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035

第35章 李白(8)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选取了两种富有南方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绘,烘托哀伤愁恻的情绪,渲染悲伤的气氛。杨花随风而逝,飘零不定,宛若含情,意在形容王昌龄经历坎坷,屡次遭贬,生活漂浮不定。子规即杜鹃,叫声悲切,听着像在啼叫“不如归去”。传说杜鹃啼血,凄惨悲鸣,诗人写子规悲啼,好似为友人的遭遇感到悲愤、不平。

“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当时属黔中道,与王昌龄谪地相近。“过五溪”,写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的辛苦。字里行间饱含诗人的惋惜、担心与痛心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闻听友人遭遇贬谪,诗人心中痛惜、愁绪难以排解,也无人倾诉,那么只好寄托于明月。况且,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但一轮明月同时照着两位感情深厚的朋友,千里可共,所以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最是合适。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

本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融情于景,感情温婉而深挚。诗人神思飘逸,将明月拟人化,流露出独自伤怀的孤寂,遥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慰藉之情。

【大师导读】

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黄生《唐诗摘抄》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之一和优点之一。

——沈祖棻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对家乡的思念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的心声,即使洒脱不羁的李白也不能例外。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天,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夜晚忽闻笛曲《折杨柳》,感而作此诗。诗中并未对吹笛人做过多的描写,单从“闻”字入手,描写诗人听到笛声之后的感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以问句起笔。在春风宜人的夜晚,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随着东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谁家”和“暗飞声”指笛声不知由来,表现了诗人听到笛声的精神状态。“暗”字突出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正是这种在这寂静的夜中断断续续的笛声才更容易引人遐想,符合全诗思乡的意境。

“满洛城”三字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渲染笛声的影响力与穿透力,将诗境带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散”字表明声音是均匀的散布在城中的,“满”则是表明了笛声散开后的结果,这两个字前后对应,给人一种笛声余音渺渺,绕梁三日的感觉。

经过前两句的铺排、蓄势,后两句的抒情紧扣本诗的主题。“此夜曲中闻折柳”指了诗人所听到的笛曲名,它正是述说离愁别绪的《折杨柳》。它为全诗主旨所在,点破诗题。

《折杨柳》是用于抒发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当诗人发现打动他的曲子正是《折杨柳》时,他的思乡之情就变得更加的浓烈了。“此夜”道出了诗人听到笛声的时间。夜深人静时正是人们最容易感到孤单,最多愁善感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容易思念家乡的时刻。于是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水到渠在民。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是诗人独自客居洛阳的心情,这一句直接道出了诗人离家远游的思乡之苦,也道出了天下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

这首诗虽然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却不见悲切,而是饱含了对家乡故园的热爱和回忆,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大师导读】

第三句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袁行霈

·蜀道难

噫吁嚱①,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②,开国何茫然!

尔来③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④有鸟道⑤,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⑥之回川⑦。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⑧欲度愁攀缘。

青泥⑨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⑩,以手抚膺○11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12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13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14,砯崖○15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16呼来哉!

剑阁○17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18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9。

【注释】

①噫(yī)吁(xū)嚱(xī):蜀地方言。

②蚕丛、鱼凫(fú):传说为古代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③尔来:从那时以来。

④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以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⑤鸟道:只有鸟儿能飞过的路,形容道路窄小。

⑥逆折:水流回旋。

⑦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⑧猿猱(náo):一种猴类,栖息于蜀山,最善攀援。

⑨青泥:青泥岭,位于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入蜀要道。

⑩扪(mén)参(shēn)历井:参、井分别为两个星宿名字。古天文学家将天宇中星宿分配到地上各个州国,名为“分野”,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分野州国的吉凶。参星是蜀的分野,井星是秦的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11膺:胸。

○12巉(chán)岩:高大而险峻的山岩。

○13子规:杜鹃鸟,叫声悲切,蜀地最多。《蜀记》中记载:“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一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4喧豗(huī):水流的轰响声。

○15砯(pīng)崖:水撞击石崖的声音。

○16胡为:为什么。

○17剑阁:剑门关,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三十余里,在四川剑阁县北。

○18锦城:现四川成都市。

○19咨嗟:即叹息。

【赏析】

《蜀道难》写于天宝初年李白入长安之时,是诗人依照乐府诗的格式写作的。李白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蜀道的峥嵘险峻描绘得生动形象。诗中由古及今,自秦入蜀对蜀道山水做了精致的描写,以此来展现入蜀之路的艰难险阻。

从“噫吁嚱,危呼高哉”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本诗的第一部分。诗人用这三个“噫吁嚱” 感叹词加强语气。开篇以“天”字起韵,连押了五韵,叙述了蜀道的起源,极言蜀道的险峻,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总起全诗,表明想要踏上既高且危的蜀道比攀上青天还要困难。“四万八千岁”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目的在于突出蜀道的险峻和杳无人烟。

