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简明家庭经络保健手册
36527800000013

第13章 对症治疗9种中老年常见病

高血压的经络调治法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20%,并可导致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有1亿多,基本上都在服用降压药。其实,高血压最可怕的是它带来的隐患,比如心、脑、肾最容易受到波及,当然,危害性最大的还是心脑血管了。

所以,得了高血压之后,最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入手,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控制好血压。这样的话,即使血压没有降到正常值,身体的各个器官也会适应这种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人一样能够健康地生活。

高血压一般分肝阳上亢和肝肾阴虚两种证型。肝阳上亢的人经常脸色发红,脾气也相对比较暴躁,特别容易着急,这种人血压的波动比较大。肝肾阴虚的人经常会觉得口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等,一般血压波动不大。

【TP】太冲、太溪、曲池

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都要好好地利用自身快速降血压的三个关键补位——太冲穴、太溪穴和曲池穴。因为不管是什么证型,都是肝肾两脏的问题。肝五行属木,主藏血,性升发,肾属水,水生木,肝木如果没有肾水的滋润,它就升发太过,血管的压力会加大,血压就会升高;如果肾水充足的话,就能以柔克刚,把肝的那份“刚性”中和一下,血管也会变得相对柔韧,血管弹性变好了,就能大大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的几率。

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平肝降逆,不让肝气升发太过;肾经上的太溪穴补肾阴,就是给“肝木”浇水;大肠经上的曲池穴可以扑灭火气,降压效果最好。如果坚持每天按揉这3个穴位3~5分钟,每次不低于200下,2个月就会有效果。

另外,用中药泡脚也是简易有效的降压方法:取钩藤30克剪碎,放到盆里煮,不要大火,10分钟以后端下,稍凉时加一点冰片,然后把双脚放进去,泡20分钟。长期坚持,就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戒掉一切寒凉的食物,多吃补肾补肝的食品。平时保持心情舒畅、豁达,也能让心经、心包经畅通,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总之,高血压是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精心调养的病,患者本人一定要注意防治结合。

冠心病的经络调治法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一般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压榨性疼痛,严重的还可以迁延到脖子、下巴、手臂乃至胃部。它与心绞痛的间歇性疼痛不同,即使患者停止运动或在紧张情绪消失后也会存在。在其发作时,还可能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战、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由于脂肪物质的沉积,使冠状动脉管腔变窄或梗死,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内分泌疾病,生气、劳累、紧张、失眠、过饥过饱、气候变化等,均可诱发冠心病,此外也与遗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猝死)。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多由于气滞血瘀、阻滞心脉或心脾肾脏亏虚所致。艾灸疗法提出了以益气除痰祛瘀为主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分为两组处方,分别为大陵、太冲、巨阙、膻中;神门、太溪、心俞、厥阴俞。两组处方可以交替使用。大陵为心包经的原穴,神门为心经原穴,配合巨阙,可以振心阳,活血化瘀,瘀化则气血通,通则不痛。太溪为肾经原穴,灸此穴可补肾阳以助心阳;灸肝经原穴太冲,可补肝血,以助心脉。

【TP】大陵、太冲、巨阙、膻中、神门、太溪、心俞、厥阴俞、内关、气海、安眠

上述穴位均可以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的灸法,若能在心俞、巨阙、膻中、厥阴俞等穴隔蒜灸或瘢痕灸,则疗效更佳。每天灸治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以休息3~5天,有心绞痛的患者,可每天灸2~3次。此外,胸闷患者可加灸内关穴,气短者加灸气海,失眠者加灸安眠。

若心绞痛发作时,按揉内关穴尤其是左侧内关,对减轻胸闷、心前区不适和调整心律有帮助,抹胸和拍心对于消除胸闷、胸痛有一定效果。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以一手拇指指腹紧按另一前臂内侧的内关穴位,先向下按,再做按揉,两手交替进行。对心动过速者,手法由轻渐重,同时可配合震颤及轻揉;对心动过缓者,用强刺激手法。平时则可按住穴位,左右旋转各10次,然后紧压1分钟。

