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36486700000070

第70章 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4)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一类隐蔽的通货膨胀,就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接触或放松这种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当发生通货膨胀,就意味着摆手手里的钱开始不值钱,但是大家也不用提到“通货膨胀”即谈虎色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将物价上涨控制在1%~2%,至多5%以内,则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从宏观上来讲,普通老百姓对抑制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必须要依靠政府进行调控。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等。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应该有合理的措施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如进行实物投资、减少货币的流入等,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和损失。

货币更加值钱也不一定是好事——通货紧缩

经济学有句话叫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宁要通胀不要通缩。通货紧缩是指由于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各类价格持续下跌的现象。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通货膨胀我们担心钱包里的钱贬值,而通货紧缩使得大家手里的钱越来越值钱,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对消费者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其实,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都属于货币领域的一种病态,但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比通货膨胀更严重。比如,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能维持原有的收入,那么物价的下降将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很多情况下企业会因利润下降被迫降薪或裁员。

通货紧缩可能带来的危害大多是隐性的。而通货紧缩的主要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的通货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不断弱化的市场需求会迫使企业降价,导致其利润下降。如果物价存在长期下降的趋势,消费者和企业就将推迟购买和采购,而这种行为将导致物价进一步陷入低迷。这样需求越不足,产能就会越过剩,就越会给价格带来更大的下跌压力,通缩就更加剧,大大削弱企业进行资本投资或生产的动力。

第二,通货紧缩还会导致经济衰退并可能危害金融体系。当企业和个人对银行负债时,物价不断下降使得钱越来越值钱,意味着他们的负债越来越多,从而对他们的消费支出有负面影响。通常债务人要比债权人有更高的支出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也就是说,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欠债人是受损的。

第三,随着负债的增多会导致债务人要向银行提供更多的抵押物,这样市场萧条与债务加重将造成大量企业和个人的破产,大量的破产又会造成银行坏债的增加,危及金融体系。

按照通货紧缩的发生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相对通货紧缩和绝对通货紧缩。相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种情形已经开始损害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是轻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视,可能会有量变到质变,对经济发展的损害会加重。

绝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根据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而这三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物价绝对下降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一般来说,物价出现负增长,但幅度不大(比如—5%),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称为轻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较大(比如在—5%~—10%),时间超过两年的称为中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甚至更长的情况称为严重通货紧缩,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所对应的通货紧缩,就属此类。

界定通货紧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而且能够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衡量,因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场的手段,硬性维持价格的稳定,就会出现实际产生了通货紧缩,但价格可能并没有降低下来的状况,而这种类型的通货紧缩就是隐性通货紧缩。

由于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由单一的某个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货紧缩,因此治理的难度甚至比通货膨胀还要大,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反思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形成,无不跟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有关,像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失业现象严重,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短缺与无效供给的并存都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紧密相连。因此,要想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其真正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一般而言,要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调整政府收支结构。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础上,既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给。而通货紧缩既然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治理通货紧缩,也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作为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和引导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和行为。在通货紧缩时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社会主体手中买进政府债券,同时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励商业银行扩张信用,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是治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二节银行

金融机构家族的“老大哥”——银行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它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那么,银行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只有两种人有钱,一种是贵族,另一种是主教。所以,银行是不必要的,因为根本没有商业活动。到了17世纪,一些平民通过经商致富,成了有钱的商人。他们为了安全,都把钱存放在国王的铸币厂里。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币,所谓存钱就是指存放黄金。因为那时实行“自由铸币”制度,任何人都可以把金块拿到铸币厂里,铸造成金币,所以铸币厂允许顾客存放黄金。

但是这些商人没意识到,铸币厂是属于国王的,如果国王想动用铸币厂里的黄金,那是无法阻止的。1638年,英国的国王是查理一世同苏格兰贵族爆发了战争,为了筹措军费,他就征用了铸币厂里平民的黄金,美其名曰贷款给国王。虽然,黄金后来还给了原来的主人,但是商人们感到,铸币厂不安全。于是,他们把钱存到了金匠那里。金匠为存钱的人开立了凭证,以后拿着这张凭证,就可以取出黄金。

这时正是17世纪60年代末,现代银行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诞生的。所以,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都是私人银行,最早的银行券都是由金匠们发行的,他们和政府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代银行中的纸币竟然是这样发展而来的,恐怕人们都想象不到。从上面这段资料,大家就可以看出,银行起源于古代的货币经营业。而货币经营业主要从事与货币有关的业务,包括金属货币的鉴定和兑换、货币的保管和汇兑业务。当货币经营者手中大量货币聚集时就为发展贷款业务提供了前提。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保管业务也逐步改变成存款业务。当货币活动与信用活动结合时,货币经营业便开始向现代银行转变。1694年,英国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西方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国,银行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大而化之的分类方法是把银行按如下方法分类:

一类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中央银行,在所有银行当中起管理作用。

一类是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一般办理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三类是商业银行,又可分为全国性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如武汉市商业银行,才上市的南京银行,不过,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这三种银行的区别正在缩小。

最后一类是外资银行。外资银行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等。在现在,外资银行一般都设在一线城市,它的业务与国内银行有很大不同,现在已逐步放开它的业务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 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主要有四个基本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支付中介职能。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以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构成贷市供给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负债作为货币来流通,具有了信用创造功能。

(4)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许多原来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个人消费也由原来的单纯钱物交易,发展为转账结算。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从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要求。

(5)调节经济职能

调节经济是指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实现经济结构,消费比例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还可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商业银行的“本钱”——银行资本金

做生意必须要有本钱。如果有人想做生意,而自己一分本钱都没有,你敢借钱给他吗?同样的道理,商业银行也要有自己的本钱,即资本金。谁敢把钱存进没有本钱的银行呢?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的立身之本。没有本钱或者本钱过少,商业银行就无法经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与一般企业的资本金是大不相同的。按照国际惯例,企业负债率(即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通常在60%—70%,资本金比率在30%—40%。但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它的资金80%—90%是从各种各样的客户手中借来的,它的资本金只占全部资产的10%左右。各国的商业银行法均为商业银行设立有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规定。此外,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

中外贸易的早期,香港的金融业务一般由主要的大洋行,比如怡和和旗昌来兼营。另外,一些总部在英国和印度的银行也在香港做一些金融业务,比如汇理银行、渣打银行等等。只不过这些银行的重心不在香港,因此,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不能完全满足贸易的需要。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这种金融服务的欠缺状况已经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