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简明家庭经络保健手册
36527800000002

第2章 人体自有天然药库——认识经络

经络,生命气血的运输线

中医认为,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路线,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里外。《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可以说,《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认为它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全身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内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以表知里

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5.刺激经络,调整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和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我们知道,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它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我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就经的存在,发现有而且古人从实用的角度给经络下了一个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识人体的活地图——经络系统

中医指出,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地图之中。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身上的这张经络“地图”。

1.经脉——谨防身体旱涝灾害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个蓄水池。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经气血过多,过于汹涌,水池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和缓,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1)十二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2络脉——警惕气血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起着人体气血输布的作用。

(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2)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3)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这样一分析,人体经络运行图仿佛一张城市道路交通图一样,呈现在眼前,清晰明了,经络就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了。

经脉时辰相对应,养经络要“顺时”

中医有“子午流注”之说,即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然后再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因此,人体的十二条正经,每一条都有它所主的时辰,而养经络必须要遵循这一规律。

下面是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的对应关系:

1.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是23:00至次日凌晨1:00,此时胆经值班,是胆汁运作和骨髓造血的时间。子时是身体休养及修复的开始,一定要保证在睡觉。熬夜就会引起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易受惊吓等多种神经症状。在子时前能够入睡,一天都会头脑清晰,面色红润;如果子时还没有进入睡眠的状态,到了白天就会面色晄白。而且吃夜宵也会影响子时的睡眠。晚饭吃得太多、吃得太晚都会造成胆经不利。

2.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1:00至3:00,此时肝经值班,是肝脏修复的时间。肝经可调节全身血液并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解毒和排除毒素,人体一天产生的垃圾毒素都在这个时间代谢。如果子时的睡眠没有调整好,甚至心情压抑的入眠,都会导致气血不畅。睡眠的质量也会很受影响。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丑时前未入睡的人,面色会显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烦躁。

3.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3:00至5:00,此时肺经值班,是呼吸运作时间。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经过这一时段通过肺输送到全身。所以人在清晨时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人体体温最低,血压也最低,脉搏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脑部供血最少,此时值夜班的工作人员易出差错,重病人员也更易出现死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在寅时经常醒来,则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应加以注意。老人要慢起床,少早练。老年人肾气不足,如果寅时醒来,无法入睡可以参考肺经的导引方法进行调理。

4.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5:00至7:00,此时大肠经值班,有利于排泄。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此时最适宜喝杯温开水,然后去排便。早餐可吃香蕉等一些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水果。但是卯时不能做过多的活动,也不可以饱食或饮酒,这都必然对身体产生伤害。

5.辰时胃经当今

辰时是7:00至9:00,此时胃经值班,一定别让它闲着。所以,每天一定要早起吃早餐,而且要吃好一些,因为这个时间最容易消化,所以也不会发胖。并且要适当的补充水分。每天此时调理胃经最好,可以调整一天的状态。

6.巳时脾经当今

巳时是9:00至11:00,此时脾经值班,是脾经最活跃的时间。工作一上午之后应该起身走动一下,给自己倒杯水慢慢饮用,或者活动活动四肢。让脾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坐着时两腿并拢,用力挤压腿内侧脾经,活动大脚趾,如果已经有饥饿感,可以接压公孙穴,以减少胃酸分泌。但是不要立即进餐。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的质量就好,所以在这个时间一定要活跃脾经。

7.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11:00至13:00,此时心经值班,是养心的时间。午时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宜养神、养气、养经。此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午餐后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1个小时,否则会导致其他经气的不利,影响下午的状态。起来后要适量运动,来疏通周身气血,增强心脏的给养。

8.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13:00至15:00,此时小肠经值班。小肠可分清浊,将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故午餐应在下午1点前吃完,这样小肠才可以在其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吸收营养物质。太晚进午餐就会使小肠经紊乱,而出现消化不适。

9.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15:00至17:00,此时膀胱经值班。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并将多余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循环。此时最宜多喝水,是一天最主要的喝水时间,及时排尿,这样就是身体的水液代谢循环起来,有害的物质也就排泄出体外。此时辰头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好,适合工作和学习。

10.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17:00至19:00,此时肾经值班。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本,肾在酉时进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这时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如果是工作完毕,可以稍事休息,不宜过劳使肾经受损。阳痿患者可在此时按摩肾经穴位,效果最为明显。下班路上多做十趾抓地动作锻炼足三阴、足三阳,以刺激涌泉穴,这是一举两得的补肾方法。

11.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19:00至晚上21:00,此时心包经值班,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可清除心脏周围不良物质,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要保持心情愉快,晚餐不宜食用过多,也不要进食太油腻的食物,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方式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失眠。此时是心包经与脑神经活跃的时间,是看书的最佳时间。戌时也是全天体重最重的时候。

12.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21:00至23:00,此时三焦经值班。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要道,也是六腑中最大的脏腑。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容易水肿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尽量保持平稳的状态进入睡眠,这样接下来的经气也会很好的循行往复。

经络不仅治病,还能为健康预警

前面我们讲了,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例如,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等等。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果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出现问题,相对应的经络也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当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就会出现堵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

