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简明家庭经络保健手册
36527800000004

第4章 必须掌握的10个家庭养生大穴

神阙穴——温补元阳,填脐除病

神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肚脐眼,为什么称其为“神阙”呢?在这里,神,指元神;阙,指宫阙。神阙,就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中医理论认为,神阙穴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可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艾灸神阙穴,可以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尤其对治疗腹部疾病有极好的疗效,如腹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TP】神阙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灸神阙的科学性。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艾灸的药性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渗透力强,物性很容易被吸收。脐部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药性可以通过脐部直接进入体循环。有关专家曾经做过实验,艾灸患有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会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如果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灸神阙穴就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

除上述功效之外,艾灸神阙穴对休克、中风脱证、四肢厥冷、肠鸣腹痛、痢疾、脱肛、水肿鼓胀、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等均有一定疗效。现在临床则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肠结核、肠粘连、消瘦、衰老、面色萎黄、荨麻疹、干燥综合征、晕动病、面部黄褐斑等病症。

一般来说,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其方法为: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置半个枣核或黄豆大艾炷,每次灸5~10壮,隔日1次,以穴位处温热舒适为度。上面也可先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再置艾炷,这种情况下,每次少则灸3~5壮,多则20~30壮,隔日1次,每月灸10~15次,最好于每晚9点钟左右灸之,以局部稍显红晕为度。

当然,传统的脐疗不只是艾灸,还有很多种方法,下面再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脐疗方法,受莫名烦恼困扰的朋友不妨一试:

1.丹硫膏。丹参、远志、硫黄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取药末1克,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具有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2.交泰丸。黄连、肉桂各等量,研成细末,用蜜调为丸,每丸重1克。每次取1粒药,放入脐内,用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症。

3.酸枣仁糊。酸枣仁10克,研成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放人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适用于心肝血虚导致的失眠。

4.柏子仁糊。柏子仁10克,研成细末,放人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虚烦失眠。

5.珠黄散。珍珠粉、丹参粉、硫黄各等量,研成细末,和匀,放入瓶中备用。用时取药末0.5~1.5克,撒入肚脐中,按紧,用胶布固定,每5~7天换药一次,至失眠症痊愈为止。

以上方法由于是将药物填于脐中,故称其为填脐疗法。我们知道,任何疗法都有“禁区”,填脐疗法也不例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这些注意事项同样适用于艾灸疗法。

另外,运用填脐疗法治疗之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关元穴——补气固元,首选关元

人体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关元穴”。中医认为,人活着就是靠一口气——元气,没有了元气,人就要死了。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手是握着的,叫做握固,固的就是元气;人死的时候手摊开了,元气涣散,叫做撒手归西。关元穴就是关住元气,不让元气外泄的一个穴位,是人的救命大穴。

关元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的说法。

【TP】关元

另外,由于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且位于脐下胞宫之上,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故能温肾固本,补气回阳,理气和血。长期刺激关元穴可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

刺激关元穴用灸比较好,只要每天坚持用艾条悬起的方法温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以局部部红晕为度,两周后就会感觉性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对那些老是感觉腰部发凉、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导致的眩晕、无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还可以治疗突发的昏厥。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可用隔姜灸与隔附子灸,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1.艾炷隔附子灸。每次灸3~5壮,艾炷如黄豆大,以局部有湿热舒适感或潮红为度,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2.艾炷隔姜灸。每次灸3~10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l次,或3日灸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关元穴对老年保健极有帮助。长期灸关元穴,会感觉后腰两肾部位有明显的发热感,有热气从关元穴斜向两侧上方,非常舒服。很多老年人睡眠不好,灸一段时间的关元穴就能改善,效果很好。寻找关元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如果艾灸不方便,不妨时常按摩关元穴,前提是一定要让手指热起来,不要用冷冰冰的手去刺激腹部皮肤。尤其是女性,一定要注意下腹部保暖。但是,关元和子宫靠得很近,未婚未育的女性不能乱灸关元穴,那样很可能造成不孕。

