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36491300000020

第20章 第二编 爆米花竞争:生产中的经济学诡计(2)

“奔驰”老总回答说:“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记者转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宝马老总回答说:“因为奔驰跑得太快了。”同样在美国,百事可乐诞生以后,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增长,因为竞争迫使它们共同走出美国、走向世界。

这就是一种带有合作性质的竞争,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奔驰和宝马老总的回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他们之间属于实力强劲且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关系,但他们都没有将对方当做“敌人”,而是当做一个鞭策自己的对象,一个不断追赶和超越的目标。

为什么世界没有卖不出的产品

1814年7月,英国人乔治·史蒂芬森制成一辆5吨重的蒸汽机车,能拖拉8辆重约30吨的车厢,在煤矿的轨道上运行。这是利用蒸汽的力量行驶于轨道上的最早的火车。但它的牵引力小、速度慢、常出故障,所以还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如今火车已经成为人们交通出行的重要工具,几乎没有谁还不曾坐过火车。这就是在火车出现之后,才有乘客乘坐。在火车没有生产出来之前,人们想都没想过这东西。但是火车的先进性一旦为人们所认知,乘坐火车消费就成了人们的必备选择了。

消费者先有需求,生产者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这就是“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的需求引导生产。生产者先生产出来再让消费者有需求,这就是“生产者主权”,即生产者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主权并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消费者没有选择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有选择自由的,生产者不能强迫消费者。因此,生产者主权就是要生产者去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消费者在没有见到产品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这种产品有所需求,当生产者生产出实物产品之后,就可以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购买行为,并开辟新的市场。

需求来自于欲望,购买物品进行消费正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开发潜在需求就是创造消费者的新欲望,或者唤起消费者那些沉睡的欲望。当消费者有实现新欲望的支付能力时,欲望必将变成现实的购买行为。

欲望的无限性就是企业开发潜在需求的基础。如果生产者能开发出一种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激起了消费者某种潜伏状态的欲望,这就成功了。以火车为例,希望速度快、便捷、安全,是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当他乘坐马车时,马车已经表现出了这些性能,他就已经相当满意了。如何才能更快、更便捷、更安全,他想不出来便满足于现状了。当生产者们生产出了比马车性能更好的火车,无论是舒适度还是速度等各方面都更强,这就满足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如果没有火车,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就是潜在的。

消费者普遍存在着潜在需求。例如,对于目前市场上某种商品的质量水平不满意的消费者,即使存在需要,也可能不去购买这种商品;对于目前市场上价格相对较高、人们认为多消费就有些奢侈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即使存在需要,也可能不去购买,或者很少购买;有些消费者因为某种后顾之忧,把一部分钱储蓄起来,不用于目前的生活消费,会形成潜在需求;另外一些消费者虽然有一定的生活收入来源,可是由于目前手持货币数量的限制,不能购买某种他所需要的商品,也形成了潜在需求。当然,还有相当多的顾客拿着钱买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形成潜在需求。潜在需求的客观存在是由消费者生活需要的广泛性和可扩张性决定的。潜在需求实质上就是尚未满足的顾客需求,代表着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世界上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只要生产者善于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还有什么东西卖不出去呢?

2002年春节,大江南北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忽如一夜东风来,千街万巷唐装亮。”满大街的男男女女,都穿唐装,似乎时光逆流又重新回到了“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自打21位领导人在上海********上集体给唐装做了一个堪称世界上最牛的广告之后,唐装之风自此开始。于是,“唐装热”就开始从前卫的时尚丽人的身上蔓延开来。时至春节,这股潮流终于遍地开花,在荧屏内外、全国各地上演了一出盛大的“唐装秀”。

当一种消费行为流行于社会上,被许多人接受时,就形成一种消费时尚。一旦成为消费时尚,必将影响更多人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理性与非理性,只是接受的人多了,就是一种时尚。

为什么白壳蛋比红壳蛋要贵

“土鸡蛋、乌鸡蛋的营养价值肯定比普通鸡蛋高,就算价格贵点,买得也比较值。”在江河市场买白壳蛋的一位顾客说。

在被商家冠以“土鸡蛋”、“乌鸡蛋”的称号后,寻常的白壳鸡蛋、粉壳鸡蛋每公斤的零售价比红壳鸡蛋高出了1至2元,并成为上半年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红壳蛋一公斤卖六块五,白壳蛋和粉壳蛋每公斤卖八块五,虽然价格高,但却卖得很好。

