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向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我们如何来调动自己身体的大药
穴位是我们人体的大药,但我们应该如何来调动这些大药呢?事实上,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的效果会不同,一般人可根据自身病症的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经络养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1.针灸疗法
这是通过经络治病最直接的办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针灸比较专业,普通人做不了,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才能施行。
2.按摩法
针灸疗法比较难,但利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按摩手法来保健养生和治疗常见病,普通人都能做,而且效果非常好。简单有效的按摩手法有三种:
(1)点揉穴位。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出一只手来就可以。
(2)推捋经络。推法又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谓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肤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皮肤上作螺旋形推动;而分推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点向两侧方向推动。比如走路多了,双腿发沉,这时身体取坐位,双手自然分开,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经和胃经。脾主肌肉,推脾胃经可以疏通这两条经的经气,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3)敲揉经络。敲法就是借助保健锤等工具刺激经络的方法。用指端、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即为揉法。这种方法相对推捋来说刺激量要大些,有人甚至提出敲揉比针灸效果还好。
3.灸法
利用艾草给皮肤热刺激的一种经络刺激法。此法是一种补法,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实施灸法的时候,先用一点水把皮肤弄湿,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
除了直接燃烧艾草,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刺激大药,必须掌握“开、闭”时间
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许多人不遵循穴位的开闭变化,胡乱刺激,自然不能有疗效。因此,人体大药也有“开、闭”时间,必须要等到它“开门”的时候才有“药效”。一般来说,按摩需要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然后再结合疾病变化的周期选取按摩的最佳时机。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而子午流注纳子法则指,用干支顺序来表示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以对应相关的脏腑经脉腧穴进行针灸、按摩的一种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通行气血。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养血。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络只有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下按摩穴位才能被激发活跃起来。因此,激发人体大药还要注意保温。
针灸实验表明,如果把温度降到20℃以下,则针灸的“得气”(酸、麻、胀的感觉)现象就会不明显,因此,临床上经常会看到灸与针,灸与拔罐一起操作,即在针灸和拔罐前先在穴位上进行艾灸,当局部温度升高后,再进行针灸和拔罐,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有资料报道,很多顽固性疾病,如感冒高烧不退、肺炎、哮喘、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只要在其背部热敷10~20分钟,每天两次,就可以逐渐控制这些症状。这说明要使经络按摩发挥作用,温度的刺激和保温至关重要。所以,再进行穴位按摩时,必须在25℃左右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如果室温达不到,可以盖上被子进行操作。
第二节 分布在耳朵上的大药田
耳部大药田的详细分布位置
耳部反射区
我们的耳朵就像一个头朝下、臀向上倒缩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缩影”,其分布规律是头面部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及其邻近,与上肢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或下肢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艇与耳甲腔;消化系统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耳部相对应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穴位分别在什么部位:
1.输尿管: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
2.阑尾点:大、小肠穴之间。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3.艇中点:耳甲艇中央。主治脐周疼痛。
4.胰胆点:肝、肾两穴之间。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病。
5.十二指肠:耳轮脚上方外1/3处。主治十二指肠溃疡。
6.贲门点:耳轮脚下方外1/3处。主治恶心、呕吐、胸痛。阳性反应多为恶心、呕吐。
7.颈点:颈椎内侧缘,近耳甲腔绕。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8.缘中:对耳屏外上方上绿中点。主治遗尿、崩漏。月经不调、阳痿。
9.脑干:在轮屏切迹处。主治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支气管炎、发热、癫痫。
10.额点: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主治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蔽退。
11.枕点: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主治止咳、头晕、头痛、癣痛。
12.内耳点:在额点下面。主治耳聋、耳鸣、失眠、眩晕。
13.皮质下点;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可协助诊断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
14.内生殖器点:三角窝凹陷处前缘。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减退等。如盆腔、前列腺、内生殖器点呈阳性,则提示前列腺炎。
15.交感点:对耳轮下脚内1/3的内上方。主治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哮喘、痛乏等。
