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批评他人时切忌一棍子打死
批评应就事论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儿疼就治哪儿的病,而不能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误,就将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觉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当面断定人“不可救药”。
12.批评他人时切忌优势欺人
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头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样做谁说了算?”他们不是平心静气地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势压人,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压而不服,还结下了心病。
13.批评他人时切忌怒发冲冠
批评和发脾气不是一回事。发脾气有时不但无助于批评的效果,往往还会把事情搞僵。员工做了错事,或说了错话,你难免生气,生气归生气,做上级的总要有气度和涵养,要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批评时千万不要声嘶力竭。
14.批评他人时切忌恶语相向
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人的自尊,往往会适得其反。对方一旦产生抵触,就很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5.批评他人时切忌转弯抹角
有个别上司,在批评员工时,不是直接地指出不是和缺点,而是借刀杀人,转弯抹角地说出是“某人”和你过不去,一则推卸了责任,二则不利于团结。错就是错,是非要明确,身为上司就要敢作敢为,敢于负责,无论意见和反映是谁提出来的,只要实事求是,就要以自己的口气提出来。
16.批评他人时切忌不要几个人“围攻”一个人
被批评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的时候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为了被批评者的“面子”,在批评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有第三者在场。不要把门大开着,不要高声叫嚷,似乎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时候,你的语气越“温柔”越容易让人接受。
17.批评他人时切忌针对个人
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如何。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某个人。一定要记住:永远不要批评“人”。
第八节 给他人打圆场的常识
1.打圆场要善用吉言
“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对方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对方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心情愉悦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2.打圆场应“扬长避短”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3.打圆场用语需幽默
幽默是化解尴尬的良方,幽默的话语常能令人转怨为喜,开怀大笑,并且能使人在笑声中有所悟,例如一位理头师傅使用“首脑”一词就颇为幽默。将头说成“首脑”,寓谐于庄,调侃中不失文雅,庄重中又含风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开心地大笑吗。
4.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
在交际场合中,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弄得交谈双方都很对立,甚至阻碍交谈正常顺利进行时,我们可以暂时让它回避一下,通过转移话题,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来活跃气氛,转移双方的注意力,或者通过幽默的话语将严肃的话题淡化,使原来僵持的场面重新活跃起来,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如朋友之间为了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时,可以适时说一句“要把这个问题争得明白,比国家足球队赢球还难”;或者说一个笑话,让双方的情绪平缓下来,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尴尬消失殆尽,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5.公正评价打圆场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出于自尊心,双方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老”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起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的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
6.找个借口,给对方台阶下
在交际活动中,有的人由于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举动,从而陷入窘境,在这种情形下,旁人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的方法,莫过于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以合情合理的解释来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此景中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和合理的,这样一来,就能将对方的尴尬解除,正常的人际关系也能得以继续下去了。
一次,著名演员新凤霞和丈夫举办敬老晚宴,邀请了文艺界许多著名的前辈。时年90多岁的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看护的陪同下也前来参加,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看护带着责备的口气对白石老说:“你总盯着别人看什么呀?”白石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说完,老人家气得脸都红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这时新凤霞笑着对白石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在场的人都笑了,场面气氛也缓和下来了。在这里,亲凤霞恰当地运用了打圆场的技巧,强调事件发生的合理性,以“自己是演员”为理由,证明白石老人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这样就顺利地摆脱困境,也给对方找到了行为的理由。
