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36491300000022

第22章 第二编 爆米花竞争:生产中的经济学诡计(4)

传说,古代有一位君王,不但吃尽了人间一切山珍海味,而且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饿。因此,他变得越来越没有胃口,每天都很郁闷。有一天,御厨提议说,有一种天下至为美味的食物,它的名字叫做“饿”,但无法轻易得到,非出艰辛的努力不可。君王当即决定与他的御厨微服出宫,寻此美味,君臣二人跋山涉水找了一整天,于月黑风高之夜,饥寒交迫地来到一处荒郊野岭。此刻,御厨不失时机地把事先藏在树洞之中的一个馒头呈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这就是叫做‘饿’的那种食物。”已饿得死去活来的君王大喜过望,二话没说,当即把这个又硬又冷的粗面馒头狼吞虎咽下去,并且将其封之为世上第一美味。

传说中的那个馒头,尽管,从使用价值上来看,它与山珍海味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时当地,对于那个饥肠辘辘的君王,它却是天下至美之味。这一常识已被聪明的商家广泛地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这种做法在营销学界更是被冠以“饥饿营销”之名。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表明上,饥饿营销的操作很简单,定个叫好叫座的惊喜价,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想,从而提高售价,赚取更高的利润。但“饥饿营销”的终极作用还不是调节了价格,而是对品牌产生的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分正负。

在家电、3C等卖场,“饥饿营销”是产品常用的宣传手段。此前诺基亚对旗下手机N97就采用在电视、网站、户外广告牌进行大量的轮番广告轰炸,却严格控制发货数量,给人造成产品供不应求印象的销售策略,从而让这款产品一度成为顶级手机的销量冠军。

饥饿营销运行的始末始终贯穿着“品牌”这个因素。首先其运作必须依靠产品强势的品牌号召力,也正由于有“品牌”这个因素,饥饿营销会是一把双刃剑。剑用好了,可以使得原来就强势的品牌产生更大的附加值;用不好将会对其品牌造成伤害,从而降低其附加值。饥饿营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定低价—限供量—加价卖”。不了解对手,不认清自己,简单地去操作,会非常危险。

在感受到微软Windows7近乎铺天盖地的宣传营销之后,希望在第一时间买到Windows7的消费者却失望了。

“目前Windows7缺货,您如果需要可以登记电话进行预订,到货之后我们会通知您。”苏宁电器的工作人员做出这样的回应。在其他的商场,发现Windows7都处于“有价无货”的销售状态。

“现在Windows7确实是没货可卖。”苏宁电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微软Windows73C渠道首发合作伙伴,北京第一批到货苏宁的Windows7仅有200套,而前期在苏宁门店预订的消费者就超过1000名,在上周末上市之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被全部售光。“由于微软提供的货源有限,目前消费者难以买到现货,需要预订。”

“我们遭遇了传说中的‘饥饿营销’。”在各IT论坛上,热盼Win7的消费者发泄着自己的无奈。相对于Win7上市之前长达5个月的宣传攻势,正式上市之后却难觅踪迹,这一现象让消费者很难理解。

Windows正是利用自身品牌优势,使用饥饿营销的办法,从而吊足消费者的胃口,这样会让消费者望眼欲穿。

为什么约翰逊黑人化妆品畅销

美国的约翰逊黑人化妆品公司总经理约翰逊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家。可是,当初他创业时,也曾为产品的销售伤透了脑筋。

那时,约翰逊经营着一个很小的黑人化妆品公司,因为黑人化妆品市场的总体销售份额并不大,而且,当时美国有一家最大的黑人化妆品制造商佛雷公司,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

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约翰逊提出了一句措辞非常巧妙的广告语:“当你用过佛雷公司的化妆品后,再擦一次约翰逊的粉质膏,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约翰逊的这一招的确高明,不仅没有引起佛雷公司的戒备,而且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接受了他的产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当时主推的只有一种产品,凡是用佛雷公司化妆品的黑人,大都不会在乎再增加一种对自己确实有好处的化妆品的。

随着粉质化妆膏销量的大幅度上升,约翰逊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了强化约翰逊化妆品在黑人化妆品市场上的地位,他同时还加速了产品开发,连续推出了能够改善黑人头发干燥、缺乏亮度的“黑发润丝精”、“卷发喷雾剂”等一系列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约翰逊系列化妆品占领了绝大部分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

不知什么年月起,捆绑销售已悄悄地侵入我们的生活,而且蔚然成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大至买楼房送车位、买大件家电送电饭锅,小至买手机送话费,买酸奶“二送一”,甚至买支牙膏也送个钥匙圈。问商家不要赠品能否减些价?商家回答:不要可以,但不减价。

