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36481700000018

第18章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辨清体质好养生(2)

一般地说,体质强健的人是不易发生疾病的。但是,这种“强健”总是相对的。因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体质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所谓“阴阳和平”体质,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为一个常人,最好的体质也只是少病而不是无病。所谓“少病”,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形下可以不病,而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病。也就是说,人群中的个体将因其体质类型的不同,在各自特定条件下发病。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体质类型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的差异。阴虚或偏热体质的人易受温热之邪而生阳热病证,阳虚或偏寒体质的人易受寒湿之邪而生阴寒病证等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实就是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环境因素所作出的不同的反应而已。

不同的个体,虽然感受同一病邪,也可能发生不同性质的疾病,这也是由体质类型所决定的。为了说明不同体质类型对所发生疾病的性质的影响,中医学提出了一个“质化”(或称“从化”)的理论。名医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注中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意思是说,不管感受何种病邪,都有一个随着体质偏倾的性质而转化的趋向。这样一来,体质的因素实际上就成了诱导证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从一般意义上说,疾病的发展有向好和向坏两种不同倾向,也是由体质因素所决定的。体质相对较强者,正气能够胜邪,疾病将逐步好转痊愈;体质相对较弱者,正气不能胜邪,邪气若乘势深入,疾病将变得复杂难疗,预后不佳。也就是说,在疾病的走向上,体质牵着疾病的鼻子走路。

具体地说,疾病的发展可有不同的方向,中医学叙述这一过程的理论就是关于“传变”的学说。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不同组织器官,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病邪向相对虚弱的部位转移,并形成新的疾病状态。这样,不同的体质类型(如脾虚质、肾虚质等),在初病相同的情形下可有不同的传变形式。虽然传变也有善恶之分,但一般以未传状态为单纯性疾病,视为易治。所以,在临床“既病防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掌握的重要信息就是病人的体质。《金匮要略》和《难经》都曾说过,肝病可以传脾,应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也就是补脾;但是对于素体脾气旺盛的病人,就不需要补了,这便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理论依据。

不同体质偏爱不同的疾病

养生保健,要视人体质之阴阳强弱,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收益。人之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物盛从化,理固然也”这段话是说人的形体有胖瘦、体质有强弱、腑脏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收的病邪,也都根据每人的体质、脏腑之寒热而各不相同。或成为虚证,或成为实证,或成为寒证,或成为热证。就好比水与火,水多了火就会灭,火盛了则水就会干枯,事物总是根据充盛一方的转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体质偏爱不同的疾病。

阴虚阳盛体质:多形体偏瘦,肤色显得苍劲。底气较足,双目有神采,虽进食不多,却能胜任劳作。患病多为热性,常易有火,治疗是需用滋阴清火药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养气者,宜先抚阳,而后滋阴。

阴阳俱盛体质:除上面阳旺表现外,还应兼身体丰满,肌肉厚实,皮肤略粗,进食偏多。平时很少生病,若患病常常较重,由于病邪积累已经深究,治疗需用重药。而且寒热之药俱能接受。

阴盛阳虚体质:形体丰满,肤色较白,皮肤娇嫩,肌肉松弛,进食虽多,易变化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无妨;如目无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风之病。患病虽热象,用药则不可过寒,以防更伤其阳。

阴阳俱弱体质:由上述阳虚症状,还兼有形体偏瘦,饮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郭肉厚端正,为先天禀赋较强,头脑聪明;若目无神采,脑筋混沌,身体糟糕。凡阴阳俱弱体质,虽病患多,却不太重,服药也不能耐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只适宜和平之药,缓慢调养。

以上说的只是大概情况,人们常说“瘦人多火”,“肥人多痰”,“阳盛体质的人,感邪后易热化;阴盛体质的人,感邪后易寒化”。即是指得阴虚阳旺及阴盛阳虚两种体质。

判断体质,从辨别阴阳开始

“阴阳”一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本书前面已多次提及。其实在中医养生学里,处处体现着阴阳的思想,不仅用阴阳思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还用阴阳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人的养生保健。

就人体而言,左眼睛为阳,右眼睛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后面腰背部为阳,前面胸腹部为阴;左半身是阳,右半身是阴;脏是阴,腑是阳。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划分,其实这是从功能上分的。例如,五脏的“脏”,在《黄帝内经》里面就写作“藏”,是收藏的意思,所以五脏是属阴的。六腑是通道,是不收藏的,是往外泄的,所以六腑属阳。只要是内敛的就属阴,只要是开放的就属阳。

中医把所有的疾病都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叫“八纲辨证”,实际上就是分阴阳。所谓阴证,指舌淡、气短懒言、口不渴、面色暗淡、脉沉细无力、精神委靡、身倦肢冷、尿清便溏。所谓阳证,指苔黄、脉数有力、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面红身热、尿赤便干。

根据《黄帝内经》,从阴阳角度划分我们的体质,主要有3类:一类体质是偏阴的,一类是偏阳的,还有一类是既不偏阴也不偏阳的阴阳平和体质。区别是偏阳还是偏阴,关键要看这个人的体质特征是偏热还是偏寒,偏热是偏阳体质,偏寒是偏阴体质。

偏阳体质的人,往往偏热、偏燥、偏动、偏亢奋。其中,偏热是最重要、最明显的,即体温较正常偏高,怕热,喜欢喝冷水。这类人,阳盛了,阴往往就不够,所以易患阳亢的热性病,如大便干燥、易上火、头晕、失眠、心悸、心慌,等等。平时就应该多动少静,避免操劳过度、思虑不节、纵欲失精,否则很容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

