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中的心理诡计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一生总得有几个知心朋友。不过,交朋友也要懂得一些心理诡计,因为交到好的朋友能够在人生路上相互扶持,使生活变得轻松;而交到坏朋友或者直接伤害到你,或者将你带入生命的歧途,给你的人生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另外,如何与朋友相处,也需要心理诡计,以免伤害到对方,使友谊出现难以弥补的裂痕。
黄鼠狼的礼物——敌人向你示好,先看他的目的
化敌为友的事情不是不可能,但在此之前你要先弄清对方的目的,看其究竟是出于真诚还是别的原因,否则贸然接受他的礼物,最终可能会让你占小便宜吃大亏。
心理寓言
鸡国被狡猾的黄鼠狼偷袭过几次,鸡们开始反省自己的保卫措施。有一天,鸡王、鸡后召集众鸡开了一次大会,决定由五六只成年鸡轮流担任保卫部长,一天24小时值班。保卫部长的任务是站在鸡舍门外,发现黄鼠狼的踪影就“咕咕”地叫,向主人和其他鸡报警。这项措施实施之后,效果非常明显,一个月过去了,鸡国再也没有丢过一只鸡。
鸡的高度团结让黄鼠狼非常头疼,虽然家里多少有点“存粮”,但坐吃山空,经过一个月的折腾,仓库已经连根鸡毛也找不到了。黄鼠狼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一天,野山猫受黄鼠狼之托,把山里的草莓、蘑菇、野石榴等送进鸡舍。野山猫说:“黄鼠狼大哥一直非常牵挂大家,特派我来给大家送礼。黄鼠狼大哥说自己以前不懂事,对大家多有得罪,现在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动物,还望众位鸡邻居海涵。”众鸡对野山猫敬若上宾,托它向黄鼠狼大哥问好。
黄鼠狼心里有了底。第二天,它分别秘密拜访鸡王、鸡后和各个保卫部长,每去一次,都只提一份礼,说是给对方拜个早年,还嘱咐对方不要告诉别的鸡兄弟,以免它们眼红。得到礼物的鸡非常高兴,连忙点头答应。
几天之后,黄鼠狼出现在对面山上,保卫部长甲装作没看见,鸡王、鸡后也不再过问当天的治安情况;又过了一天,黄鼠狼到了离鸡舍三十来米的地方,保卫部长乙也视而不见,鸡王、鸡后装聋作哑……一个黑夜,黄鼠狼跳进鸡舍,见鸡就咬,当鸡王想起向主人报警时,自己的喉咙已被黄鼠狼用牙齿咬住了。
诡计点拨
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当你的敌人或对手向你伸出和平之手的时候,理应冰释前嫌,化敌为友,但在此之前你一定要看弄楚对方的目的,看他究竟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企图。在这则寓言故事中,鸡王、鸡后,以及那些鸡保卫部长们就是没有看清黄鼠狼的真实面目,被小小的礼物蒙蔽了眼睛,把黄鼠狼当成自己的朋友,从而丢掉了性命,这实在是非常可悲的。
另外,即使之前不是敌人,我们交朋友也要看对象,真正的朋友应该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坦诚以待,有情有义,彼此交心包容,这样的朋友才能够长久,才能够“患难见真情”。相反,那些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友谊则纯粹是一种价值利用,遇到困难不仅不会拉一把,反而会落井下石,趁机捞一把。这样的故事在那些由富贵走向落魄的人身上不断重演着。更为可怕的是,当这种物质性的友谊发展到极端,就会以损害对方,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为目的,这个时候,如果认不清“朋友”的真实面目,就会栽大跟头。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比如那些腐败分子凭着手中的权力,欣然接受别人送上门来的贿赂,甚至和这些送礼的人称兄道弟,将其视为知己,结果锒铛入狱,不仅收的礼物被没收,连自己本来拥有的也被剥夺了。
当然,朋友之间需要一些物质往来,比如请客吃饭,对方手头紧时尽可能地接济一把,但是友谊的基础建立在物质之上就会变质,最终必然会因利益而损害对方。因此,交友之前一定要看清对方的为人,务必杜绝“物质友谊”。
受伤的山羊——是朋友还是伪君子,你要弄清楚
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伪君子,他们以朋友的面貌出现,却在你困难之时躲得远远的,等事情过去之后又埋怨你有困难不找他们。对这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心理寓言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山坡上的一群羊已经回家,还剩下一只山羊在那里玩,可能是初夏的晚景太美了,它忘记了回去的时间。突然,一只狼从树林里蹿出来,扑向山羊。这山羊也不示弱,勇敢地跳起来,用角拼命抵抗。战斗愈来愈激烈,狼怒吼着,羊也嘶叫着。但是,狼毕竟太凶猛了,山羊越来越吃力了,只得向邻居们发出求救声。
这时候,牲畜们都在朝家里走去。听到求救声,牛从树丛间向这个地方望了望,发现是狼,便翘起尾巴,扬起四蹄,奔下山去。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也一溜烟地跑向村子。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地溜下山坡。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身子一板,冲下山坡。兔子经过这里,发现是狼,箭一般地逃进村子……
山下的茅屋门前,一条狗听见山羊的呼唤,急忙奔向山坡——比疾风还快,从深草丛中一跃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仓皇逃向森林……
第二天,山羊靠在墙边养伤,周围挤满了前来探望的邻居。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足可以剜出狼的肚肠!”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可以叫狼粉身碎骨!”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就会把狼吓得魂飞魄散!”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嘴拱去,可以叫狼摔到岩下!”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最快,可以叫人来援救!”
