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36482400000036

第36章 一阴一阳谓之道,合乎阴阳才精到——食物的阴阳属性决定身体的平衡(4)

父母之精气是先天之本,阳气的强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决定。也就是说父母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同胞姊妹,有的健康强壮,有的体弱多病。兄弟姐妹之间有一套相近的遗传基因,在先天条件上应该差距不大,但有一个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孕期有无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受孕的时间,孕妇孕期有无饮酒过量、服药等情况,孕期心情,孕妇营养状况等等。所以说,母肥则子壮,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双方的身体都调养好,给孩子一个比较充足的阳气,要知道怀胎十月可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

《黄帝内经》中也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很爱生病呢?像是现在的流感,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起来,整个人充满了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总之,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失去阳气,万物便不能生存,而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

脾胃运转情况,决定阳气是否充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 “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相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他认为,脾胃与人的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而人吃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而得来。

李时珍曾经说过:“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他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而患病。因此,人是否懂得养生,还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枣、莲子、南瓜、茼蒿、红薯等都有养脾胃的功效。

另外,下面四大保养脾胃的要诀要记牢:“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1.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美女们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散步是一种和缓自然的体育活动,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使肌肉放松,气血调顺,帮助脾胃运化,借以祛病防衰。

2.素为常

素食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温凉适当,不要过热也不可过凉,因为热伤黏膜、寒伤脾胃,均可导致运化失调。少食质硬、质黏、煎炸、油腻、辛辣性食品。

3.酒少量

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但过量饮酒,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

4.莫愁肠

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中医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衡,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化的障碍,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久之气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经常保持稳定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保养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

津为阳,液为阴,阻止外邪入侵

中医认为,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亦称阴液。津液与血、汗、小便、泪、涕、唾等都有密切关系。津液在经脉(经络、脉管)内,即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可转变为汗,可转变为小便,也可转变为唾液或泪液,如悲伤时号啕大哭之后,便会感觉口干舌燥,此时就是津液已经大伤。

当人体津液不足时,就会出现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伤了津液所出现的现象。即使不在炎热的夏季,出汗过多,也很容易出现上述症状。这时,可以用玄麦桔甘汤(玄参、麦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饮用,可清热生津。

如果体内的津液亏耗过多,就会致使气血两损;气血亏损,同样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与减少,能直接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疾病也会由此而生。如发高烧的病人会出汗过多及胃肠疾患者大吐大泻太过,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气血亏损。所以中医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的养生说。

津液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张仲景就在《伤寒论》提出“保胃气,存津液”的养生原则,传统养生中还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养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就是说每天坚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颜润泽。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四季的津液养生之道:

春季属阳,天气干燥,应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证水分的足量摄入。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很容易造成津液损耗过多,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分之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为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另外,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因此,建议秋季早餐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冬季天气寒冷,属阴,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这样反而会损耗津液伤身。

植物的种子最能补肾壮阳

在《摄生众妙方》中有一服名为“五子衍宗丸”的古方,该方由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的种子组成,现在一般的药店都能买到中成药。这种药最早用于治疗男性肾虚精少、阳痿早泄、遗精、精冷,后来扩展到治尿频、遗尿、夜尿多、流口水,乃至妇女白带多,并且对于某些因肾虚引起的不孕不育也非常有效。究其治病原理,其实就是补充肾气,增强人体内的阳气。

为什么植物的种子具有壮阳补肾的功效?据有关专家分析,对于植物来说,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是植物中能量最集中的一部分,因此用种子药物治疗肾气不足的确是有道理的。

可以说,植物种子能够壮阳,这一理念的确立,对于现代人健康长寿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素食主义者,就可以通过多吃种子类的各种干果,比如花生、榛子、核桃,来补充自己的肾气,激发生命的活力。

除此之外,植物种子壮阳的理念对于脑力工作者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理论中,脑与肾是相通的,故有“补肾就是补脑”的说法。并且,大脑工作时消耗的能量非常大,直接消耗肾里的元气,从而极易引起肾气不足。这时候,如果每天在早餐中加点坚果,或者每天吃一两个核桃、六七个杏仁,就可以收到极佳的补肾效果,进而改善脑功能乃至延缓衰老。

另外,韭菜子的壮阳功效也不容忽视。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认为,韭菜子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能够补益肝肾,壮阳固精,适用于肝肾不足、肾阳虚衰、肾气不固引起的阳痿遗精、腰膝冷痛、小便频数、遗尿、白带过多等症。

韭菜子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研末蜜丸服,每次5~10克为宜。但要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另外,再向大家推荐一种以韭菜子为主的药膳——韭菜粥。

材料:韭菜子10克,粳米50克,盐少许。

做法:将韭菜子用文火烧熟,与粳米、细盐少许,同放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米开粥熟即可。每日温服2次。

功效:此方有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功效。

走出误区:补肾并不等于壮阳

中医认为“肾为身之阳”,于是有的人可能就会认为:肾虚就会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壮阳并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解释一下。

在中医理论中,肾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脏器,而是肾脏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骨骼、头发、牙齿等的病理变化都可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其范围较西医要广。

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

在临床上,肾阴虚比阳虚更为常见,因此,补肾就是壮阳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阳痿早泄,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泻等;而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遗精、早泄,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在治疗和自我调养保健时必须对症进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引起肾虚的原因很多,但常见原因还是房事过频、遗泄无度所致。房事的频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以房事后第二天身体不发累、心情舒畅为合适。从年龄上看,青年夫妇每周2~3次,中年夫妇1~2次为宜。因此,日常护肾必须注意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

在饮食方面,感到无力疲乏时可以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可以多喝酸奶,吃山楂。有补肾作用的食品很多,其中最简单可行、经济实惠的是羊背骨汤。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也能起到护肾强肾的作用。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也要按时休息。

人体阳气不足,不可盲目补气

阳气是人生命的本源,阳气充盛,才能防病健身,延年长生。而一个人一旦阳气不足了,就会出现各种各种的疾病。《黄帝内经》中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熬夜等,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都是导致气不足的罪魁祸首。人体正气虚衰,卫外不固,免疫功能低下,抗邪无力,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说,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抗病无力,免疫功能调节低下,就容易引起感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而机体免疫缺陷更可引起各种癌肿、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