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美]安东尼·罗宾
关于本书
安东尼·罗宾是成功心理学和保持巅峰状态方面首屈一指的领袖。《唤起心中的巨人》带给你的,将不仅仅是你达到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手段,安东尼的热情、激励与郑重承诺更将鼓舞你真正把握住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分钟经理人》作者:肯尼斯·布兰查德
《唤起心中的巨人》自始至终充满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每一页都充满了精炼出来的、立即就能付诸行动的指导方针,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集中在你要达到的目标上。安东尼·罗宾是一个强有力的交流者和一个个人成功方面的真正权威人士。
——《成功》杂志总编:斯科特·狄迦莫
《唤起心中的巨人》是每一个想提高生活质量的人的必读书。安东尼·罗宾用他的热情和实用的建议点燃了读者生活的激情。
——《每个女人都应该知道男人的秘密》作者:巴巴拉·德·安格雷丝博士
安东尼的这本书是为每一个想获得自我成功的人而出版的。想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获得满分,这是成功天才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恢复梦想的能力;将勇气和承诺带入生活。
——《快乐致富》的作者:吉姆·翰斯伯格
如何改变你的习惯
认识习惯
狗家族出了一条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的小狗,它向整个家族宣布:要去横穿大沙漠,所有的狗都跑来向它表示祝贺。在一片欢呼声中,这只小狗带足了食物、水,然后上路了。3天后,突然传来了小狗不幸牺牲的消息。
是什么原因使这只很有理想的小狗牺牲了呢?检查食物,还有很多;水不足吗?也不是,水壶还有水。后来,经过研究终于发现了小狗牺牲的秘密——小狗是被尿憋死的。
之所以被尿憋死是因为狗有一个习惯——定要在树干旁撒尿。由于大沙漠中没有树,也没有电线杆,所以可怜的小狗一直憋了3天,终于被憋死了。
狗是如此,人呢?
狗是习惯的动物,同样人也是习惯的动物,习惯中的高级动物。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比如,与人交往的形式、与人沟通的方式、与人相处的模式……都是多年习惯累积慢慢成型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一句俗话说:“贫穷是一种习惯,富有也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成功也是一种习惯。”如果你重视观念和思考,那么,你对此可能会有一些同感。
习惯也称为惯性,是宇宙共同的法则,具有无法阻挡的力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无法阻挡的一股力量;苹果离开树枝必然往下掉,同样是无法阻挡的一股力量。
没有惯性则没有力量,例如,静止的火车,要防止其滑行只需在每个驱动轮前面放一块1寸厚的木头就行了,但如果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的话,哪些是一堵5尺厚的钢筋水泥墙也无法阻挡,可见惯性的力量多么巨大。
我们可以对“习惯”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的“习惯”,就是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相同的场合和反应反复出现的结果。所以,如果一个人反复练习饭前洗手的话,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融合到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中去,成为“爱清洁”的习惯。
习惯是某种刺激反复出现,个体对之做出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即能够直接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和间接推知的内在心路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而且,心理上的习惯,即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则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就成了性格特征。
习惯决定命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种坏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习惯是人生成败的关键。事实上,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养好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而一个人的坏习惯越多,离成功就越远。
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敢扬言即使现在一败涂地也能很快东山再起?也许就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他们养成的某种习惯锻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人类所有优点都要变成习惯才有价值,即使像“爱”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必须通过不断的修炼,变成好的习惯,才能化为真正的行动。
很多好的观念、原则,我们“知道”是一回事,但知道了是否能“做到”是另一回事。这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便是习惯。
那么习惯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美国科学家曾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如果真是如此,从效率角度分析,习惯应该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了,因为你一旦养成某个习惯,就意味着你将终身享用它带来的好处。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培养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那么,我们该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呢?主要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靠制度约束,二靠自己的努力和决心。
在养成好习惯、去除坏习惯的初期,必须靠制度的强制作用进行约束。
每个人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习惯是经过父母或他人的无数次强制和纠正才得以养成;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叹,但你可知道,当时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所以,“好习惯出自强制”是个不折不扣的真理。
好习惯的养成,除了靠制度的约束、教育的陶冶外,还要依靠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这又不得不归结于文化了。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你总睡懒觉,于心何忍?在一个团结合作的文化氛围中,你总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如何立足?在一个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中,你总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怎么发展?所以,文化是一种更为强大的自然整合力,超越了制度的强制力、超越了习惯的恋旧性,它强大得无需再强调或者强制,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从而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