市场上的白皮鸡蛋往往比红皮鸡蛋要贵一些,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

先听听商家给我们的解释吧。白鸡蛋经常被冠以土鸡蛋、柴鸡蛋,大致意思是农家散养的鸡下的蛋。农家鸡是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的,饲料以草籽,虫子,五谷杂粮为主,绿色天然,鸡蛋的营养价值自然会更丰富一些。红鸡蛋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鸡生的蛋,工业生产条件下的鸡以人工饲料为食物,出于增产的目的会人为地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激素,当然鸡蛋的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事实上消费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白鸡蛋卖的贵一些理所当然。

这里,白鸡蛋的高价格显然是由生产白鸡蛋的成本(比红鸡蛋高)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共同影响产生的。

事实是怎么样呢?国内外专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白鸡蛋红鸡蛋的营养价值差距不大。两种蛋的营养成分比较如下:

蛋白质:白鸡蛋比红鸡蛋高0.75%左右;维生素:白鸡蛋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都略高于红鸡蛋;脂肪:红鸡蛋比白鸡蛋高1.4%左右;胆固醇:红鸡蛋比白鸡蛋高0.8%左右。

鸡蛋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结构与鸡的摄食情况,与蛋壳颜色并没有必然联系。“蛋壳颜色不同是因为下蛋鸡的品种不同。目前国内产蛋鸡的品种主要有红壳蛋鸡和白壳蛋鸡,两种鸡杂交后又培育出了粉壳蛋鸡,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这几种鸡蛋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红壳蛋鸡产量大而且蛋壳较厚,更耐储藏,所以养殖量也最大。”沙尔山别克说。

除此外,其他的营养成分几乎相等。白鸡蛋和红鸡蛋蛋壳颜色不同主要是鸡的品种不一样。可见,说白鸡蛋价格高是因为成本大属子虚乌有,消费者的购买欲才是影响鸡蛋价格的主要因素。

“土鸡蛋、乌鸡蛋的营养价值肯定比普通鸡蛋高,就算价格贵点,买得也比较值。”在江河市场买白壳蛋的一位顾客说。白壳鸡蛋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所谓消费者的购买欲,即消费者的偏好。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它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习惯是消费偏好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定型化,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所以,尽管人们已知道两种蛋相差无几,但在习惯的作用下仍会对白鸡蛋有所偏爱。

人们为什么要消费一件物品,所有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一点:它能给人们提供满足。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计量效用,就像长度可以用米、时间可以用秒计量一样。这种努力失败之后,他们甚至宣称,选中效用是一个不幸。后来,人们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糟:当一个人选择苹果而不是橘子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苹果带给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够了,至于高多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

为满足人对蛋的消费这种效用下有诸多可供选择的对象,如红鸡蛋、白鸡蛋、甚至鹌鹑蛋。人们会在自己偏好的作用下对各自的效用排个队,显然白鸡蛋会排在第一位,人们认为白鸡蛋的效用是最大的,尽管这并没有科学的根据。但就消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欲求这一点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们知道,物品价格的变动是沿着它的需求曲线上下变动的。由于人们对白鸡蛋的特殊偏好导致了对白鸡蛋的需求上升最终反映在价格上——即比红鸡蛋贵几毛钱。

然而,一方面,消费者要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购买力的约束。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的收入水平以及市场的物价水平。如果白鸡蛋定价过于昂贵,人们则会减少对白鸡蛋的消费,而会增加对它的替代品红鸡蛋的消费,毕竟两种蛋相差没多少。所以即使商家会把白鸡蛋价格定的贵一些,但和红鸡蛋比起来总不会贵太多。

作为北京奥运会专供水果的四川合江荔枝顶级品种“带绿”,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里装了20粒荔枝,市场价2980元——平均一颗要卖150元。有贵的,还有更贵的,合江带绿荔枝每公斤卖到5960元。

一位消费者说,这种荔枝消费起来确实很不错。合江荔枝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付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红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红壳蛋出售,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

为什么小贩也读《道德情操论》

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丈夫决定外出购买设备。临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几天后,丈夫归来,妻子说:“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在酒里兑了水。”丈夫给了妻子一记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里兑水”的事情被顾客发现后,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假”可谓是一个比较时髦的字眼,官员造假数字,商人造假产品,学校卖假文凭,诚信问题更加突出。恢复诚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已成为市场经济成败的关键。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有人想能骗一次就骗一次,把十几亿中国人每人都骗一次也就够了。西方有句谚语说,你能永远骗少数人,也能暂时骗所有人,但你不能永远骗所有人。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但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

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

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道德风险是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

基于理性人假设,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于任何预防性措施的采取都有代价,同时保险公司承担了保险的全部风险,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会在预防措施上投资,这样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损失。更为极端的是个人会促使损失的发生,从而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保险公司预计到投保人投保后的这种行为,就会要求投保人交纳更多的保险金,这样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投保人相对于采取预防措施下的收益也会降低。此外,保险公司为了激励投保人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采用设置免赔额,并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利益,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

很多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