在这一段中,诗人活用了五丁开山的传说,使得这首诗从一开始就极具神话色彩。传说秦惠王时期,有五个大力士奉命为蜀王开山辟路迎娶秦惠王赐予的五个美女。这五个力士在铲除大蛇时,大蛇奋力反抗,撼动的山崩,力士被乱石压死,之后蜀道才有了山路和栈道。诗人借助这个传说表现蜀道之险峻是人力不能逾越的。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部分,诗人连押九韵,描写艰险的天梯石栈,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蜀道之险峻,一气呵成。神话传说中,太阳神羲和所乘坐的车由六条龙拉着,因此说“六龙回日”。山之高险到已经阻挡了太阳神前进的道路。

“黄鹤”善于飞翔,“猿猱”善于攀爬,但是诗人写它们都无法跨越蜀道之天险,侧面突出山峰的高危,行走之艰难。

“青泥”指的是青泥岭,唐代进入蜀道的要塞。“盘盘”两个叠字的运用,适当地表现了青泥岭的山路九转回旋。同时,诗人用路人“扪参历井”抚胸长叹的细节上,侧面表现山路之险峻,将蜀道之难行渲染得十分真切。

在将蜀道之难描写到极致后,诗人通过“问君”两字引出下文,表达了旅途的哀伤和苦闷。诗人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这两种哀伤的意象烘托蜀道苍辽空寂的氛围。路中鸟兽的悲鸣声也正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重复吟唱,则再次强调了蜀道了艰难险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到“胡为呼来哉。”为第三部分。诗人通过山川之险来反衬蜀道的艰辛。“连峰去天不盈尺”重点描述山之高险,“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旨在表现峰之绝峭。这两句极力渲染蜀道之险使人惊魂摄魄。紧接着诗人由静到动展现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在韵律方面,“尺”、“壁”两句为一短韵,短促的音调使得诗句产生了一种急促之感,给人身临蜀道之境的紧张之感。

“剑阁峥嵘而崔嵬”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第四部分,诗人将描述的重点转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直接地展现了蜀道的险峻,这里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驻守此处的守将一定要是十分可靠的人,否则就会引狼入室。最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再一次嗟叹蜀道之难,首尾呼应,造成回环往复的气势。

全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蜀道的艰难、峥嵘、高险,以及旅途的艰苦。在形式上,本诗行文介于律体与散文之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句子参差不齐,风格豪放不羁,情感浓烈激扬,气势回环往复,一波三折,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大师导读】

这诗的特点,是句法的参差,有四字句,有五字句,有七字句,有八字句,有九字句,甚至有十一字句,错落相间着用,非但声调格外锉锵,而且气势也很盘郁。并且其中句法竟有用散文的句法,如“上有……下有……”等句,却又越破了七古乐府诗的樊篱,而不为格律平仄所束缚。

——喻守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全诗以这一句领起,底下两大段,都以这一句作结束。可知李白作此诗,章法很整齐。

——施蛰存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①。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①颦蛾眉:颦,皱着眉头。“颦蛾眉”写女子楚楚可怜之貌。

【赏析】

首诗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了一个缠绵凄凉的爱情故事,抒发了女主人公的闺中怨情。本诗围绕着“怨”来展开的。美人卷珠帘等待良人,空等不见其中包含了“怨”,颦眉流泪因为她心中的“怨”无以发泄,最终美人的“怨”化作了对于良人的“恨”。在短短四句中,诗人通过意境的层层递进慢慢地深化了诗歌主题。

一、二句“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便直写本诗的主人公——“美人”。“美人”在这里并不单纯指代美丽的女子,而是指品德高尚容貌美丽的女子。“深坐颦蛾眉”一句中的重点是“深”字,这个字包含了多重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旨在表达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幽深以及女主人浓深的寂寞之情。其次为深情的意思。古代妇女不能够抛头露面,像男子一样登高望远,只能深藏闺中,所以美丽女子只能卷起闺中的珠帘,看着良人离去的方向。她深坐闺房,静静地思念着离她远去的那个人。“深坐”之中饱含了女子的痴情、浓情。第三,“深”也有“久”的意思,表明女子已经坐了很长的时间。

“但见泪痕湿”写女子的思念太深,感情太过悲切,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湿”说明女子的眼泪并不是一两滴,而是很多,也可以理解为女子并不是第一次黯然流泪。此举上一句呼应营造出了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悲凉之感。

“不知心恨谁”一句表明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之情,一方面她怨恨着那个离她而去的人,另一方面她又情不自禁的思念着那个她着的人,到底是爱是恨,自己也不知道。而对于美人所怨的人到底是谁,她为什么被抛弃,诗人并没有加以解释,而是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本诗通过 “深坐”、“颦蛾眉”、“泪痕湿”这样的描述,将一个女子的形态动作表现出来,营造了一种孤单哀伤的意境,表现了女子的闺怨之情,哀婉凄凉,缠绵悱恻,引人遐想。

【大师导读】

题中“情”,应作“情态”解,所以本诗完全是描摹美人一种幽怨的情态。“颦”是蹙皱眉头,也就是怨恨的表情。怨之极,常至落泪,也是竭力写怨。并且首句卷帘是希望其来,次句颦眉是失望而恨。虽是信手写来,仍有顺序的层次,所以是好诗。

——喻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