在这闹闹嚷嚷的一群动物中,唯独没有狗。
诡计点拨
若将人分为三类,可以分为:君子、小人和伪君子。君子可交,小人可敌,唯独伪君子不易辨识。因为他们常常以朋友的面目出现,却你在遇到困难时弃你于不顾。在你摆脱困境时,他们又会蜂拥而至,为你送来“真诚的”祝福,甚至于还会埋怨几句:有困难怎么不找我啊?
在这个寓言中,牛、马、驴、猪及兔子,就是伪君子的代表,它们在山羊遇到狼的袭击时躲得远远的,等事件过去之后又来放马后炮。对于这样的人,应当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千万不可深交,更不能在遇到困难时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以免延误了自己的时机。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结交一些像狗这样的君子,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及时有力的援助。
一块面包的交易——利用互惠心理,建立长久的友谊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就是互惠原理。正是由于互惠原理的推动,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友谊。
心理寓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一种特种兵,他们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种兵的作用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块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德国特种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他没有抓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诡计点拨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其实,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要那个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尽管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正是这种善意在一瞬间打动了他。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因为这可能会要了这个人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原理的左右。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行为准则的推动下,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友谊。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他一次;如果一个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聚会上来。这就是互惠原理的作用。
可以说,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它是各种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础。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同坐跷跷板一样,不可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而是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愿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赢了、占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和他玩下去了。互惠原理是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
蝎子与青蛙——远离“有毒”之人,你才能不受伤
如果你发现朋友中有人经常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最好尽快敬而远之,要知道,他们今天可以去损害别人,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损害你。
心理寓言
有一只蝎子来到河边,它想渡到河对岸,去找它的好朋友毒蛇,可是它不会游泳。这时,一只青蛙游了过来。蝎子恳求青蛙将它渡到对岸去。
青蛙不肯,对蝎子说:“假若你半途中蜇我一口,我不是没命了?”蝎子说:“我要是蜇你,自己不也没命了?”
青蛙听了有理,便让蝎子爬到它的背上。游到河中央,青蛙突然觉得背上被狠狠地蜇了一口。青蛙剧痛难忍,慢慢向河中沉落,它痛苦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蝎子说:“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
诡计点拨
季羡林先生在一篇名为《坏人》的文章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这则寓言恰巧就是季老这句话的注解。蝎子作恶实际上是身不由己的,它们在作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恶。这种理念运用到我们日常交往当中,就是离那些“有毒”的人远一点。这些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对你很好,甚至很讲义气地帮助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伤害你。他们的本质是“恶”的,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像蝎子一样,蜇你一口。比如小偷,即使自己决心要痛改前非,手还是会身不由己地伸进别人的口袋。与这样的人做朋友,无异于引狼入室。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毒”呢?季老在文章中还说道:“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可见,损不损人是评判一个人“有毒”与否的标准,故而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了,看你身边的朋友是否有损人利己,乃至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一旦发现,务必要敬而远之。也许你会说“他又没有损害我的利益”,可是他现在会损害别人,你又怎么能断定将来的某一天他不会将“毒刺”扎在你身上呢?
孔雀的困惑——暴露自己,换取友谊
一个对于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的人,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学会适当暴露自己,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心理寓言
在百鸟当中,孔雀是最擅长交际的一个,长得也非常漂亮,但它总是感到孤独。它很羡慕其他鸟儿三五成群,有说有笑的样子,好像亲姐妹一样,它身边虽然总是有很多熟人,但没有一个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
为什么呢?孔雀身边的众鸟们都表示,它太神秘,谁也不了解它。曾经和孔雀关系很亲密的斑鸠也说,刚开始和它一起交往时,感觉它非常活泼开朗,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它很神秘。
原来,孔雀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它就把话题岔开,怪不得其他的鸟儿都觉得它神秘呢!