凡在腰部的穴位,不管腹部还是后背都很重要,因为腰部是肾之所在,穴位和肾气或多或少有关联。所以,即使平时没有刺激这些穴位,也一定要有个意识,就是保持腰部的温度。腰部是人最容易长肉的地方,这其实是身体在自主调控,因为它有更重要的职责——保护肾。所以对于腰腹,一个不变的养生法就是保暖。

风池穴——醒脑开窍,聪耳明目

风池,别名热府穴,在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指****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囤积水液之器也,指****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TP】风池

风池穴具有清热解表,醒脑开窍,聪耳明目,通经活络之功效。临床上,常用风池来治疗热病无汗、头痛、眩晕、鼻渊、鼻出血、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耳鸣耳聋、失眠健忘、中风瘫痪、落枕、颈项强痛、肩背痛、高血压、脑震荡、风疹、荨麻疹、瘙痒症、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动脉阻塞、青光眼、内分泌突眼症、近视、面肌痉挛、神经性皮炎、疥癣、痤疮、脱发等症。

关于此穴的艾灸方法,由于风池有头发覆盖,最好使用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灸时应将艾条稍稍抬高,并以另一手拨开头发,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次灸5~10分钟。

除了艾灸法之外,针对不同的症状,还可采用相应的手法按摩风池,以达到保健功效。比如,每天坚持按摩双侧风池穴,就能十分有效地防治感冒。无感冒先兆时,按压风池穴酸胀感不明显。酸胀感若很明显,说明极易感冒,此时就要勤于按摩,且加大按摩力度。当出现感冒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时,按摩也有减缓病情的作用。这个防感冒良方效果明显,不妨一试。

另外,如果家里正在读书的孩子经常头疼,父母可以在孩子读书读累的时候,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在休息的过程中,一边跟孩子聊聊天,一边伸出双手,十指自然张开,紧贴后枕部,以两手大拇指的指腹按压在双侧风池穴上,适当用力地上下推压,以孩子能够稍微感觉酸胀为度,连续按摩15分钟左右。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亲子感情,使孩子精神放松,另一方面可以刺激颈后血液供应,使大脑的供血供氧充足,大脑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我们知道,风池穴还具有清热降火、通畅气血、疏通经络的功能,有止痛作用迅速、效果良好的特点。不少高血压患者差不多都有这样经验,只要头颈后面“板牢了”,往往一量血压,就比较高了。现代针灸研究发现,针刺风池具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使血管弹性增强,血液阻力减少。因此,经常按风池穴可以预防高血压。血压已经高了怎么办?再配合刮刮人迎穴,血压会降下来一些。

命门穴——补肾强腰,提升阳气

命门穴是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命门,即人体生命之门的意思,该穴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近代中医的观点,多认为命门藏真火,而称之为命门火。

【TP】命门

命门穴是滋肾壮阳,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刺激命门穴常用于治疗腰痛,耳鸣,头痛,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早泄,泄泻,遗尿,脱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腰脊强痛,膝冷乏力,下肢麻痹等病症。现在,临床则常用于治疗脊椎炎、腰椎肥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贫血、消渴、硬皮病、荨麻疹、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不孕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阴部湿疹、皮肤肿瘤等疾病。

命门穴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治疗肾阳虚。肾虚分为阳虚和阴虚,肾阴虚的男性会出现遗精,女性会月经量骤减或闭经现象,这个时候吃点六味地黄丸就可以滋阴养肾。肾阳虚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水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这个时候就需要养阳气。肾阳虚者千万不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类的补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灸法命门穴。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0.4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3~5分钟,每个月就一次就够了。

如果采用艾灸方法来刺激命门,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

1.艾炷直接灸:采用无瘢痕灸10~15壮,每周1次,1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灸1~3个疗程。

2.艾条悬起灸: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3~6个月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灸:每次3~5壮,每日或隔日l次,连续灸1个月为一疗程。

4.隔姜灸:每次3~7壮,每日或隔2日1次。此种方法最适宜肢冷腹寒,阳气不足的患者。

除艾灸之外,以下两种方法也是命门穴的常用保健法:

1.意守法: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采用这种方法,可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可以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等症。