偏阴体质的人,往往偏寒、偏湿、偏静、偏低沉。其中,偏寒、怕冷是最主要的特征。这类人阳气偏弱,易致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偏弱,水湿内生,从而发展为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痰饮等。

当然了,在做自我判断的时候要注意,不是说每一个人每一条都符合,因此需要抓主要矛盾,注意自身所有的表现中,是偏热较多还是偏寒较多,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男性疾病无一不和体质有关

女人是水做的,相对娇弱,男性则不同了,铁骨铮铮,一身正气,似乎上帝造人时就多了一份别有用心,让男人们个个都很阳刚。所以,女人对男人自然多了一份期待:好男人不哭。其实,男人也很脆弱,他们的体质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完好。

祖国传统医学将男性的体质分为寒性体质、热性体质和抑郁体质三种类型。一般来说,男性疾病都会与各自的体质相关。

1.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包括阳虚性体质和痰湿性体质。属于寒性体质者,多形体肥胖,形盛气衰,容易疲劳,精神不振,多汗,多痰,小便清长,大便多溏,畏寒怕冷,肢冷体凉,喜食热物等。

寒性体质的男性易于发生性欲淡漠、性欲低下等男科疾病。在调摄上当避免感寒受湿,宜顾护阳气,可服用性温平和之药食如鹿茸、人参、枸杞等。

2.热性体质

热性体质包括阴虚性体质和湿热性体质。属于热性体质者,多形体消瘦,精神易于激动,小便短少或黄,大便干燥或秘结,畏热喜凉,喜食冷物或冷饮。

属于热性体质的男性性欲要求较强;易患过敏性疾病和生殖系结核等男科疾病。热性体质的男性平时饮食应清淡,忌食煎炒炙爆及辛辣之物;忌用鹿茸、鞭类等辛温燥热之品。可服用性平缓和之滋补药物和食物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等。应注意节制性欲。

3.抑郁性体质

抑郁性体质是指有性格内向、多思易郁的性格倾向。这类体质的男性多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性格不稳定,情志变幻无常,遇事疑虑重重。凡遇到婚姻、家庭、事业诸事不顺或社会压力时,难以承受,抑郁不乐,且非常敏感,易受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的影响。

属于抑郁性体质者,平素善叹息,胸闷不舒,情绪易波动,烦躁易怒,多愁善悲,失眠多梦等。易发生阳痿、遗精、早泄、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碍以及乳房异常发育、男性更年期综合征、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等男科疾病。

具有抑郁性体质者,应移情易性,开朗豁达,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多学习一些性生理、性心理等性知识,以利于养生保健。治疗上以舒肝解郁、畅达气机为主,慎用补益,忌用辛燥壮阳之品,同时辅以精神心理调护。

体形普遍看好体质明显下降

拥有理想的体质是每个人的愿望,理想体质,是指人体具有的良好质量,它是在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状态。

遗憾的是,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尤其是奥运舞台上表现优异,把罩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这顶帽子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然而在中国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同时,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中国普通百姓的体质却每况愈下。

有关中国普通公民体质下降的报道已为数不少,最近又传来一条让人颇感不安的消息。今年四川省绵阳市城区高考考生体检结果表明,参加体检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仅883人,合格率不到7%。三年前,深圳市高考体检时,考生体检合格率也不足10%。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一名官员告诉记者,从农民、工人到学生、知识分子甚至军队,中国很多行业从业人员大都存在健康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人总体不健康。这是涉及整个民族的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在体质健康这一关几乎交了白卷呢?主要原因只有两点:

1.用进废退

在动物界,狼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如果让单只狗与单只的狼搏斗,败北的肯定是狗虽然狗与狼是近亲,它们的体型也难分伯仲,但为什么败北的总是狗呢?有人曾就这问题仔细地对进行研究,狗的脑容量大大小于狼,而生长在野外的狼,为了生存,它们的大脑被很好地开发,不但非常有创造性,而且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存智慧。

说这个故事是为了再次重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的话“用进废退”。可是日子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知不觉中放任了肢体的懒惰,宁愿做一只“狗”,体格自然下降了。

2.精致生活

精致生活、品位享受,是乞丐都梦想的事情。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生活的精品程度和体格的健康程度越来越成反比,那些金领新贵们和白领小资们包揽了失眠、忧郁、疲劳等亚健康症状的“十项全能”,他们睡得不如农民稳,吃得不如农民香,心情不如个体户明朗。这是怎么回事呢?精致生活使然,吃美食、住豪宅、开洋车或许提升了你的品位,却坏掉了你的体质这个“本本”。

事到如今,中国的国民体质存在隐患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并尽快改善,“东亚病夫”的帽子恐怕真要再次扣到我们头上。

体质养生必须注重生活调摄

说起中医养生理论,很多人感觉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吃中药,因此中医养生理论听起来似乎太深奥了。其实,中医养生理论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们对此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就像谁也不会注意自己每天路过的地方,小草正在悄悄地生长一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受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而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就比较好。另外,中医理论中,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季节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养生的精妙。因此,我们不要把养生的事想得太复杂,本于生活,做好生活调摄,就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同时也是体质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

那么,从体质养生的角度,生活调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概括起来很简单,只有三点,这三点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

1.要注意“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生病了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做“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