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不牵涉自己的利益时,或许能做到以团队利益为重,但是当团队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团队利益可能为自己带来潜在的损失时,他们就不能够坚持以团队的利益为先了。
可事实上,大的成功和大的奇迹都产生在团队之中,任何员工只有将团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更加稳固长久。
两种主义的较量: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
在工作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做?
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
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这是刘少奇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一封信中强调的。刘少奇告诫儿子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并解释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肯于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刘少奇的这种“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的要求与如今职场上团队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今天,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益激烈。职场上,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只有将团队每个成员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不错的成就。这就要求员工能够在团队中抛弃个人主义,以集体利益为重,以此促进团体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
只有一个人的成功算不上成功,只有一个人赢得了荣誉算不上至高的光荣。在这个讲究合作的年代,真正优秀的员工不在乎荣誉到底给了谁,而只在乎团队的利益有没有得到最大化地维护。他们明白个人只有将力量融入整个团队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才能将集体力量发挥到最大。
【走进职场】
束滨霞采油站是辽河油田公司第一座以人名命名的基层班站。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作为采油站的带头人,束滨霞就是一个真正将自己融入到团队的人。
1983年7月,17岁的束滨霞满腔热情当上了一名采油工。她抓住一切机会勤学知识、苦练技能。凭着一种永不服输的责任感和坚持力,她迅速掌握了过硬的采油技术本领,被誉为“油井华佗”。
束滨霞从不认为个人的成功在于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与其所在团队的成功息息相关。她把这种思想待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在她的言传身教下,采油站形成了一整套学习制度。他们互动学习技能,开展多项活动实现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强将手下无弱兵,采油站 14 名员工如今个顶个的是技术能手。几年来,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均达到100%,全站未发生一起人为的设备故障,未发生一起因设备原因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48 台各类设备全部达到“红旗设备”标准。
几年来,从束滨霞身边和束滨霞采油站走出来的全国技术能手赵奇峰、油田公司技术标兵丁奎敏、厂十佳采油工刘洋等 30 多名“知识技能型”技术骨干,其中有 20 多人当上了站长、队长,成为建设油田的中坚力量。
束滨霞与自己的同事抱成团,共同进步,共同打天下,最后他们赢得了天下。一个团队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只有当他融入团队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有团队的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
一个人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将直接关系到他的工作业绩。几乎所有的大公司在招聘新人时,都十分注意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和别人相处与协作,要比他个人的能力重要得多。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员工,在认同企业的时候,就要做一个束滨霞式的员工,放弃个人主义,主动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一个喜欢搞个人主义,不能融入团队的人,即使自己的工作干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在这个讲究合作的年代,真正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超人的能力、骄人的业绩,更要具备团队精神,为团队整体业绩的提升做出贡献。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对照个人主义的表现,时常反省自己,那么,个人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呢?
1.拥有比周围大多数同事高的学历或者专业知识,取得过一定成绩,并经常以此为荣、沾沾自喜。
2.喜欢独来独往,在公司内没有什么朋友,平常话不多,说起话来也带着骄傲的语气。
3.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但绝不容许别人修改,甚至包括领导在内。如果自己的意见被采用,则更骄傲,如不被采用,则内心愤愤不平;认为其他人的所有意见和计划都是平庸和充满错误的,并不屑一顾。
4.很少与人交流,对别人的意见,不管善意、恶意一概不接受,不予理睬。
5.很少参加公司的集体活动,比如会餐、旅游、娱乐等,认为和同事们在一起很无聊。
不能让这些表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一名优秀的员工,只有把自己优秀的才华与周围人的力量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而自绝于群体,想独立完成事业,实际上等同于自我毁灭。
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若想把工作做好,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尽快融入一个团队,了解并熟悉团队,接受并认同团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补齐能力短板,不做扯后腿的那一个
短板的说法来源于“木桶定律”。木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如此看来,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有三个推论: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根据“木桶定律”,作为团队的一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不做组织的短板,否则就会成为被淘汰者。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员工中的短板,并改造短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走进职场】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彼得·詹宁斯在一个个岗位锻炼,经历了一个把自己的短板拉长、摆脱组织短板的过程。
年轻的彼得·詹宁斯成为美国ABC晚间新闻主播的时候,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把事业作为自己的教育课堂。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当他做了三年主播后,觉得因采访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时,詹宁斯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决定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方面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
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广受欢迎的记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像彼得·詹宁斯一样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团队创造价值。然而,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自己起点低,已经晚了,学了也跟不上;还有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一定学历和知识,不再需要学习……这都是不正确的想法。
个人或组织的成长都局限于“短板”。个人的能力“短板”拖累着一个人前进的步伐,组织的“短板”成员使得整个团队的发展受到限制。作为个人,只有补长短板,才能进步;作为组织,需要的是成员提升自己,以提升团队整体执行力。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富兰克林认为“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能把所有的钱都装进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说过:“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只要你有学习的理念,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如果你停止学习,就会被不断学习的人赶超,你就成了企业的短板,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1.了解自己的短处
作为一个为公司着想的员工,不做团队的短板员工,要从了解自己的短处开始。我们可以按照了解自己长处的方法,通过自省、对比和评价来了解自己的短处。对于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了解自己的短处比了解自己的长处要容易得多,很多人对自己的缺点要比自己的优点敏感得多。人们更容易想起你的坏处,而通常会忘记你的好处。
2.补齐自己的短板
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致力于将自己的“短板”变长。这就要不断地学习了,通过学习,提高我们的劣势。
3.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限
一个成功人士曾经说过我们需要让自己的“长板”更长,这也是让我们摆脱团队短板员工的一个重要方式。对自己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它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这些长处往往是我们在永恒的生存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