另外,做两腿下蹲运动,每次5~10分钟,就可以调动全身经脉;增加腹式呼吸的次数,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收缩血管物质的产生,对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和促进侧支循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突发心律不齐时,拇指、食指可同时从手掌的正、反两面按住劳宫穴,用力向下压,左右手交替进行,各60~80次,心律会很快恢复正常。

【健康小贴士】

不同人的心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有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疼痛向双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疼痛。

糖尿病的经络调治法

糖尿病是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又一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体力活动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约占6‰~7‰,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那么该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呢?下面是糖尿病的几条诊断标准:

(1)有消瘦乏力、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2)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3)易饥饿,怕劳累,头晕眼花,白内障等;

(4)抵抗力弱,易感冒,尿路感染、蛋白尿等;

(5)牙周炎、龋齿等;

(6)易患疮痈疖肿、胆囊炎、结核病等;

(7)肢体疼痛、麻木;

(8)易流产、生育巨婴的妇女;

(9)直系亲属中有此病史者。

若有上述种种表现,可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那么糖尿病又该如何治疗呢?

药物降糖和饮食降糖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受到药量、种类的限制,而且多数降糖药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同时,糖尿病的治疗并不是只依靠医生就可以的,很多事项还要患者及患者家属来做,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很复杂的病,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反复,如天气的寒暖、饮食生活、劳动强度及精神因素等。在这些方面多多注意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配合自我按摩的自然疗法来对抗糖尿病,具体方法有:

1.抱腹颤动法

双手抱成球状,两个小拇指向下,两个大拇指向上,两掌根向里放在大横穴上;小拇指放在关元穴上;大拇指放在中脘穴上。手掌微微往下压,然后上下快速地颤动,每分钟至少做150次。此手法应在饭后30分钟,或者睡前30分钟做,一般做3~5分钟。

2.叩击左侧肋部法

轻轻地叩击肋骨和上腹部左侧这一部位,约为2分钟,右侧不做。

3.按摩三阴交法

用拇指按揉三阴交穴位,左右侧分别按2~3分钟。按摩时若配合泡脚和泡腿,可以增加按摩的作用,效果会更好。以上疗法每天做1~2次。只要能长期坚持,就能有效防治糖尿病。

【TP】大横穴、三阴交

老寒腿的经络调治法

有句话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人在少壮的时候,元气处于充实的状态,但进入中老年以后,气逐步上冲,就会形成“上盛下虚”的情况,这也是“人老腿先老”的原因。而下蹲能使人体的经络相互挤压,有利于气血的下行。

练习下蹲时,先自然站立,在身体自然放松的前提下慢慢往下蹲,次数不限。熟练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次数。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老年人在锻炼的时候,一定要扶着栏杆、树木或者墙壁等,不能操之过急。

生活中练习下蹲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大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选择:

1.太极蹲

双脚尖并拢,脚跟紧靠在一起,双膝弯曲,直到大腿腿腹与小腿腿腹紧贴在一起为止。

2.八卦蹲

八卦蹲是从太极蹲演化而来的。只要将太极蹲的“肢并拢”变成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即可。同时,双膝弯曲要小于90度,臀部也不要左右扭曲,以距离地面不超过10厘米为佳。

3.弓箭蹲

练习时,左脚着地,右脚以前脚掌着地,然后缓缓下蹲。下蹲的时候,要将身体的重量落到右脚上。每练习30秒掉换一次左右脚。

这三个动作,每天早晚各做15~30次,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刚开始下蹲时,以15次为宜,等时间长了,再逐渐增加次数。下蹲的动作也不要做得太急,以免引起眩晕。

另外,还有一些防治老寒腿的小动作,效果也都不错。

(1)干洗腿:用双手先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后再从足踝往回摩擦至大腿根。用同样的方法再摩擦另一条腿,重复10~20次。