7.引导自省打圆场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老”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8.调虎离山打圆场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老”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支开,让他们暂时分开,等他们火气消了,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消除了。
其实,“和事老”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在平息事端之后,不居功,不自傲,不盛气凌人。他可以把事情做得浑然无迹,并且是“人情做到底,送佛到西天”,把面子还给别人。
9.采取适当的举动打圆场
当上司的言行可能会招致他人的误解时,可采取适当的举动将其言行朝幽默的方向引导,使尴尬紧张的气氛重新轻松下来。上司不论身居什么样的要职,也都是人不是神,他一样会有普通人的喜怒好恶,也可能在个人喜怒好恶的支配下说出一些令人尴尬的话,做出一些可能招致误解的举动。此时,下属应抓住人们对上司言行错愕不解的心理,采取适当的举动顺水推舟,把上司有意无意说出的过于直白、犀利的话朝幽默的方向引导,使人们认为上司在开玩笑,从而放松了紧张的情绪。
例如,1964年的冬天,在北京开了一个亚非文学交流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是亚非国家的一些著名作家。会议即将结束的那天下午,刘白羽从外办得到毛主席要接见与会作家的消息。5点半,刘白羽赶到湖南厅,不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三个人一道出现,他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其隆重的会见。哪里知道,一坐下,毛主席就指了指中国代表团,向外国朋友说:“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是修正主义分子。”
这样一来整个会场一下僵住了。毛主席的话音一落地,周总理就大笑起来。他没有说一句话,但这笑声却像是在解释毛主席刚才说了一句幽默的言语,这幽默的言语使他忍不住大笑起来,于是整个会场上的人,连外国人带中国人都笑起来,毛主席也跟着幽默地笑了起来。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下冰消雪化。
毛泽东称中国作家是“修正主义分子”,这一“称呼”虽有玩笑的因素,但也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某种政治好恶,再加上他是以严肃的口吻说出口的,所以令在场者都颇尴尬。此时,睿智的周恩来凭借自己的开怀大笑一下子把这句严肃的话幽默化了,人们在笑声中“明白”了主席原来只不过是在开玩笑,因而很快放松了绷紧的心。当然,毛泽东也很快就领会了周恩来的意图,顺水推舟,用幽默来弥补自己的缺漏。
10.诠释难点打圆场
诠释上司讲话中不好懂的地方,使上司的意图更完整,更明确。发表讲话是上司工作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上司常常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的听众发表各式各样的讲话,这就致使上司有时忽略了对听众接受能力的具体分析,从而使讲话听起来艰涩难懂、不易接受。这时候,作为上司的下级,应当在适当的时刻站出来,帮助上司诠释其讲话中不太好懂的地方,使上司的意图能够得到更完整、更明确的表达。
例如,1947年,胡宗南带着25万大军进攻延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攻势,中央军委主动放弃延安,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灭敌人。毛泽东主席在向广大将士讲述这一战略时,用了“退避三舍”一词。由于当时部分将士的文化水平较低,不理解该词的词义,有些疑惑,作为中央军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同志立即站出来向大家解释:“舍,在这里是个量词,古时行军30里称为一舍。‘退避三舍’是个成语,出自《左传》。相传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作战,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90里。主席在这里讲‘退避三舍’,并不是说我们要撤退90里,而是说我们要退出延安,采取游击战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叶剑英同志的这番诠释,立即消除了一些将士的疑惑,从而帮助其完整、准确地理解了主席讲述的战略意图。在本例中,毛泽东在面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将士发表讲话时使用了“退避三舍”这样一个成语,致使将士们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疏漏。好在叶剑英及时站了出来,向大家诠释了“退避三舍”的本义以及毛泽东使用此词的用意,化解了难点,使将士们完整、确切地领会了领袖的意图。
11.稳定情绪打圆场
当上司的怒气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时,可先采取措施缓和其情绪,然后委婉地提示上司应对某些问题采取审慎、理性的态度。在处理各项事务时,面对下属工作的不力,上司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着下属发起火来,这一方面使他忽略了要处理的事务,导致工作延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个人威信的建立与巩固。作为上司的副手或秘书,此时应果断采取措施,缓和上司的暴躁情绪,等其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再委婉地提示他应对某人某事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而致使正常的工作无法开展。
例如,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上,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娄子,结果引得局长很恼火,发了不小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在休息的间歇,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道:“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
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在局长发脾气而忽略了开会的主要议题时,小王先适时采取措施暂停会议,让局长慢慢冷静下来,然后以写条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语言提示上司恢复理性的心态,抓住开会的主旨使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说,小王不愧是局长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