经络感能现象把内脏的病症通过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据报道,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能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能现象的个体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息,应去医进行检查。

通过脸色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经络预测疾病的最好证明。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盛,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面部的色泽是血气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在中国,健康人的面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如果红润而无光泽,说明身体血足,但缺乏运动;脸上有光泽但没有血色,说明身体气足,但睡眠不足。

脸色苍白是贫血、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征兆;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罢工”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向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腧穴,经络上的气血运输中转站

如果说经络是人体气血的运输线,那么穴位自然就是运输气血的中转站了。穴位是我们一般的说法,实际上它的学名叫“腧穴”,“腧”就是传输的意思,“穴”说明这个部位存在着空隙。实际上,穴位就是每条经络上最突出的地方,它对经络的重要就如同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穴位位于经脉之上,而经脉又和脏腑相连,穴位、经脉和脏腑之间就形成了立体的联系。当然,穴位就成了这个相互联系的体系中最直接的因素,通过穴位来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更可以利用它们来治疗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际上,人类对穴位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远古时代没有医生,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病痛的局部按按揉揉,就能减轻或者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腧”的取穴方式,就是腧穴的原型。后来通过实践活动,古人对腧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按压哪个位置能起到什么样的治疗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便于交流,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有名字的穴位大概有160个。到了清代,有名的穴位一共有361个,包括52个单穴,309个双穴。这361个穴位位于十二经和任、督二脉之上,有固定的名称和固定的位置。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经穴”,或者“十四经穴”。

在这361处经穴中,有108个要害穴。要害穴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就是我们俗称的“死穴”。严格地说这36个致命穴,平常按摩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须超乎正常的意外重力,造成极大的打击。还有一些穴位,也有自己的名字,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却不属于十四经,它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那就是“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其中也包括许多近代发现并获得认可的新穴。比如说四缝、八风、十宣、定喘等。常用的奇穴有40个左右。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四大作用,首先它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其次它还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能失调的时候,穴位局部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颜色的变红或者变暗,或者局部摸起来有硬结或者条索状的东西等等;再者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变化来推断身体到底是什么部位出了问题,从而协助诊断;最后,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这些穴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刺激部位,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穴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穴位有那么多,我们怎么能记住每一个穴位都有什么作用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我们只要掌握住其中的规律就可以了。第一条,穴位在什么部位,就可以治什么部位的病。比如说膝关节附近的膝眼、梁丘、阳陵泉等都能治疗膝关节的疼痛。第二条,穴位在哪条经脉上,就可以治疗这条经脉经过部位的疾病。比如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不仅可以治疗手部局部的病症,还可以治疗大肠经经过的脖子和头面部的疾病,如牙疼等。第三条,穴位除了可以治疗所在经脉的疾病以外,还可以治疗相表里的经脉的疾病。比如说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可以治疗与肺相关的咳嗽、胸闷,还能治疗和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疼、脖子僵硬等。第四条,就是有些特殊穴位的特殊作用,比如说大椎穴可以退热,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等等,这些可能就需要稍微记忆一下了。

穴位的治疗作用和用药不太一样,每一个穴位对身体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这就是说,在按摩或者针灸穴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根据自身或虚或实的情况,来采取或补或泻的调节方法。比如说内关穴调节心率,不管心率是快还是慢,我们都可以取这个穴位。每一处穴位都是一处大药,能够放松肌肉、解除疲劳、激发人的经络之气、通经活络,从而达到调整人体机能、平衡阴阳、调节脏腑,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量穴位,用身体做尺子——腧穴定位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穴位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但是为什么我就取不准呢?下面就告诉大家定位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这个尺子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随身携带,不用担心用的时候没有尺子。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身上的一些标志,包括固定的和活动的。固定的标志就是身上各部位有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甲、****、肚脐等。活动的标志是指由于活动而在关节、肌肉、皮肤出现的凹陷、空隙、皱纹等。也就是要想找到这些位置可能需要特殊的活动姿势。比如说听宫这个穴位取穴时就需要张口,这样耳屏前就会出现凹陷,也就是听宫的位置。

再者就是以身体突起的骨节为标志,不同骨节之间的距离都是固定的,不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都可以用这个为标准来量自己的尺寸。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骨度分寸”。常用的骨度分寸如下:

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至后发际3寸;前额两发角之间为9寸;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

胸腹部:两****之间8寸;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5寸;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

背腰部:两肩胛内缘之间为6寸;两肩峰缘之间为16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臀横纹至腘横纹为14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手做尺子来量自身的尺寸,这叫“手指同身寸”。我国古人很早就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的说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中指同身寸:将中指弯曲,指尖触及拇指,以中指节侧面两横纹尽处为1寸(如图1)。

拇指同身寸:是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如图2)。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如图3)。

【TP】图1: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中指第二指节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TP】图2:大拇指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

【TP】图3:食指到小拇指,四指距离,为3寸。

最后还有一种取穴方法,那就是简便取穴法。比如说立正姿势,双手下垂,这时中指指端所指的位置就是风市穴。这种方法很适合初学者。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有简便的取穴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方法,在使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结合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法。