2.采阳消阴法:方法是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念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内关穴——疏导水湿,宁心安神

内关穴,别名阴维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特殊的是它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和阴维脉是相通的(阴维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一条经脉,主治的是心腹痛、胸胁痛的病症)。为什么叫“内关”呢?内,内部;关,关卡。“内关”是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穴位注入体内,具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功效。

【TP】内关穴

四穴总歌有这样一句话,“酸痛取阿是穴胸胁内关谋”。意思就是酸痛的病取阿是穴,而胸胁的病症则找内关穴。内关穴位于心包经上,心包是替心脏行使职权的,是心脏的保护伞,治疗疾病也是和心脏有关系的。所以,可以算得上是心脏的关口,关于心脏病,心绞痛,等等,心脏问题都可以找内关穴。此外,手掐内关穴还能治疗晕车,晕船。具体来说,刺激内关穴对以下几类病症有效:

1.心系疾患,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治疗心系疾病如心痛、心慌、胸痛、心胸憋闷等症是它的本职所在。

2.神智疾患,如癫狂症、抑郁症、失眠等症。中医上讲,心主神智,内关穴又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因此,对于神智方面出了问题的疾病,内关穴是可以治疗的。

3.胃部不适,如胃痛、呕吐、呃逆等症。内关穴之所以可以治疗胃部不适,其一是因为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并且经气与阴维脉相通,前面就提到了阴维脉的主治是心腹痛、胸胁痛的病症;其二是因为《四总穴歌》中有言,“公孙内关胃心胸”,明确地指出内关穴不仅可以治疗心胸部位的疾患还可以治疗胃部不适,因此,时常有胃部不适的读者,可以点按此穴来缓解症状。

4.手腕挛急疼痛,内关穴的位置临近手腕处,因此,不难理解对于手腕部疾患的治疗属于它的治疗范围所在,时常点按有助于放松局部的肌肉,畅通气血。

除上述病症之外,内关穴的功效主要在于疏通心结、解除抑郁消沉。清初医家陈士铎重视七情致病,他认为郁生诸疾,这里的“郁”指抑郁。一般来说,气郁体质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而反过来心情抑郁对身体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心情不好,就中医来说,就是“气滞”,则会引起气行不畅,气不行则血不行,气血不行,则会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后就会引起身体各脏器功能紊乱,身体的各种疾病也就产生了。因此,一旦觉得心情不好就应该想办法缓解,而内关穴就是宣泄情绪的关口,调心养心、气血充盈就是保之大道,任何营养品都比不上。

内关穴的灸治法为:艾条悬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间隔两天可进行下一个疗程。如果效果不明显可加灸期门穴,灸法及疗程同内关。值得注意的是,郁病通常病程较久,容易反复,可把一段时期内疗效不够稳定,这时不必过分忧虑,坚持下去自然会起作用。当然,比较严重的抑郁状态,应当接受其他治疗,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灸内关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除了艾灸之个,刺激内关穴还可用按压法,这个穴位随时随地用食指揉压即可,按到有痛感为最佳状态。

合谷穴——疏风止痛,通络开窍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和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合谷穴在手背上,所以有“手神”之称。中医认为,合谷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具体来说,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TP】合谷穴

1.治疗头部、面部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眼斜口歪、流鼻血、牙痛、痄腮等,中医学著作《四总穴歌》中言“面口合谷收”,明确指出了合谷穴能够治疗头面部的诸多疾患。

2.缓解各种痛证:包括手指痛、手臂痛、头痛、牙痛、腹痛、痛经等各种疼痛疾病,中医讲“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由此可知,形成疼痛症状的病机无非就是两条,一是气血不通,瘀滞则痛;二是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而导致疼痛。合谷穴是一个特殊的穴位,它集攻邪和补虚的双向作用于一身,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法、力度可以起到补虚或者攻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3.双向调节人体汗液代谢:多汗或者无汗都是人体汗液代谢失常的表现,通过刺激合谷穴能将人体异常的排汗调整至正常。