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一定要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
改变你的坏习惯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说:“人是习惯的奴隶,一种习惯养成后,就再也无法改变过来。”那个青年回答:“逢场作戏有什么关系呢?”这位哲学家立刻正色说道:“不然,一件事一经尝试,就会逐渐成为习惯,那就不是小事啦!”这实在是真理。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熊熊烈焰起于星星之火。”老子在《道德经》中亦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习惯的养成就是通过一再地重复,由细线变成粗线,再变成绳索的过程。每一次我们重复相同的行为,就增加并强化它,绳索又变成缆绳,再变成了链子,最终,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把我们的思想与行为缠得死死的。
习惯充斥于我们的整个生命。一天的生活中几点起床、就寝,是一种习惯;穿衣的姿势、颜色的喜好,是一种习惯;甚至我们怎么吃、怎么做事,都是习惯在起主导作用。
英国挂冠诗人德莱敦在300多年前就曾说过:“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我们之所以有今天,乃是习惯造成的,如果我们要想有跟以前截然不同的人生,那就要有巨大的改变。而惟一之途,便是换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即改变你的很多习惯。
查尔斯·谢灵顿博士是脑生理学方面的专家,他坚持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神经细胞的活动模式与磁带录音相类似。”每当我们记忆起以往的经历时,这个模式便重新展示起来。如果你对失败习以为常,你将易于接受失败的习惯感情,这种感情色彩将在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留下烙印。同样,如果你能建立起一个成功的模式,你便能够激励起胜利的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我们的习惯,也就改变我们命运的走向。我们是习惯的动物。心理学家相信,人类95%的行为是透过习惯养成的。
坏的习惯,就像一条有太多孔洞的破船,任你想尽方法,也无法阻止它往下沉,那么何不趁早弃船逃生,即改掉坏习惯呢?而改掉坏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用好习惯来取代它。
你一定要坚信:掌握了好习惯,就掌握了迈向成功的命运。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开始行动,就要下定决心改掉这些坏习惯。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坏习惯是由偏差行为一再重复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偏差行为到底有哪些?体现在我们俗称的“习惯”上,即坏习惯到底有哪些?这些坏习惯随学者的看法不同而有差异。若从行为的性质而言,则表现为不适宜行为,即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造成损害,或困扰而妨害他人生活,与环境形成冲突的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者也认为,一个人出现偏差行为,即“坏习惯”,并不是因为他中了什么邪,只要用一些符咒把附在他身上的恶魔除掉就好了。也不是有什么病原体在他身上作祟,吃一贴灵丹仙药就可以解决。更不是因为小孩子在早年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件,而造成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它的产生是看外界对这个行为的反应而定。甚至,行为学派学者仍强调,假若偏差行为发生带来周围的赞许,或者不遭到排斥,则行为便会再度得到强化,如此重复多次之后,它就会固定为习惯。反之,假若偏差行为发生带来坏的结果,或徒劳无功,则行为便会减弱,如此重复多次之后,它不再出现,从个人行为中消失。这些即所谓的增强原理的应用。
个体行为就本质而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学习是公认的最重要的一种改变行为、塑造行为,以及养成习惯的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利用增强原理,通过某些方式的“学习”,我们可以矫正偏差行为,消除坏习惯。而削弱、区别增强、隔离、惩罚是较有成效的消除坏习惯的方法。附带说明一点,习惯的矫正和培养越是从小做起,阻力就越小,幼儿时期是行为塑造的黄金时期,而这个时候习惯的塑造也因为阻力小而变得简单易行。
如何完善你的行为
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的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通过你本身的努力加以改善的。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而懊恼,何不从现在开始就尝试改变它们呢?
不要为烦恼而责怪任何人或事。实际上,根本不要谈到你的困难,更不要在进入下一个步骤之前提到它们。任何寻求怜悯,企图使你自己当时感觉好些的措施,都会确实地削弱你个人的力量,如此更会使你自己成为可怜虫或受害者。
不要将你的选择归罪他人。不要引据他人的意见。你建议上某家餐馆,不要说是别人极力推荐的,要为自己的构想负责。引据别人的意见通常不会造成损害,但如果你拥有的是薄弱的自我意识,那么就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因此,数周内不要引据他人的意见,再看看这种扩大效果的方法是否奏效,你是否觉得好些?或没什么不同?或若有所失?
一旦做了就不要逃避责任,纵然是采纳别人的构想而大祸临头。
避免使用“我们”。你拒绝了一项邀请,就说你很累,不管是否你的同伴也有同感,尽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说法。
不要告诉别人他们的感觉。“我相信你不会喜欢的。”“我知道××使你不悦,所以我不邀请他。”别人的想法和你一样经常会改变。你可以问问他自己的感想,但不要越俎代庖,告诉别人,经常企图预测别人想听的话,这正是好好先生典型的翻版。结果会增加了你对平凡的自我,还有一些被怒的朋友的恐惧感。
不要让他人左右你的思想。提醒他们“态度宜温和”,你当时的感觉是基于本能油然而生,无论如何这都是你的权利。永远不要为了维持和平而向他人道歉。
你向朋友或陌生人谈到自己时,不要只叙述事实。在这几周内,尽量少把事实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代之以意见和反应。不要提到有关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免使陌生人铭记在心。同时避免机械式的对白,就好像细数你那天从早上六点开始的所作所为一样。
如果你已知道一个故事会按照什么方式讲,就不要把它说出来。背诵式的说明将会增加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对说错话的恐惧感。
按照以上意见去做,你一定会发现,改变行为原来也不十分复杂。
保持自己的主见
要完善你的行为,就必须在改善一些行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主见。没有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较完善的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