16.屏尖:耳屏外侧面上1/2隆起平面的中点。主治炎症、疼痛性疾病。
17.肾上腺:在耳屏侧面下1/2隆起的中点。主治低血压、无脉症、咳嗽、感冒、乳腺炎。
18.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耳屏下1/2连线中点。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
19.内分泌点: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主治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
20.垂前:在耳垂中央。主治失眠。
21.大肠点: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主治痢疾、泄泻、便秘、咽痛等。
22.神经衰弱点:颈椎与枕顶穴之间。主治神经衰弱。
23.****(卵巢)点:对耳屏内侧前下方。腮腺穴向下0.2厘米处。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阳性反应多提示****病变。如伴有盆腔、肾、内分泌反应阳性提示阳瘙。
24.心脏点:渴点、外耳连线中点。主治心脏病。该穴和皮质下均呈阳性反应则提示心动过速。
25.咽喉点:耳屏内面上1/2中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26.外耳:在屏上切迹前凹陷中。主治眩晕、耳聋、耳鸣。
27.脊柱:从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下、上脚分叉处。共分5份,自上而下依次为:上1/5为骶椎,上2/5为腰椎,下2/5及中3/5处为胸椎,下1/5为颈椎。主治相应部位疾病,亦可诊断相应部位疾病。
28.胸点:胸椎内侧缘、近耳甲腔缘。主治胸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29.腹点:腰骶椎内侧绿、近耳腔缘。主治腹痛、腹泻等腹部疾病及消化系统、妇科突病。
30.乳腺点:胸与胸椎连线中点为对侧乳腺;胸椎与肋胁连线中点为同侧乳腺。主治乳腺炎、乳腺增生、少乳。
31.臀点:对耳轮下脚外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32.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主治食道炎、梅核气、呼吸不畅、恶心、呕吐。强阳性伴触痛提示食道肿物。
33.胃点:耳轮脚消失处。主治恶心、呕吐、胃痛、消化不良等。诊断胃部疾病。
34.小肠点: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不良、腹泻、腹胀、口舌生疮。
35.肾点:对耳轮上、下脚分又处下方。主治肾炎、腰膝酸软、神经衰弱、耳鸣、眼疾、浮肿。肾、内分泌、肾炎点呈阳性反应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尿道阳性反应则提示肾盂肾炎。
36.前列腺点:耳甲艇内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碍。
37.膀胱点: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内1/3处交界处。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腰腿痛。
38.肝点:耳甲艇外下方。主治眩晕、眼疾、肋痛、痛经。
39.心点:耳甲腔中心凹陷部。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惊风。
40.肺点:心穴的上、下方。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水肿等。肺、内鼻、咽喉呈阳性提示感冒;肺、支气管平喘穴、过敏点呈阳性反应揭示哮喘。
41.气管:口、心穴之间。主治咳喘、急慢性咽炎。诊断咽炎、支气管炎参考穴。
42.卵巢: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主治不孕症。
耳部大药的取药工具有哪些
我们知道,耳朵是非常小的,取耳穴并不像其他穴位那样简单。因此,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耳疗,必须要借助一些工作进行耳部按压。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准备下面这些工具:
1.按压的药物
耳穴疗法所用材料可因地制宜,植物种子、药物种子、药丸等都可以,只要具有表面光滑,质硬无副作用,适合贴压耳部穴位,体积大小相应的物质均可选用。如:王不留行籽、磁珠、油菜子、六神丸、绿豆等植物、药物种子和小药丸。
2.胶布
将医用胶布(讲究美观时可选用肉色的胶布)剪成0.6厘米X0.6厘米的小方块,将贴压药物黏附在胶布中央,逐块排列在纱布上,供治疗时取用。
3.耳豆板
如果按压耳部的穴位比较多,可以准备一块耳豆板。选用0.3厘米厚的有机玻璃加工成14厘米X16厘米,然后再划成0.6厘米X0.6厘米小方块,每一画线深约0.2毫米,在每一方块中央钻成1~2个1~1.5毫米深,直径1.5~2毫米的小凹陷。将贴压的药物铺满小凹中,用与有机玻璃板同样大小的胶布封贴上面,以切割刀按画线的大小切割开后备用。
4.其地
可以准备一把蚊式血管钳(或镊子),以夹取上述准备好的贴压胶布并贴到耳穴上;准备适量的75%乙醇和棉签来消毒和擦拭耳朵。
耳部大药库的取药操作方法
一般来说,进行耳压疗法,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四步流程:
1.耳穴探查
进行耳压疗法之前,我们必须找到病变部位,因此需要对全耳进行疾病探查。一般来说,耳部探查分为观察与按摩两种。如果发现异常色泽,或者某部有异常凸起,则说明人体相应的部位有病变,需要进行按压。另外,即使没有发现异常,如果摸到耳部某一部位异常疼痛,也说明相应部位有病变,需要进行治疗。
2.耳部消毒
用75%的乙醇棉球擦洗并消毒耳郭,使胶布及贴压物易于贴牢。
3.进行贴压
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已粘好贴压物的胶布对准耳穴贴压好,亦可用血管钳(或镊子)夹持备好的贴压胶布置于耳穴上贴牢,按压片刻。
耳穴贴压时要稍加用力,注意刺激强度,并注意耳穴的方向性、向轮性和低凹性,以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等为度。—般情况下,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等患者,刺激手法应当比较轻一些。而急性病、实热证、体质强壮者,以及室外作业者耳郭增厚,皮肤粗糙,刺激的手法则应相应重一些。
4.耳部疗法的疗程
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流来,3~7日即可更换1次,亦可双耳同时贴压。急性病可稍短,慢性病可稍长。每天患者可自行进行揉按4~5次,每次每个穴位1~2分钟。每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应当休息3~4天。
耳部大药常用的刺激手法
一般来说,进行耳压治疗,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刺激手法。这四种手法具有各自不同的功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
1.揉按刺激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手法,方法很简单:用指腹轻轻将贴压物压实,以不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带动贴压物在皮肤上旋转,以贴压处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每次每穴揉按3~5分钟,每天3~5次。这种方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一般人都可以使用,但如果是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部过敏者则必须选择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