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36478900000015

第15章 政治军事(4)

知识小链接: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重要特点

联邦党重商,好工业、喜城市,以美国东北为基地,希望联邦政府行使更大权力;民主共和党重农业,以乡村、边疆,特别是南方为本,努力限制联邦政府对地方各州权利的“侵犯”。

三K党的由来

三K党(KM—Klux—Klan)是美国历史最长的种族主义恐怖组织。

KM—Klux源于希腊语,意为“集会”;Klan取自claa,意为苏格兰民族(该组织几个创始人为苏格兰后裔)。因该组织名称中三个词起首字母都是K,因而被称为“三K党”。

知识小链接:三K党发展小史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南部的奴隶主和庄园主为镇压黑人和维护奴隶制度,于1866年5月在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组成三K党。

1869年,三K党被政府解散。1915年,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城又重新建立了三K党,成员遍及全国。

第四节 政治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的由来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娅检阅了奥军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后,来到了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

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帝国认为是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决定派人去暗杀这个好战分子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结果,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闻讯悲痛欲绝,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得到消息后却喜出望外,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战争借口。他马上致电弗兰茨,鼓动弗兰茨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并保证德国将全力支持奥匈帝国。弗兰茨听从了他的建议,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并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法、英、俄等国都进行了战争动员,互相宣战,两大军事集团蓄谋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知识小链接:人们对普林西波的纪念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由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战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

知识小链接:战争的惨痛后果

在二战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由来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1942年夏末,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在德军的有利情势的刺激之下,希特勒不顾劝告,做出了同时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决定,这是希特勒在战争时期所做的对德军命运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定。从5月到7月,德军在获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在南方重获战略主动权,开始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

7月到11月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也是最为艰苦的阶段。斯大林格勒守备区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武装力量来加强市区防线。斯大林格勒军民同仇敌忾的意志和胜利的决心确保了苏军挡住了德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同时苏军还击毙德军近70万人、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架飞机,极大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

从11月到次年2月,苏军转入反攻阶段,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法西斯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知识小链接:莫斯科会战的由来

1941年7月16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莫棱斯克,叩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希特勒决心发起代号为“台风”行动的莫斯科会战,一举歼灭苏军主力。莫斯科是苏联的权力中心,也是苏联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第二大工业中心。苏军在德军调兵遣将的同时也开始调集兵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

从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军为保卫莫斯科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莫斯科会战是两年来横扫欧洲的希特勒首次遭到重大的战略性失败,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此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而且发展了苏联军事学术。

“诺曼底登陆”的由来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次历史性的战役。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6月6日凌晨,一项代号为“D”的军事行动在诺曼底海滩开始。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从朴茨茅斯启航,横渡英吉利海峡,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大西洋壁垒”,置德军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分五路向诺曼底海滩发起猛烈的攻击并开始登陆。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13700多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有122万将士献身疆场。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盟军的胜利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这场战役也被称为“霸王”战役。诺曼底登陆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都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

知识小链接:为什么诺曼底登陆选在凌晨时分

为什么诺曼底登陆选在凌晨时分?其实,它与气象有很大关系。计划提出登陆时间必须选择高潮来临之时,同时应争取有尽可能早的昼间光线,以便观察敌之火力。经过慎密研究和查阅大量历史气象和水文资料,盟军指挥部将行动时间确定在6月6日当地高潮到来前,太阳“微照”(指太阳处于地平线12度时)以后约40分钟。

“冷战”一词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就将发动战争、以武装军事对抗形式之外的一切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通通称为“冷战”。

“冷战”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据说是在1946年初。当时,美国一位名叫赫伯特·斯沃甫的政治家,在他为某位参议员起草的讲话稿中,首先使用了“冷战”一词。

在赫伯特之后,英国当时的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演说中,美国的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的国情咨文中,都沿用了这个词。从此,“冷战”的阶段亦拉开了序幕。

知识小链接:何为“热战”

与“冷战”相对的是“热战”一词。所谓“热战”,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行为,即武装的军事对抗行为。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由来

公元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下来。1世纪后,由于罗马帝国的侵入,犹太人被迫无奈向世界各地流散。从此以后,巴勒斯坦便成为阿拉伯人的居住地。到了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逐渐回迁至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对此项决议表示赞同,于是以色列国于1948年成立。但是该项决议却遭到阿拉伯人的反对,因此未成立阿拉伯国,由此导致了4次阿以战争的陆续发生。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原本应该属于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发生于1948~1982年间,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置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于不顾,在美英的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立以色列国,因此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5国立即向以色列发出宣战书。这场战争停停打打,持续了9个多月,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这便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但是战争的硝烟并没有终结,这场战争遗留下的“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无疑成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的隐患。

知识小链接:中东战争的后续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遗留下了许多问题,包括“难民问题”和“边界问题”,导致后来逐步发生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真正告一段落。

“不结盟运动”的由来

不结盟运动是指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与任何大国结盟政策的运动,又称“不结盟主义”。1956年,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使夹在其中的广大中、小国家深受其害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知识小链接:不结盟运动小介

不结盟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一个和平、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至1996年,有成员国113个。

中国政府对不结盟运动一贯持赞赏与支持的态度,并于1992年被接受为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