4.治疗感冒发热、皮肤疹疾,合谷穴有解表透疹的功效,因此,对于感冒发热、皮肤隐疹有宣发透表的作用。

5.治疗大便异常:合谷穴本身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因此,治疗便秘是它的本职工作。

在现在医学界,临床上多用合谷穴治疗感冒发热、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咽炎、扁桃体炎、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风疹、荨麻疹、带状疱疹、丹毒、疔疮、神经性皮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前臂神经痛、痤疮、酒渣鼻、面部黄褐斑、疥癣、面部疖疮、冻疮、唇裂等。

常按合谷穴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肺阴虚。肺阴虚在小孩和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身上比较多见,症状是长年多咳,但痰难咳出;经常出虚汗;气短,感觉胸口气不够使;情绪低落,不想与人交流;嘴里有发霉的草味,反应迟钝;特别容易感冒,或者外热内寒,上热下寒。这些症状表面上看起来是“热病”的表现,其实是假象。常年多咳的人在中医看来是肺阴亏虚,肯定会表现“虚热”症状,比如痰老卡在喉里咳不出,还有睡觉时出汗,我们叫它“盗汗”,是说它老像盗贼一样在人睡着的时候才出现。还有,人之所以会莫名其妙地怕热,是因为阴虚了不能抑制阳,以致虚热全浮于表面,所以,不仅睡眠不好,手心脚心也会出黏汗。对此,每天坚持按揉双侧合谷穴3分钟,同时配以摩腹。15天左右,胸闷气短、多咳多痰、爱发高烧、多出虚汗等症状将慢慢消失。

合谷穴还可以使用艾灸疗法刺激,艾条灸、艾炷直接灸、艾炷隔姜灸、艾炷隔蒜灸皆可,而且不同方法不同功效,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1.艾条灸:艾条灸以温和灸为主,每次须灸10~20分钟,病情严重者可隔日1灸,而病情较轻者则每周1灸即可。

2.艾炷直接灸:必须使用无瘢痕灸,每次3~5壮即可,病症严重者隔日1次,病情较轻者每周1次即可。

3.隔姜灸:将姜片用针扎孔置于穴位,上置枣核大小艾炷施灸,每次5~7壮,隔1~3日1次。此种方法具有宣肺健脾的功效,最适合脾肺不好的患者。

4.艾炷隔蒜灸:用蒜泥或蒜片置于穴位,上面放中等艾炷施灸,每次可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这种方式对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最有帮助。

合谷穴有宣通气血,促使阳气升发而奏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孕妇和婴儿感冒了不能吃药,艾灸方法也不合适,就可按摩合谷穴缓解症状。用右手的拇指按摩左手合谷穴,左手拇指按摩右手合谷穴,每次按100下,每天按摩三次,很快就会有效果。另外,妈妈感冒了,怕传染给小孩,也可以按摩小孩的合谷穴,以增强他的抵抗力。如果是着凉受寒或者受风了,还可以加上翳风和风池、风府等穴位。

在按摩时,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然而,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

足三里——补胃健脾,益气壮阳

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是胃经的合穴。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因而,刺激足三里穴,不仅可以起到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饮食,防治肠胃道疾病等功效,而且可以补益肾精,舒通筋骨,健步强腰。

【TP】足三里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非常重视足三里穴的保健作用,民间有“肚腹三里留”这种说法。现代人通常气血不足,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消化不好的影响。胃肠功能不好,人体的吸收能力就弱,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营养得不到充分利用,身体自然就不好。所以,每天用手指揉上5分钟,坚持十来天,食欲就会有改善,身体也会明显感觉舒服。

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按揉足三里要遵循“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的原则,如果胃部不适或病症是因为受了寒气,手法上的指腹方向就得往上,如果是暴饮暴食而引起的胃痛、腹部不舒服,手法上的指腹方向就得往下,通过泻法来排出淫邪之气。按压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分别对准两腿足三里穴,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压50次后,再用反时针方向按压50次,至皮肤有热感,病症消失。病症严重者按这个方法,每天进行3次左右的按压,连续两三天,胃痛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刺激足三里也可用艾灸,就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面灸,皮肤上面不放置任何导热的东西。这样对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有好处,对于那些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慢性疾病效果很好,比如哮喘。每星期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让艾条离皮肤2厘米,灸到局部的皮肤发红,缓慢地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注意不要烧伤皮肤。

