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感恩,把团队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
曾担任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的琼斯先生说:“日本这个国家是在‘团结一致’上发展起来的。” 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日本企业领导人和员工都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在合作中,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个人都需要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只有热爱团队的人,才能自觉放弃个人利益,与团队目标保持一致。只有热爱团队的人,才能产生与组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真感情,真心实意地与组织同甘共苦,始终站在组织的立场克服个人利己思想,事事处处以组织利益为重。
很多员工表现出与公司的目标不适的情况。或因为偏执于自己的“理想”,或者因为自己不愿意从头再来、从零开始等情况。
1984年的元旦,苹果公司宣布它们正式推出首台个人电脑。这台被命名为“麦金塔”的陌生来客,是以独有的图形“窗口”为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麦金塔”以其更好的用户界面走向市场,从而向IBM的PC个人电脑发起攻势强烈的挑战。
比尔·盖茨闻风而动,立即制定相应的对策,决定放弃“卓越”软件的设计。而此时,麦克尔和程序设计师们正在挥汗大干,并且“卓越”电子表格软件也已初见雏形。
经过再三考虑,比尔·盖茨还是不得不作出了一个心痛的决定,他正式通知麦克尔放弃“卓越”软件的开发,转向为苹果公司“麦金塔”开发同样的软件。
看到自己负责开发研究的项目半路夭折,麦克尔不顾比尔·盖茨的解释,恼火地嚷道:“这是对我的侮辱。我绝不接受!”
麦克尔回到家里,仔细想了想,虽然嘴上说不回微软,但他的内心不仅留恋微软。第二天,他出现在微软大门时,比尔·盖茨才算彻底松了一口气:“上帝,你可总算回来了!”
此后,麦克尔专心致志地继续“卓越”软件的收尾工作,还加班加点为这套软件加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模拟显示,比别人领先了一步。
微软公司的竞争对手金瑞德公司也意识到了“麦金塔”的重要意义,也为其开发名为“天使”的专用软件,而这才是最让比尔·盖茨担心的事情。
微软决心加快“卓越”的研制步伐,抢在“天使”之前,成功推出“卓越”系列产品。半个月后,“卓越”正式研制成功,这一产品在多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天使”软件,而且功能更加齐全,效果也更完美。因此,产品一经问世,立即获得巨大的成功,各地的销售商纷纷上门订货,一时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金瑞德公司的“天使”比“卓越”几乎慢了3周。这3周就决定了两个企业不同的命运。随后的市场调查报告表明:“卓越”的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了“天使”。
及时调个人整目标,与微软保持一致,是“卓越”制胜的关键。面对一个高度统一的团队目标,你必须弱化或隐藏你的个性,投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一滴水,全身心地融入团队的河流。
公司根据市场的情况会对生产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当公司的经营目标发生了转向,心怀感恩的员工,应该把团队的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让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当自己的目标与公司的战略发生冲突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团队目标理应是团队成员的追求。
员工只有及时调整个人的努力方向,与公司一致,围绕团队目标去奉献自我,才能并获取个人所得,分享荣誉,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意愿。
在《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想阻止诺亚的子孙在巴比伦建起通天塔,他没有发出雷霆之怒,也没有令山崩地裂,只不过是让脚手架上忙忙碌碌的工匠们突然“各说各的话”,让人人心中都充满了能独自完成全过程的“野心”,人人不再默契配合。于是,未完工的巴比伦塔就成了人类感受自身局限的最初记忆。
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各说各的话”过分强调个人目标,就会形成成员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各自为政,目标各异,个人利益就会占据上风,团队利益就会被淡化,整个队伍很可能成为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团队目标是全体成员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也是感召全体成员精诚合作的一面旗帜。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拥有共同的目标,表现出团队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微软公司在做产品研发时,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代码。如果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目标,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研发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伤害的不仅仅是企业、是公司,损失最大的还是员工自身。雁行理论揭示,每只大雁只有加入到雁群里,才有可能使浮力和飞行高度提高71%,从而节省体力,飞过千山万水,直抵目的地。一名员工只有把个人融入到团队中来,才能获得良好的资源和平台,使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得到施展的空间。相反,他如果不与公司的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那么便面临着“脱逐”或被放逐的危险。
常超在一家皮具公司销员,他很注重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经常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拿到了不少证书。他觉得这些证书就像自己的战备粮,能使自己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这些证书与培训中,没有一个和公司的销售工作有关。相反,由于忙着考其他证书,牵扯了太多的精力,使得他的销售业绩不断下滑。
在公司组织的一次阶段性考核中,常超面对考官,居然连所新材料的一些新的基本性能都回答不出来。终于,公司以王飞长时间没有作出任何业绩为由,辞退了他。