(2)甩腿:手扶树或扶墙,先向前甩动小腿,脚尖向前向上抬起,向后甩动,将脚尖用力向后,脚面绷直,腿亦伸直。两腿轮换甩动,一次80~100下为宜。

(3)揉腿肚:以两手掌紧挟小腿肚旋转揉动,每侧揉动20~30下,两腿交换6次。此法能疏通血脉,加强腿部的力量。

平时多练习上面的这些小动作,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耳鸣的经络调治法

老年人常常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现象,尤其是耳鸣,使老年人的生活备受滋扰,容易引起头痛、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不适症状。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其声响有高有低,音调多样,或如蝉鸣,或如风声,或如流水声夹杂蟋蟀的叫声。耳鸣可为阵发,亦可为持续性,有的耳鸣伴有耳聋,也有的单有耳鸣而不耳聋。中医认为,老年人耳鸣、听力下降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肝肾亏虚造成的。

我们经常说“年老气虚”,其实这里主要就是说肾气虚。为什么肾虚与耳鸣、听力下降有关系呢?

首先,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肾阴肾阳是全身各个器官的阴阳之本,所以,若肾气虚了,全身器官的能源供应就跟不上了,自然器官的功能就下降了。因此,补肾就是增加全身器官的“能源”,肾气充足了,力量强大了,耳朵就能多获得一些气血,供维护其功能之用。

【TP】太溪穴、涌泉穴、风池穴

其次,中医认为,人体的五官九窍都和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耳朵和肾的形状十分相似,因此,肾主耳,耳为肾之外窍。老年人肾中的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衰弱,耳朵得不到足够的精气来濡养,自然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因此,要治疗老年人耳鸣、听力下降,根源就在于补肾。涌泉穴、太溪穴都是补肾的重穴,只要每天在家里按揉两侧太溪穴、涌泉穴3~5分钟,一周之后,就能恢复了。

另外,我们也可尝试一下中医传统的自我按摩方法——鸣天鼓。此法简单易学,是一种以手叩击风池穴的方法,对年老肾亏引起的耳聋、耳鸣、健忘、头晕、思维能力下降等有一定的疗效。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养生铭中就明确提到“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孙思邈活了100多岁,百余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是历史上有名的健康长寿老人,可见其养生得法。他发明的养生十三法中有一法名“耳常鼓”: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按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咚咚有声。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双肘支在桌子上,闭目低头,用两掌心紧贴双耳,十指放于后脑,食指抬起,搭放于中指之上。两食指同时用力,从中指上滑下弹击脑后枕骨的凹陷处(风池穴),此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犹如鸣鼓一样。

鸣天鼓每天可做3次,每次可做60下左右,动作的轻重程度视耳鸣、耳聋的情况而定,如听力较差,动作可适当重一点,反之则轻些。此法动作简单,易学易行,可作为老年人日常护耳的保健方法。

肩周炎的经络调治法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50岁左右,因此俗称“五十肩”。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妨碍日常生活。一旦劳累,或者遇到天气变化,有肩周炎的患者就会感觉肩背部酸、重、闷,有时感觉像是始终有一个人把手按在自己的肩头一样,十分不舒服。很多人为治疗肩周炎而服用布洛芬等消炎药,结果肩周炎没有治好,又出现了胃炎,真是痛苦不堪。

有什么办法可以轻松地治疗肩周炎吗?当然有,按摩印堂穴就可以治疗。用食指和拇指按住印堂穴,旋转揉动,每次1分钟,每日3次。然后配合按摩手三里,用左手拇指指腹按住右手手三里穴,揉动1分钟,换手,每日3次。还可以点压肩背上局部的阿是穴(即肩背部按压疼痛之处),用力深压,并向前后左右揉动1分钟。每日2次。

当然,肩周炎的治疗也少不了自我功能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抡拳。怎么疼就怎么抡,不要怕疼。如果怕疼而不动,时间长了会造成关节粘连,治疗起来会更痛苦。