还可以用手或按摩捶经常按揉敲打足三里,每次5~10分钟,做到使足三里穴有一种酸胀、发热的感觉即可。

总之,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每天都坚持,并按要求去做。每天花上几分钟就能换来身体健康,非常值得。

三阴交——健脾补血,女病克星

三阴,指的是足部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交会也。三条阴经在这里交会,所以称为三阴交穴。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隶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脾补血的作用,对女性健康有特殊的意义。

【TP】三阴交

现代女性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精神细腻容易忧郁,导致不孕不育的现象很多,而三阴交对女性不孕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经常坐办公室的女性,在工作间隙,或者下班的时候,找机会按摩刺激三阴交,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身体穿了件防护衣。让自己在辐射包围的环境下,也能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除了按摩之外,艾灸法也是三阴交常用的一种养生法,艾条灸和艾炷灸皆可,前者以温和灸和雀啄灸为主,每次保持在20~30分钟,以能耐受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灸l个月方可见效;后者须采用瘢痕灸方可收效,艾炷如小麦粒,每次灸3壮,1次即可。病情较情的患者也可采用不发疱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方可见效。

具体来说,三阴交对女人有以下神奇功用:

1.保养子宫和卵巢

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17~19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

如果脾受到伤害,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地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肌肉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21点左右,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这样有健脾作用,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

3.祛斑,祛皱,祛痘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会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21~23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祛皱。不过,要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

4.改善性冷淡

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很容易影响夫妻感情,导致家庭不稳定。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让女人远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17~19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便可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治月经过多、月经先期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每次经量超过80毫升,周期基本正常。常伴月经先期。月经提前7天以上到来,甚至15~20天来潮一次,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行先期。多因血热所致,气虚不摄亦是本病发病原因之一。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本证,可起到清热凉血的作用。艾炷隔姜灸就是很好的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将鲜姜切成0.3~0.5厘米厚的姜片,放置在关元、血海、三阴交穴上,再把绿豆大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虚热者加灸复溜、太溪、然谷三个穴位;实热者加灸行间、太冲二穴以泄肝经之火。

太冲穴——调理气血,平肝息风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用得最多的一个穴位,可以说是个明星穴位。为什么称其为“太冲”呢?太,大的意思;冲,冲射之状。“太冲”的意思是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穴位向上冲行。《黄帝内经》中有“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的说法,所以太冲穴可以治疗和肝有关的各种疾病,在养生保健以及临床治疗领域有广泛的作用。

【TP】太冲

中医讲,肝为将军之官,将军能统领千军万马,可以看出来古人对肝有多重视了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肝是人体异常重要的器官。太冲穴也如将军一样,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是有求必应。当我们感到头昏脑涨时,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感到有气无力时,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平定心神;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下面让我们看看它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吧。

首先,太冲穴可以治疗人体上部的多种病症,比如说头疼头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癫痫、孩子惊风等。太冲穴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

人在暴怒的时候,血管发生扩张,致使头颈部充血,表现出来脸红脖子粗。在连续不断的怒火刺激下,中枢神经对血管的调节机能失调,影响颜面健康肤色,使皮肤色泽变暗,并失去弹性而加速松弛,出现皱纹,使细胞加快角化而衰老。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脾气暴躁、爱生气发怒的女人,容易出现皱纹,老得也更快。虽然我们都知道生气会伤身体,但生气在所难免。告诉您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那就是生气以后,一定要按摩一下太冲穴。

其次,太冲穴可以治疗人体中部的多种病症,比如说胁痛、腹胀、腹痛、黄疸、呕吐、腹泻、胆结石、各种肝病等,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可以治疗由于肝胃郁热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很多人都经常会生气,对于女性而言,危害就更大了,发怒不仅仅可以影响面色,加速皮肤甩来,还极易诱发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妇科疾患。这个穴位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有泪往肚子里咽的人,还有那些郁闷、焦虑的人。脾气大的人有时是因为肝火太旺,情绪很难控制,肝火很大的人按这个穴位上会觉得很疼,所以要多去点按。常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每次点按五至十分钟。也可以通过揉太冲穴来治疗,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这两个穴位一起使用,可以增强疗效。