在这之后,常超拿着他的一大堆证书应聘了好几个不同种类的职位。对方公司在看到他的简历之初,对于上面罗列的一系列证书很感兴趣。
可是再一深问,发现常超对于所应聘的专业只是一知半解,说不懂又懂一点,可是说深了又不知所以。到最后,没有一家公司收留常超。
在这样东奔西走了一个月之后,常超只找到了一份超市促销员的工作。转了一大圈儿,依然是做销售,可是待遇远远不及先前的那家皮具公司。
不懂得把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个人再努力其结果浪费了大量金钱、时间与精力,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融入团队不做职场的“单兵”,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的资源与平台,我们也应该反过来配合企业,尝试着去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发展愿景和企业文化。我们只有把个人牢牢地“绑”在公司这条大船上,才能与之共进退。
个人目标必须永远服从于团队目标,必须在维护团队目标的前提下,发挥个人才能。只有每个员工都按照这个原则来工作,团队的目标才比较容易达到。只有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人的成长目标才会逐渐实现。
变“机器人”为“智能人”
有一位员工,偶尔一次与老板闲谈时,老板提到了他朋友的企业中已经全面实行了信息管理,十分羡慕。随后的一周内这位员工突击学习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与提供信息管理软件的公司联系。
在充分准备之后,他向老板提交了一份在企业内全面启用信息管理的计划书,并有详细的预算和实施计划。
老板看完计划以后大加赞赏,就决定由这位员工主持实施这个计划。公司导入信息管理之后,与以前的作业方式有很大的改变,这位员工自然成了公司正常营运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员。
一个人怕的不是缺少知识、没有优点,而是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一个缺乏积极主动精神的人,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任务,而不是在主动地、创造性开创工作。
一个机器人“员工”、被动工作的员工总是被动等待别人的指令,揿动按钮,才会动一动,机械的执行工作任务;一个智能人、自动自发的员工应该是一个不需要老板或者上司指令再工作、而是自动自发的工作。
“公司是老板的,我只是替别人工作,工作得再多、再出色,得好处的还是老板,于我何益?”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机器人”式的员工,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缺乏活力。
对被动工作的机器人来说,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并没有做到工作所要求的那么多、那么好。对每一个企业和老板而言,他们需要的绝不是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却缺乏热情和责任感,不够积极主动的员工。
肯德基进入中国之前,公司决定派一位执行董事来中国考察市场。他来到北京街头,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穿着都不很讲究,就报告说:炸鸡在中国有消费者,但无大利可图,因为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想吃的多,但掏钱买的少。由于他没有主动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仅凭直观感觉和经验作出预测,被总公司以不称职为由降职处分。 接着公司又派了另一位执行董事前来考察。这位先生在北京的几条街道上用秒表测出行人流量,然后请500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品尝炸鸡的样品,并详细询问他们对炸鸡的味道、价格、店堂设计等方面的意见。他还对北京的鸡源、油、面、盐、菜等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经过总体分析,得出结论:肯德基进入北京市场,一只炸鸡虽然是微利,但消费群巨大,仍能赢得大利。果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店开张不到300天,赢利就高达250多万元。这位先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前后两位执行董事对待工作“主动”和“被动”的差别、“机器”和“智能”的差别,一个人的的结论是不能开店,一个人的结论很适合开店。不能开店的人被降职;而能开店的人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同时职位还得到升迁。
智能型的员工会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工作;一个智能型员工会根据复杂的情况做出独立的判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和思维。
员工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是机械地呆板地工作;员工应当比老板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事事等待老板吩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像老板一样的成就。
一个人最急于改变的不是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的领域,而是工作的态度。正是工作态度,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变机器人为智能人主动工作,不要把工作的内容看成任务,不要把工作的结果看成是薪水,从而被动消极的工作。 “智能人”应该把工作看成一次经验的积累,一次能力的提升。
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畅销书《自动自发地工作》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青年18岁在一个电厂刚开始给包工队送水,勤勤恳恳地、自动自发地工作了一年。当包工队要走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包工队的老板助理。每次,包工队的老板要去芝加哥开会的时候总会把所有的权力下放给他,没有正式的合同,他就那么自然地接替了老板的所有工作。
不久后,包工队又在可库卡承包了另一个工程。包工队的老板去那个城市指挥工作时,他把这里的一切事务又交给了这位年轻人全权处理。
最后,当电站工程完全竣工,发电厂开始正常发电运行时,我们把这个能干的年轻人留了下来,让他来管理这个电站。
一位上司这样说道:“他常草拟计划、画草图,向大家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只要你给他一定的时间,他定能把一切你希望他做到的事做到最好。现在,他是我们整个城市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