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36471800000008

第8章 卷一(5)

曾勉士,指曾钊(1793—1854),字勉士、敏修,广东南海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官合浦教谕、钦州学政。曾应两广总督阮元聘,出任广州学海堂长。精于考据学,藏书达数万卷,多宋元古刻及旧抄善本、手校本,历来为藏书家所珍重。曾编有《古谕廖山馆藏书目录》。去世后,藏书被顺德温树梁所得。著作有《周礼注疏小笺》、《诗说》、《论语述解》、《二十部古韵》、《读书杂记》、《百城楼集》、《异物志》、《百城楼文存》等。本书卷六载有他的小传。

江艮庭,指江声(1721—1799),字涛,一字叔沄。晚年自号艮庭,学者称“艮庭先生”,江苏吴县人。师从惠栋,以研究《尚书》著称。所著《尚书集注音疏》,精研故训,刊正经文,疏明古注,自述其书可与惠栋《周易述》相媲美。由于该书使用古代篆文书写,所以一般人难以识读。一说王鸣盛自知其所撰《尚书后案》不及江书,故劝江氏改用篆文,使致不传。另著有《尚书逸文》、《论语质》、《六书说》等。

陈先生,指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一作兰浦,号东塾,广东番禺(今广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曾为河源县训导,后主讲学海堂、菊坡精舍,为学不囿于汉学和宋学的门户。光绪七年(1881),以“耆年硕德”赏五品卿衔。治学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所著《东塾读书记》,详述经学源流,九流诸子,为学者所推崇。本书卷十二载有他的小传。

袁芳瑛(1802—1874),字漱六,湖南湘潭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松江知府。嗜蓄书,室名“卧雪楼”,所藏珍本十分之三得之孙星衍旧藏。与朱学勤、丁日昌并称为咸丰时三大藏书家。藏书之富足与瞿绍基“恬裕斋”、陆心源“皕宋楼”、杨以增“海源阁”相匹敌。光绪初,其藏书为李盛铎木犀轩在湘购得。

苗先路,指苗夔(1783—1857),字先麓,直隶肃宁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优贡生。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与祁雋藻、何绍基、张穆、陈庆镛相友善,为曾国藩所倚重。著有《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各若干卷,未刊。本书卷十一载有他的小传。

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南城人。宋太平兴国中进士,官至兵部待郎、参知政事。博闻强记,熟谙典故。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与丘雍等修订《切韵》而加以补充,改书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收字二万六千余,是研究中国古代语音的重要参考书。另撰《江南别录》,为记南唐义祖、烈祖、玄宗、后主四代历史的原始资料。

陆法言,名词,以字行,隋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其先为鲜卑人,姓步陆孤氏,后改姓陆。据《切韵序》所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陆法言与刘臻、肖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五卷。为当时研究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提供了主要资料,原书佚。敦煌留有残本三种,互相补充,约为原书的四分之三左右。

郭知圆,一作郭知玄,唐人。据《切韵》卷首注载,他曾为《切韵》“拾遗绪正更以朱笺三百字”。

刘子正,指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改名为“向”,字子政,西汉沛县(今属江苏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晚号养恬,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1745)由翰林院授编修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是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春秋正辞》、《春秋举例》、《尚书概今》、《八卦观象辞》、《彖传论》、《系辞传论》等多种。后均收入于《味经斋遗书》。

郑众(?—83),字仲师。汉河南开封人。从父郑兴受《左氏春秋》,明《三统历》,兼通《易》、《诗》,作《春秋杂记条例》而知名于世。著有《春秋删》十九篇。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辑有《易郑司农注》一卷。

范蔚宗,指范晔(398—446),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太守。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罪被处死。他是南朝刘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著有《后汉书》。

陆机,疑即陆玑(261—303),字元恪,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太子中庶子、乌程令。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专释《诗经》中动物、植物名称,后附毛、鲁、齐、韩四家《诗》源流四篇,特详《毛诗》。另著有《毛诗陆疏广要》等。

陆德明(约554—约630),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新唐书》本传:“善名理言,受学于周弘正。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德明始冠,与下坐。”《旧唐书》本传亦:“德明始弱冠,往参焉。”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寻弘正卒在太建六年,德明受业,疑在太建之初,弱冠应征,或当在太建六七年(574—575)间。”由太建七年逆推二十年,故将陆德明生年系于此年。著有《经典释文》三十卷,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以来二百三十余家注释经籍的旧音和训诂,保存了相当数量早已失传的音训资料。书首《序录》叙述经学源流,并将《老子》、《庄子》列于书内,是后世研究经学的重要参考书。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好贾逵、马融之学。曹明帝时总领五经博士。王肃治经不分今文、古文,兼采异同,遍注群经,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曾作《圣证论》三十卷,专驳郑玄经说。另著有《马王易义》、《周易注》、《尚书王氏注》、《毛诗王氏注》、《毛诗问难》、《礼记王氏注》等。

卢植(139—192),字子干,涿郡涿人。与郑玄同师马融,兼通古今经学,时人誉谓:“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灵帝时征为博士,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传。其子卢毓,官封容城侯,后仕魏。

陆澄(423—494),字彦渊,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永明初,为度支尚书,领国子监祭酒。隆昌初(494)以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而卒。少好学博览,时称“书橱”。著有《地理书抄》、《汉书注》等。

刘子玄,原刊作“子元”,避康熙帝名讳改(下文再见时径予回改,不再出注),指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以词学知名。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曾奉命与李峤、徐彦伯、徐坚、张说等编纂《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开始私撰《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书成于景龙四年(710),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