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36482400000039

第39章 一阴一阳谓之道,合乎阴阳才精到——食物的阴阳属性决定身体的平衡(7)

日本健康专家日原结实说,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的体温都普遍降低了。据研究表明,体温降低1度,免疫力会降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体温提高1度,免疫力会增强5~6倍。

那么全球在变暖,人体为什么会变寒呢?据专家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压力大,不注意休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为了生存或者寻找一席之地,很多人不注意休息,经常加班加点,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大自然的寒湿之气就会乘虚而入,体内寒湿之气也因此而加重。

2.淋雨

这是许多浪漫的年轻人喜欢经历小说和电影中场景的行为,由于现代年轻人大多晚睡以致血气普遍不足,身体对于淋雨所侵入的寒气不容易立即将之驱出,因此也就不会有任何症状,大多数人也就天真地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强壮,足以经受这么一点小雨。久而久之,面对这种小雨就完全不在意了。

其实这种淋雨会在头顶和身上其他受寒的部位留下寒气,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脂肪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累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除,这时又会由于频繁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过敏性鼻炎。很可能由于年轻时贪图一时的浪漫,却要耗费许多年甚至大半生来承受过敏性鼻炎的痛苦,实在不明智。

3.游泳时不注意

游泳是现代人的一种运动和喜好,对身体也确实有好处,但是游泳也是寒气进入身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和淋雨相同的是这些寒气大多数不会实时反应,使多数人不认为游泳和寒气有什么关系。多数喜欢游泳的人经常从水中出来时,都会感觉特别冷,特别是一阵风吹来忍不住打一个寒战,这种感觉即是寒气侵入身体最具体的感受。

喜欢游泳的人最好选择没有风的室内温水游泳池,减少受寒的机会。同时在每次游泳的前后各喝一杯姜茶,加强身体对抗寒气的能力。

此外,交通工具发展,以车代步,使得人们体力劳动明显不足,身体得不到充分活动;电扇、空调等先进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让人们没了四时的概念,夏天不热冬季不冷迟早要生病;吃反季节蔬菜,喝冷饮,光脚走路,湿着头发就睡觉……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带来了一个结果——体温降低,寒湿之气加重。

寒湿之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很多疾病都和寒气有关,所以要健康就要祛寒湿。

如何判断身体内有没有寒湿

1.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2.看身体症状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

3. 早上总是犯困,头脑不清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总之,寒湿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寒湿之气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所以,对付寒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身心就会光明灿烂。

与其有寒再祛,不如阻之体外

寒气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拣软的捏,它们通常会先寻找人体最容易入侵的部位,找到之后就大举进攻,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为非作歹。所以我们与其等寒气入侵到人体以后,再费尽心思地去驱除它,不如事先做好准备,从源头上切断寒气进入我们体内的通道。

一般来讲,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是人体的薄弱地带,都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1.头部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就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在严冬季节如果人们不重视头部的保暖,导致阳气散失,就会使寒邪入侵,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病患。因此,冬天在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2.颈前部

颈前部俗称喉咙口,是指头颈的前下部分,上面相当于男性的喉结,下至胸骨的上缘,时髦女性所穿的低领衫所暴露的就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受寒风一吹,不只是颈肩部,包括全身皮肤的小血管都会收缩,如果长时间这样受寒,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3.背部

背部在中医中称“背为阳”,又是“阳脉之海”,是督脉经络循行的主干,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如果冬季里背部保暖不好,就会让风寒之邪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抗病能力也会减弱,诱发许多病患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因此,在冬季里人们应该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

4.脐腹部

脐腹部主要是指上腹部,它是上到胸骨剑突、下至脐孔下三指的一片广大区域,这也是时髦的年轻女性穿着露脐装所暴露的部位。这个部位一旦受寒,极容易发生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这个部位面积较大,皮肤血管分布较密,体表散热迅速。在寒冷的天气里暴露这个部位,腹腔内的血管会立即收缩,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持续时间稍长,就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因此,不管是穿衣还是夜晚睡觉,都要注意脐腹部的保暖。

5.足部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而且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使人体的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因此,在冬季人们应该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足心涌泉穴5分钟。在夏季,要改掉贪图一时凉快而用凉水冲脚的不良习惯。

让身体远离寒湿的养生要则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病从寒中来”,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身体受到寒气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养生原则,尽量减少寒气的侵入。

1.洗头时不做按摩

许多人到理发店洗头时都喜欢叫理发师为自己按摩一下头部,但是这种按摩会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开放,并加速血液循环,而此时我们的头上全是冰凉的化学洗发水,按摩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吸收化学洗发水的时间大大延长,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化学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会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入头部。

2.顺天而行,不吃反季节食物

有的人爱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例如在冬季的时候吃西瓜,而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时因地地运用,才能让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不会生病。如果逆天而行,在寒冷的冬季吃性寒的西瓜,怎么会不生病呢?