那么,什么才是捆绑销售呢?捆绑销售也被称为附带条件销售,即一个销售商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其产品或者服务同时也得购买其另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并且把消费者购买其第二种产品或者服务作为其可以购买第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条件。捆绑销售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销售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捆绑销售方式确实给商家带来了好处,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目前市场上的“捆绑销售”还不够大气,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甚至是两种商品的简单叠加,在手机市场上居然发现买手机可以送饼干,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些方式并未实现“捆绑销售”的最大价值。

捆绑实际上是资源的再次创新与整合,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有力度的模式,更利于消费者对信息的接受与处理,甚至变被动为主动。如果进行科学规划,对相关品牌进行整合,那么,这样的科学捆绑也许可以创造奇迹。

真可谓超级整合,超级捆绑。消费者由被动变主动,在“话费”的“驱使”下,热情空前高涨。为回答商家的问题,对广告自然认真收听,效果不同凡响。利用电信这条超级绳索,把商家和消费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早在1903年,有位叫金·吉列(King Gillette)推销员,虽已年近五十,却仍然满脑子幻想,渴望成为一个发明家。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四年时间,终于发明研制了可更换刀片式剃须刀。然而,在最初投入销售的一整年里,这副“新产品”只卖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

吉列没有放弃,他接下来做的事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他以极低的折扣将数百万副刀架卖给美国陆军,自然,军队将刀架当做生活必需品发给了士兵们。吉列指望这些士兵退役还家后,变成自己的“回头客”。

然后,吉列又将刀架卖给银行,让银行作为礼品来送给新开户的客户。他设法将刀架和几乎所有商品都捆绑在了一起,比如从绿箭口香糖到红茶茶包。这种做法颇具成效,仅仅又过了一年,他就已经售出了9万副刀架和1240万枚刀片。

吉列刀片的畅销乃至风行世界,给后世的商家们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提供免费(或者廉价到近乎免费)的平台产品,然后通过耗材、补给、服务等等,来获得真正丰厚的利润。

在今天,这样的经营策略仍然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全球通”在广州市区推出了“免费频道”服务,由移动公司提供网络支持,由广告公司、商家和移动电话客户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具体内容是:移动用户需在自己的手机上拨打“免费频道”号码,仔细听完系统播放的信息(广告),回答相关简单的问题,就可获一定数额的话费。

中国移动会免费送给消费者一部手机,条件是这之后的两年间,消费者每个月都要打大量的电话。惠普的打印机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币,但打印机的墨盒,正是惠普公司的主要利润。

这种“免费获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钱”的方式,被经济学家定义为“交叉补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免费”已经不仅是一种营销方式了。在一些人看来,这很可能是一个“充裕时代”将要来临的前奏。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不是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了“交叉补贴”,而是免费商品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低到趋近于零。

再准确一点说,是提供免费商品的边际成本正趋近于零。由于技术的发展,服务或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而每新增一个用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服务的边际成本,则在急速向零靠拢。

这听起来虽然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在全世界电脑游戏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免费的网页休闲游戏。比如史玉柱的《征途》和陈天桥的《传奇》,它们可以看做是“交叉补贴”模式的代表者,也可以视作免费经济时代里的一种基础模式。而前提是,每位用户边际成本的降低。

为什么人们买涨不买跌

经常听说一句话:“买涨不买跌”,这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写照。2008年时遇金融危机,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多在打折促销,但多数人看到跌跌不休的房价,始终不肯出手,短暂的降价后,房价再次飙升,此时买房的人却多了起来。再比如说在股票市场上,如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候,人们都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人们越高越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单就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美国人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旅游胜地,新开了一家售卖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宝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各种价格高昂的银饰、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唯独一批光泽莹润、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脱手,老板试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绿松石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等。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徒劳无功。在一次到外地进货之前,不胜其烦的老板决定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在出行前她给店员留下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等她进货归来,那批绿松石全部售罄。店员兴奋地告诉她,自从提价以后,那批绿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货。“提价?”老板瞪大了眼睛。原来,粗心的店员把纸条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为什么绿松石的价格涨了,却反而销售一空呢?人们追涨心理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

关于人们追涨的心理,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高。而爱尔兰的土豆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类的价格增长更快。

与吉芬现象的成因相同,很多“北漂”族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也是迫于无奈。位于北京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的唐家岭村就是著名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但是唐家岭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房屋一般比较简陋。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里,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唐家岭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

在当年的爱尔兰,人们越高越买是人们在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人们追涨还往往具有其他原因,在非常灾难时期,人们越高越买是出于一种恐慌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而一些首饰、服装、礼品等,人们越高越买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追涨的心理还常常被商家利用。比如在“非典”时期,个别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哄抬物价。此外,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饭店里出现数十万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个性也是生产力:产品的形状和颜色也值钱

为什么消费者会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