虽说每个人的高矮胖瘦各不同,但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最了解,所以这些方法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为标准来量身体取穴位。同时,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那就是这些方法在应用的时候要灵活使用,还要互相结合,否则可能会长短失度。比如说条口穴在外踝尖上8寸,这时我们如果用手指一寸一寸的量,很容易出现偏差,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外踝尖和腘横纹之间是16寸,我们只要找到中点就可以了,这样问题就简单了。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犊鼻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3寸我们直接用“一夫法”一量,很容易。但是如果还是要按腘横纹和外踝尖16寸,取3/16找来足三里的话,那可能很难找准确了。

十大神奇特定穴,防治疾病有特效

在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特定穴其实是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发生疾病时选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

古代医家认为,经脉之中的气血的流注运行就好像自然界之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注于江河,汇于海洋。古人以此为依据,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就像是水的源头。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如水流宽大,通畅无阻;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湖海。《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的地方,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简单来说,井穴可以用来急救,荥穴可以治疗热病,输穴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的酸楚疼痛和五脏病变,经穴气喘咳嗽以及经络病,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病变。

2.原穴、络穴

什么是原穴呢?原穴是脏腑原气(即元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的穴位。脏腑的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分别是:肺经——太渊穴,大肠经——合谷穴,胃经——冲阳穴,脾经——太白穴,心经——神门穴,小肠经——腕骨穴,膀胱经——京骨穴,肾经——太溪穴,心包经——大陵穴,三焦经——阳池穴,胆经——丘墟穴,肝经——太冲穴。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激发原气,调动体内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来治疗五脏病变。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还可以与其他穴位相配伍。

那又什么是络穴呢?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肋部。络穴可以用来治疗络脉上的病,表里两经的病,慢性病。

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也能配合使用,中医称之为“原络配穴”。

3.郄穴

“郄”有孔隙之意。郄穴是指经脉之气深深藏聚的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有十六个,分别是肺经孔最,心包经郄门,心经阴郄,大肠经温溜,三焦经会宗,小肠经养老,脾经地机,肝经中都,肾经水泉,胃经梁丘,胆经外丘,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除胃经的梁丘之外,其余的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出血,阳经的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比如说我们前臂上的孔最穴就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孔最就有了这个作用。现在社会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工作还是学习,经常会长时间保持坐着的姿势,患上痔疮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经常按摩孔最穴,就可以让你和家人脱离痔疮的困扰,安心工作。传说孔子就是因为读书久坐而患上了痔疮,之后用按压孔最穴的方法缓解了疼痛,最终治愈此病。再比如说,夏天很多人过于贪凉饮冷,然后出现胃部疼痛,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手指按摩膝盖附近的梁丘穴,有很好的止疼作用。

4.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俞穴”,又称为“背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俞穴一共有十二个,都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也有十二个,都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俞穴和募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而言,脏病和虚证多取俞穴,腑病和实证多用募穴。

5.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下合穴可用于治疗相应的腑的病症。比如说胆经的下合穴是阳陵泉,如果胆出现问题,比如说胆囊炎、胆结石等病就可以用阳陵泉来治疗。胃的下合穴是足三里,所以足三里可以治疗各种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等这些和胃有关的疾病。膀胱的下合穴是委中,委中可以用来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遗尿等各种和膀胱有关的问题。大肠的下合穴是上巨虚,和大肠有关的便秘、腹泻、痔疮、便血等等都可以用上巨虚来治疗。三焦的下合穴是委阳穴,这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水肿、肾炎、膀胱炎等和三焦有关的疾病。小肠的下合穴是下巨虚,因此,下巨虚可以用来治疗和小肠相关的疾病,比如说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等。

6.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具体来讲,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这八个穴位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经脉,但对各自相对应的脏腑、组织的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比如说我们背部的膈俞穴,这个穴位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的位置,这个穴位是血会,也就是血汇聚的地方,当身体任何地方出现有出血、血亏或者血瘀等情况,都可以用这个穴位来治疗。再比如说任脉上的中脘穴是腑会,所以中脘不仅仅可以治疗和任脉相关的疾病,还可以用来治疗和六腑相关的疾病,尤其是经常用它来治疗胃的各种病症,常常会有很好的效果。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具有治疗奇经病症的作用,比如说后背部脊柱的疼痛、僵硬,这属于督脉的病症,我们就可以用通于督脉的后溪穴来治疗,而后溪穴本身是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公孙穴通冲脉,内关穴通阴维脉,这两个穴位配合使用,可以用来治疗心、胸、胃的疾病。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这连个穴位一起配合可以治疗眼内角、颈项、耳朵以及肩部的疾病。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这两个穴位配合可以治疗眼内角、耳后、脸颊、颈肩部的相关疾病。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这两个穴位配合起来,可以治疗肺、咽喉、胸膈的疾病。

8.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这样的穴位有很多,它们既可以治疗本经的病症,也可以治疗相交会的经脉的病症。比如说三阴交,它既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所以,可以用它来治疗脾经病证,也可以治疗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病证。由于这样的穴位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