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不告诉你的50件事儿:做自动自发型员工
36520900000037

第37章 不忽视细节,宇宙是由原子构成

纵观中外许多知名企业,最后走向没落的原因大多不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失误,而

是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上没有做到位。一件小事的背后,往往牵动着一个企业的命脉;一个细节的内涵,折射着企业兴衰成败的实质。在一些因小事做不好而最终失败的企业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员工面对小事本着无所谓的态度,对细节视而不见。忽略点点滴滴的小事,汇集起来就大问题。

只有对细节感兴趣,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

画家尼切莱斯·鲍森画画有一条准则,即凡是值得做的都应该做好,力求完美。他的一位朋友威格尼尔·德·马韦尔在他晚年曾问他:“为什么你能在意大利画坛获得如此高的声誉?”鲍森回答道:“因为我从未忽视过任何细节和小处。”

对于一个蜚声画坛的画家来说,他之所以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完全是因为他关注细节,其实,不光是画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只有对细节感兴趣,我们才能为企业创造出伟大的“产品”。

因此,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慎防“百密一疏”。一个小“病毒”的入侵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陷于瘫痪,一个小岗位的设计失误就可以导致整个组织的效率大幅降低。任何对蛛丝马迹的不察、对细枝末节的大意和对细小变化的疏忽,都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可相反,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关注了别人不关注的细节,我们也能像蜚声画坛的画家那样,创造出精良的“产品”。

【走进职场】

纽约的百年老店华尔道夫是各国政要名流首选的下榻之处,也是深受世界各地旅客喜欢的商务客舍。它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没有极尽奢靡的铺张豪华,它的过人之处是竭尽全力为每一位有需求的客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饭店的服务员们总能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让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

一位退役的美国海军上将家里的墙上,一直挂着50多年前他和妻子的定情之物——两人初次约会的晚餐菜单。这是一张华尔道夫名厨用水彩手绘的菜单,菜单右上方绘有一艘乘风破浪的军舰,左下方则是一位发髻间停着一对爱情鸟的少女。席间,餐厅乐队适时奏起了海军军校校歌,两人在熟悉的歌声中翩翩起舞。这天晚上的华尔道夫,仿佛一切都是为了他俩特别定做的。这顿浪漫的晚餐使他俩“一宴定情”,从此夫妻情深。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仍时常感念华尔道夫的美意,怀想那一夜的精心细致。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年代,任何伟大的“产品”都是因为给予了细节太多的关注,才造就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把细节做精做亮,才能生产出闻名全国的“产品”,而同样,对于一名员工来说,只有注重细节,才能生产出让公司满意的“产品”。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只要保证产品在一比一的竞争中获胜,那么整个市场的绝对优势就形成了,而这些恰恰是市场拓展的精髓所在;要打败对手,唯有做到比对手更细!国际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德国西门子2118手机靠着附加一个小小的P4彩壳而使自己也像F4一样成了万人迷。

类似的以细节取胜的经营之道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例如,很多餐厅准备了专供儿童使用的“baby椅”,客人吃完螃蟹后滚烫的姜茶便端送到其手中,商场在晚上关门前会播放诸如《回家》之类的音乐,让客人在萨克斯的情调中把轻松带回家……

作为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我们都要了解得非常透彻,数据应该非常准确,事实也应该非常真实,这样才能做出让老板满意的结果。

“工作中,请勿打扰”

关注细节无论是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对我们的成功,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要成为一个关注细节的人,我们首先就得从身边的日常事做起。而做到工作时间对私事免疫就是要注意的细节之一。

对老板来说,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员工工作的心态。有些老板通常把私人事务的多少,当做一位员工是否积极上进、安心本职工作的考核标准。因此,公私不分,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既影响你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

【走进职场】

马明是雀巢公司某分公司的经理助理,最近他恋爱了。同事们发现,马明总是让女朋友陪他上班,对此他解释说:“这样看见她我心情就好,心情好工作就好,效率也高。”如此,公司成了他们情侣约会的地方。工作不忙的时候,他们就在一旁嘀嘀咕咕,不时大家还能听到他们的笑声。

同事碍于情面,也不好和他计较,尤其他是经理的大红人,工作表现一直不错。直到有一次经理单独找马明谈话,要他工作时专心点,不要随意带外人到单位,此时的马明才意识到这么一件小事会在同事中产生多么坏的影响!