2.耸肩。双手叉腰,上下前后缩头耸肩,每次15下。

3.揪耳郭。两手交叉揪住耳郭,连揪15下。

4.举手。十指相挟,手心向上,举过头顶,上下前后摇动30下。

5.展翅。双臂平抬成飞翔势,上下扇动30下。

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贵在坚持。如果不坚持锻炼,不坚持做康复治疗,肩关节的功能就难以恢复正常。

受凉也经常是肩周炎的诱发因素,因此,为了预防肩周炎,应重视肩部的保暖防寒。

骨质增生的经络调治法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为50%,60岁以上为100%,也就是说,每个人进入老年阶段都将罹患此病。而且,近年来骨质增生发病趋向年轻化,30岁左右的青年患有骨质增生的已为数不少。

严格说来骨质增生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自身代偿、再生、修复和重建的正常功能,属于保护性的生理反应。单纯有骨质增生而临床上无相应症状和体征者,不能诊断为骨质增生症。只有在骨质增生的同时,又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才可诊断为骨质增生症。

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若肾经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健,骨骼外形和内部结构正常,而且不怕累,还可防止小磕小碰的外伤。而“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关节”,肝经气血充足则筋脉强劲有力,休息松弛时可保护所有骨骼,充实滋养骨髓;生活运动时可约束所有骨骼,避免关节过度活动屈伸,防止关节错位、脱位。如果肾经精气亏虚,肝经气血不足,就会造成骨髓发育不良甚至异常,更厉害的会导致筋脉韧性差、肌肉不能丰满健硕。没有了营养源泉,既无力保护骨质、充养骨髓,又不能约束诸骨,防止脱位,久之关节在反复的活动过程中,便会渐渐老化并受到损害而过早过快地出现增生病变,所以防治骨质增生就要常敲肝肾两经。

骨质增生是肾经所主的范围,肾经起点在足底。中医认为热则行,冷则凝,温通经络,气血畅通,通则愈也。敲肾经及热水泡脚就可以产生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从而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的作用。所以敲肾经及热水泡足是预防和辅助治疗骨质增生的好方法。

另外,除了常敲经络,平时还要注意避免长期剧烈运动。因为,外伤是造成人体组织增生的重要因素。人体有了外伤,其外伤部位的软骨组织同样会受到伤害并有可能导致软骨组织的病变或坏死,致使骨端裸露而增生。

走路是预防骨质增生症的主要举措,走路可以加强关节腔内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部位的渗透,以减轻、延缓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以达到预防骨质增生症的目的。但应避免做以两条腿为主的下蹲运动,对于老年人膝关节来说摩擦力太大,易于使骨刺形成,骨刺刺激关节囊,很容易引起关节肿胀。

还要注重日常饮食,平衡人体营养的需要。专家认为,阴阳平衡、气血流畅是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性新陈代谢的基础。人体正气虚弱,经络不畅,势必导致气血凝涩而成病变。

此外,还要预防寒凉,《黄帝内经?痹论篇》说:“风寒湿杂至,而为痹也……以冬遇此病为痹也。”所以保暖对预防骨质增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经络调治法

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或出血,造成的人体脑部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损害,包括脑部静脉和动脉血管的病变。可出现单独一支或同时出现多支脑血管的病变,同时可伴有由其引发的急慢性、短暂或永久、局灶或弥漫等各种结构和功能损害。

如今,脑血管疾病已非老年人的专利,患者人群已逐步走向年轻化。高血压、吸烟、喝酒是脑血管疾病的主因,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由于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常常有着使起病急、病情重的显著特点,病死率远远高于老年患者。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造成身体运动障碍人数急剧上升,后遗症几率占发病总数的80%,生活不能自理者更是高达43%,是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患者发生脑出血或者脑血栓后,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后遗症,有的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有的患者肢体不灵活,有的患者性格大变极易发怒等,以上症状统称为后遗症。这些患者本人非常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些脑血管病后遗症,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是可以改善甚至治愈的。