3.好好休息

要排泄寒气,休息是最好的策略。休息可以省下身体的所有能量,让身体用来对付寒气。这时如果强迫身体把更大的能量用在其他地方,例如耗费大量体力的运动,也能使症状消失,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已经把寒气清理完毕,而是因为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驱赶寒气。只有等身体经过适当的休息有了足够的能量之后,才会继续祛除寒气。

4.避免淋雨

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除,这时又会因为频繁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是过敏性鼻炎。所以,要切忌淋雨。

5.睡觉时盖好被子

夏天因为天热,有些人为了贪图凉快,睡觉时喜欢把肩膀露在外边,殊不知,寒气很容易从背部入侵,一个背部总是受凉的人,身体状态一定不是很好,所以在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

6.家中常备暖饮

除了按时的休息之外,人们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加速寒气的驱出。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服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的一些传统的配方。当确定是肺里的寒气时,可以服用姜茶;如果确定是膀胱经的寒气,则可以服用桂圆红枣茶来协助身体祛除寒气。

姜红茶是除寒湿的“工具”

人体需要的能量来自饮食,饮食与人体的体温关系密切,以下几种食物能提高体温:

葱类蔬菜:葱类蔬菜能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最后达到使身体变暖的效果。常见的韭菜、葱、洋葱、大蒜、辣椒都属于葱类蔬菜,它们都有化淤血和提高体温的作用。

根菜类: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萝卜、藕等根菜类蔬菜,是强化人的下半身、预防肾虚的食品。

传统食品咸菜:许多人受“盐分多不利于健康”思想的影响而不敢吃咸菜,其实咸菜中的盐分能提高体温。所以吃咸菜不必强加控制,一次别吃过多就行。腌辣椒、咸萝卜等咸菜都是不错的提高体温的食物。

“黏液食品”:山药、芋头等有黏液的根菜类蔬菜具有增强精力的作用。还有秋葵、国王菜、咸草、海藻等都是“黏液食品”。这些“黏液食品”里含有食物纤维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黏蛋白,正是黏蛋白产生了黏液,黏蛋白能够保护黏膜,预防感冒和流感。

除了这几类有助提高体温的食物外,我们还要特别介绍一种最有助暖身的食物,那就是生姜。生姜里还含有姜辣素和生姜油,有抗氧化作用,它能除去体内的活性氧,预防疾病和抗老化。在200种医用中药中,75%都使用生姜。因此说“没有生姜就不称其为中药”并不过分。

生姜最大的功效就是促进体温上升,由此增强免疫力。此外,它还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溶化血栓,发汗、解热、祛痰、镇咳、镇痛。还能加快消化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并清除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杀死肠内有害细菌。

生姜用于驱寒保暖时,最好与红茶一起食用。红茶具有高效加温、强力杀菌的作用,生姜和红茶相结合,就成了驱寒祛湿的姜红茶。此外,冲泡时还可加点红糖和蜂蜜。但患有痔疮或其他忌辛辣的病症,可不放或少放姜,只喝放了红糖和蜂蜜的红茶,效果也不错。

下面为大家推荐姜红茶的做法:

材料:生姜适量,红茶一茶匙,红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将生姜磨成泥,放入预热好的茶杯里,然后把红茶注入茶杯中,再加入红糖或蜂蜜即可。生姜、红糖、蜂蜜的量可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适当加入。

吃出来的火气,食物去火以毒攻毒

现代人们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经常就会抱怨:“烦,又上火了。”那么,“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温暖身体,提供生命的能源,这种“火”又称“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应该是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的。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命门之火”便失去制约,改变了正常的潜藏功能,火性就会浮炎于上,人们就会出现出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疼等症状,这就是“上火”了。

引起“上火”的具体因素有很多,如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缺少睡眠等都会引起“上火”。春季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容易“上火”。为预防“上火”,我们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要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饮水或喝清热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