马明这样做肯定会影响工作,同时也影响周围同事的工作。试想,一个人在工作时发现同事在旁边同自己的朋友聊天,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在工作中,我们要成为一个关注细节的员工,就要让自己在工作时间做到对私事“免疫”。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做法:

1.不要带亲友来单位

因为非本单位的人往往对厂里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情况十分不熟悉,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故。轻则磕磕碰碰,弄得头破血流,重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尤其是孩子,他们年幼无知,好奇心又大,生性顽皮,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故。又要工作,又要分心管孩子,到头来很可能孩子没管好,工作上又出了差错。

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心里应当只有工作,不论家里究竟有没有事也不要随便带亲朋好友到自己的单位。实在有事,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宁愿请假也不要把你们的私事拿到公司讨论、解决。

2.不要经常和朋友打电话聊私事

照理说,工作时间一般是不应该打私人电话的。但这样做,也有相当的困难。每个打进单位来的电话都会自称是非常重要的,你却无法分辨谁真谁假。要是一概不准接进来,万一人家确有急事,就显得太不人道了。所以,对于上班时间的私人电话,老板也没有万全的办法,一切都得靠大家自觉。

有些人却不那么自觉,他们不断有私人电话打到单位里来,而且一聊就是半天,把工作搁在一边。有人甚至认为,打私人电话要花钱,这种“马拉松电话”就该在单位里打。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员工所应该有的想法。

上班时间如果有人打电话给你,谈论私事,虽然你一直想要早点挂断电话,对方却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

“对不起,我现在要去开会了,有事下次再说吧!”

“对不起,我现在正好有客人来访,一会儿再回你电话。”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说谎也是不得已的。因为在办公时间内,抱着电话谈私事是最要不得的行为。你如果有这种行为,被炒鱿鱼是迟早的事。

一位老板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当着他的面打私人电话的员工:“我想,他经常这样做,否则他怎么连我也不妨?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有悖于职业道德。”

从细节入手,避免冗繁

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奥卡姆剃刀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可惜,当今有不少人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喜欢将一件事情往复杂处想。当我们的思路变得开始复杂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该拿起奥卡姆剃刀了。因为,只有简单,才可以产生绝妙的主意。

【走进职场】

有一家著名的日用品企业,换了一条全新的包装流水线之后连连收到用户投诉,抱怨买来的香皂盒子里是空的,没有香皂。这立刻引起了这家企业的注意,并立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企业准备在装配线一头用人工检查,但因为效率低而且不保险而被否定了。这可难住了管理者,怎么办?不久,一个由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博士组成的专业小组来解决这个问题,没多久他们在装配线的头上开发了全自动的X光透射检查线,透射检查所有的装配线尽头等待装箱的香皂盒,如果有空的就用机械臂取走。

此时,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另一家小企业。老板吩咐流水线上小工务必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小工申请买了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装配线的头上去吹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

同样的问题,一个花了大力气、大本钱研究了X透视装备,一个却用简单的电风扇吹走空的肥皂盒。或许有人认为,小工想到的用风扇吹走空肥皂盒的方法太简单,太没有技术含量,但它达到了目的,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方法更简单易行,更省时、省力、省钱,这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作为一名员工,在工作中必须想尽办法化繁为简,将牵绊工作效率的障碍甩掉。而简化问题,从细节入手,避免冗繁正是我们简化工作的重要途径。

1.简化问题

美国威斯门豪斯电器公司董事长唐纳德·C·伯纳姆在《时间管理》一书中提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应该问自己三个“能不能”: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在这三个原则指导下,我们就不会迷惑于复杂纷繁的现象,办事效率会大大提高。

2.从细节开始

简化工作要从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入手,比如有效的利用办公用具,就能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大提升。

(1)有效利用名片简化人际管理

你可以这样开始:接到一张新名片后,马上在名片记下“小抄”充当备忘录,内容包括:会面的日期与地点、在何种场合下碰面、会谈的主题与要点、由何人介绍认识,以及双方约定的后续接触事项。

(2)合理利用记事本

在记事本里,分以下四项:常用电话号码、待办杂务、待写文件、待办事项。事情办好之后,就可以用笔把它划掉。如果不想弄得太复杂,记事本还可用颜色增进的效率。如用红笔显示紧急事物,黑笔代表一般的事。依需要选择不同颜色,标出事情的优先顺序和重要程度,可避免事到临头一团糟。

(3)做好环境管理

办公桌管得有条不紊,就避免了混乱,时间就不会在找这找那中流失。加拿大知名企业家保罗·威克多说:“一个办公桌上堆满很多种文件的人。如果能把桌子清理一下。留下手边急于处理的一些,就会发现工作起来更容易,也更实在。我称之为家务料理,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