诡计点拨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他们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不过,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的人是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们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因此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能有人来帮助,而且很慷慨。
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在交际场中如鱼得水,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他们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都不是很深。他们虽然说很多话,却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其实,人人都能直觉地感到对方对自己是出于利益需要,还是出于情感而来往。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对食物的需要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而情感纽带下结成的关系,要比暂时的利益关系更加牢固。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才是健康的,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事实证明,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都会引起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那么,这个自我暴露的尺度应该如何把握呢?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出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你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事实上,自我暴露与喜欢紧密相连,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有相同自我暴露水平的人。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我们暴露自己时更为亲密详细,我们会因害怕过早地进入亲密领域而产生焦虑,因而,只有适当地自我暴露,才能收到理想的交往效果。关于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
颜回偷吃——交友交心,不要被表面所蒙蔽
在交友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地用“亲眼所见”来对一个人下结论,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考察,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从而把握与其结交的程度。
心理寓言
据说,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里煮。过了一会儿,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偷偷抓甑里面的饭吃。
饭熟之后,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作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诡计点拨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连他都说知人不易,何况其他人呢?因此,我们要结交一个人,要想知道他的真正为人,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观察,而不要总是相信“眼见为实”,从而被自己的眼睛蒙蔽。所谓“日久见人心”,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要对其妄下定论,要学会长时间观察。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的奸诈之人往往善于伪装,乍看之下让人觉得他是正人君子,一旦涉及自身利益,他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对这样的人离得越远越安全;相反,有一些正直的人,由于秉性耿直,不懂得那么多人情世故,很可能会得罪别人,但到关键时候,他必然会慨然相助,这样的朋友走得越近就越安全。
另外,在这个世界上,被冤枉的滋味是很难受的,尤其是被自己最敬重的人冤枉。因此,一旦我们的朋友犯了什么错误,也不能妄下结论,认定他是一个坏人,从而与之绝交。要从头至尾弄明白、弄清楚,然后做出决定。
中国古代有一个“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管仲多拿,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财,因为他知道管仲贫穷;管仲曾经替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管仲愚蠢,他知道办事需要运气;管仲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有才能,他知道管仲是没有遇到时机;管仲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怯,他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亲;管仲服侍的公子纠在争夺王位中失败了,管仲被囚,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气节,而是认为管仲不以小节为羞。后来,鲍叔牙又推荐管仲为宰相,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管仲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牙能了解朋友。
在这里,鲍叔牙就是不通过表面现象来看待朋友的典范,他了解管仲的真实品质,不为其看似恶劣的行动下定论,这正与孔子“不用眼睛看人”的主张不谋而合。
高价买邻——选择邻居,选择一种生活状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买房、搬家之前,先考察一下邻居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了你们是成为朋友,还是成为敌人。
心理寓言
南朝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别人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所以在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逼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视他为眼中钉,总想除去这块心病。最终,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从官府里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诡计点拨
中国人自古就有择邻而居的传统观念,从孟母三迁,到季雅买邻,无一不是这种传统观念在现实中的展现。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择邻而居呢?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希望周围的人与自己有共同语言,能够彼此交流,这样才能使矛盾减少,融洽产生。就像季雅一样,他宁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就是因为他希望自己每天出门碰到的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正直的人,试想,如果他的邻居是一个贪官或者小人,那么彼此之间必定看不惯,从而摩擦不断。
另外,我们需要择邻而居,还因为邻里间会互相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邻居的影响力仅次于家庭内部,一个爱读书的邻居可能会使周围的许多人都爱读书,而一个爱赌博的邻居则可能使周围许多人都去赌博。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邻居就是选择朋友,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树立择邻而居的理念,在买房、搬家之前先考察一下你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
小男孩与小乌龟——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
对待朋友应该将心比心。那么,怎样才算是将心比心呢?实际上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考虑对方的利益,这样一来,对方也会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你的利益。
心理寓言
有一个男孩,在生日那天收到了爷爷送的礼物,是一只可爱的小乌龟。男孩非常喜欢它,总是试着与它玩耍。然而,小乌龟却害羞似的一下子就把头和脚都缩进了壳里。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从壳里赶出来,小乌龟丝毫未动。
爷爷看到了小男孩的举动,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不要这样对待乌龟,你要学着将心比心啊。假如你的伙伴也这样对你,你还愿意跟他玩吗?”还没等男孩说话,爷爷就把小乌龟带进了屋里,放在暖和的壁炉旁。不一会儿,小乌龟觉得热了,伸出了头和脚,缓慢地爬起来。
诡计点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将心比心。那么,怎样才算是将心比心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将心比心其实就是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放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也就是说,要想和小乌龟成为好朋友,就要站在小乌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小乌龟跟人一样,也需要温暖,只有给它温暖,它才能接受你,与你做朋友,而棍子只能增加它的恐惧,使它更加疏远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多大的力气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放,一拧锁就开了。等别人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你轻轻一下就打开了呢?”小钥匙的回答是:“因为我懂得它的心。”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更多的敌人。可以说,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方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才愿意和你交朋友,愿意和你交流、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遗憾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只有真正地“移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