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患者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再加上平时饮食不节、情绪上的刺激、纵欲劳累等,致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暴涨,阳化动风,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而形成了阴阳互不维系的症候。

艾灸疗法再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主要有两组处方,第一组是取患者患侧的肩髃、肩井、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第二组是取患者患侧风池、肩井、肩髎、天井、外关、环跳、风市、绝骨、丘墟。两组处方可以交替使用。口歪者加灸患侧颊车、地仓;言语不清或失语者加哑门、廉泉;血压高者加太冲、血压点。

【TP】肩髃、肩井、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风池、肩髎、天井、外关、环跳、风市、绝骨、丘墟

上述各穴均可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的灸法,每天灸治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1~2天。在灸治期间,配合患肢局部取穴,可疏通经脉,使患肢气血运行通畅,有利于肢体运动的康复。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些患者认为锻炼能使病情好转,因此每天都坚持做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但是这很容易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在这里提醒广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物理训练确实对病后康复有好处,但需要咨询医生,让医生帮助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锻炼。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患者家属应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语言、智力训练可通过看电视、读报、听收音机等途径教病人发音,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对记忆力差的患者,护理者要多与其交流最感兴趣的事情,并反复强化,以启发患者的记忆。

风湿性关节炎的经络调治法

风湿性关节炎,又称为“风寒湿性关节痛”,在发病初期及时治疗较容易根治,只需一些祛风、燥湿、通络的药物即可,如果病程冗长、反复发作,则必须辨证论治,审证发药,“扶正培本、益肾壮督治其本,钻透剔邪、蠲痹通络治其标”。中医根据不同的病机病理,将久治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分为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正虚邪实三种类型。

1.风寒湿痹型

这种类型的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关节或肌肉酸痛,以腕、肘、肩、膝、踝关节多见,局部关节疼痛得温则舒,气交之变疼痛增剧;或兼见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此类病症是由“风寒湿邪,留驻经脉”所致。

2.郁久化热型

此类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关节肿胀,局部灼热,初得凉颇舒,稍久则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其病机在于“风寒湿痹,痰瘀胶结,经脉痹闭郁久化热”。

3.正虚邪实型

此类风寒湿性关节痛患者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晦滞,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经久不愈,病势绵绵,甚至彻夜不已,日轻夜重,怯冷,自汗,或五心烦热,口干,苔薄白。此乃久病及肾,正虚邪实所致。

首先,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可在平时做一些关节保健操:放松颈部,头向上下运动;慢慢向左右转动;向两侧屈,耳朵尽量贴向肩部。肩关节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动一次,做圆形运动;双手握在一起放在头后,双肘尽量向后拉。手腕上下、左右活动。双腿自然站立,分别向前、后、左、右活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其次,艾灸疗法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提出了两组处方,第一组为肩关节炎取肩髃、肩髎、臑俞、肩前;肘关节炎取曲池、尺泽、小海、天井;腕关节炎取外关、阳池、腕骨、大陵;髋关节炎取环跳、居髎、承扶、髀关;膝关节炎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踝关节炎取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第二组处方为风门、膈俞、脾俞。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每穴可灸10~15分钟,每天灸治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3天。若风湿性关节炎处于活动期,则可每天灸治2次,且必须选用第二组腧穴,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若第二组腧穴施用发疱灸或瘢痕灸,则疗效更好。

【TP】肩髃、肩髎、臑俞、肩前、曲池、尺泽、小海、天井、外关、阳池、腕骨、大陵、环跳、居髎、承扶、髀关、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风门、膈俞、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易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下或劳累过度时发作,所以,迅速缓解疼痛的关键在于驱寒、除湿、放松关节。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外治法不可忽视。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40℃左右的热水中泡澡,会感觉身体完全放松,压迫随之减少,疼痛也可获得缓解。也可以在晚上用热水泡个脚,水温同样在40℃左右即可,但热水应能浸至踝关节以上,时间在15分钟左右,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