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102

第102章 陈陶

【作者简介】

陈陶(约812— 888)唐代诗人。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①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 春闺:这里指年青少妇。

【赏析】

边塞诗是诗唐的主要题材之一。在唐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风格明朗豪壮,以军旅英雄,传奇战争为表现内容,表现盛世王朝下诗人心中的自豪感、自信心。中晚唐时期,唐朝国运渐衰,诗人更多地在边塞诗中抒写对国家强盛往昔的追慕,表现对家国危机的关注。此时的边塞诗大多反映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诗风苍凉悲壮。陈陶的《陇西行》可视为中晚唐时期边塞的代表之一。

本诗第一句是军队的战前宣誓:“誓扫匈奴不顾身”。“誓扫”体现将士忠诚;“不顾身”展现士兵的英勇气概。此句极言唐朝军队的忠勇无畏,气势昂扬挺拔。

第二句诗人并没有承接上句的战前场景进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像电影蒙太奇一般,切入了展现战争结果的镜头:“五千貂锦丧胡尘”。“五千”可见人数之多,“貂锦”喻部队精良。五千装备精良的士兵就这样战死沙场,悲壮惨烈,加之前句已然大笔墨渲染将士的英勇,因此战争过程的激烈与残酷不言而喻。陈陶刻意避开了战斗场面的描述,用战争的结果来引发读者对战斗画面的想象,将篇中之意延伸到篇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四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可怜”二字是全诗的转折点。它将视角由征夫转向了思妇,由叙事引向了抒情。闺中思妇等待的人,早已掩埋在无定河边,化成的白骨。但她毫不知情,依然怀着团聚的热切希望,日日等待,在梦中盼着他回来。

诗人将“河边骨”与“梦里人”并置的情节,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震撼,全诗的悲剧色彩因此陡增。同时,诗人在此运用的对比手法,同样强加了诗歌的悲情效果。“河边骨”色调森冷,“春闺梦”温暖浪漫;“骨”与“人”是死的哀戚与生的喜乐。这两种对立的意象,由“犹是”二字串联后,其不可调和的矛盾感越发鲜明。这种冲突越激烈,诗歌的悲情色彩越浓,诗歌内涵也便越深刻。

本诗构思巧妙,情思凄楚,立意深刻。陈陶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所受苦痛的深切同情与强烈的反战情绪,寄寓着他对战争的反思。

【大师导读】

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已自可悲;至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犹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

——江进之《雪涛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