第三,太冲穴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的多种病症,比如说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月经失调、下肢疼痛、活动不利等各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下肢疾病。

很多女性月经总是提前或者延长,老没规律,月经的颜色深红,量比较多,有的还会有血块,经前几天特别烦躁不安,想发脾气。这是肝有热引起的。治疗的话,可以在经期来之前7天开始,每天用手指点揉太冲穴2次,每次3~5分钟。每个人都会衰老,但是却因人而异,即使同样年纪的人,他们的老化程度也不一定一样。比如,时常运动的人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肌肉老化较慢,坐办公室人员身体运动量少,所以肌肉老化较快。肌肉老化不但会影响血液循环,而且也会影响体内各部,尤其是对****有显著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了****的****。如果肌肉老化,****就变成了单纯的生殖行为,而无法彼此享受性爱。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运动量锐减,所以不论年轻与否,最好平常就加以按摩太冲穴,以防止肌肉过早老化,从而增强性能力。

总之,太冲这个穴位有调理气血,平肝息风的作用,而且还是镇静镇痛的要穴,人体上中下各个部分的病症,它都可以治疗。发烧上火,太冲能清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可调理;遗精阳痿,太冲能改善。您发现了吧,这是一个可以和足三里相媲美的重要的养生大穴。这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保安康。

涌泉穴——滋阴益肾,防病祛邪

涌泉穴隶属足少阴肾经穴。涌,溢出的意思;泉,泉水。“涌泉”是指体内肾经的经水从此处穴位溢出体表,所以称“涌泉”涌泉穴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TP】涌泉

涌泉穴是身上常用的穴位,而且有“长寿穴”之称。这里还有个小故事:相传在古代广东福建地区曾有瘴气流行,这是一种有毒的气体,能引起疟疾,很多人都得病了甚至因此而丧生,但有个武将却多年安然无恙,而且面色红润,腰腿轻快。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他每天清晨就起床打坐,盘腿而坐,两脚的脚心相对,把双手擦热后不停的摩擦涌泉穴,直到身体微微出汗为止。之后,很多人都仿效他,不仅很少得病,而且就连多年的老毛病也不治而愈。

按摩涌泉穴之所以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膝酸软、头痛头晕、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这是因为:第一,人体的经络系统内连脏腑,外络肢体,沟通了人体的内外上下,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也是心经和肾经交接的地方,按摩涌泉穴就可以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整体性调节的目的。第二,人体的双脚有着丰富的末梢神经,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从而对全身的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作用。第三,由按摩时摩擦产生的热感半身对身体也是一种良性刺激。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说明了对涌泉的热刺激可以改善身体状态,对老年人尤其有益。

利用涌泉穴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1.点按法: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也可以用食指操作,把食指屈曲,用指间关节点按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3分钟,每天1次。

2.指柔法:用拇指揉按涌泉穴,顺时针揉60次,再逆时针揉60次,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每天1~2次。

3.拍打法:用双手掌自然轻缓的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要手掌要保持空心状态来拍打足底。

4.熏洗法: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5.艾灸法:可以直接用艾灸,也可以用隔姜或其他药物灸,每次20~30分钟,每天一次,可在临睡前进行。

6.贴敷法:如果是穴位贴敷的话就要买些中药,打成细粉,然后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天睡觉前贴敷在穴位上,外用纱布包裹或胶布固定。两侧的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药物有桃仁、杏仁、栀子、胡椒、吴茱萸等。

7.意念法。取站立位,全身放松,去除杂念,双目微闭,舌抵上颚,将意念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每次30分钟左右,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时间长短。这其实是气功锻炼的一种方法,每天进行一次,对体弱多病者尤为适合。

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经脉就像是一条大河,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发源地,涌泉就是肾经的源头。别小看这涓涓细流,这里涌出的可是生命的力量,滋养着身体,这里就是生命的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