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是著名文人柳宗元的族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好友。大历年间进士,曾被任命为鸿府户曹,但他并未接受。其诗内容多位边塞征怨,然受时代影响,诗风意气消沉,再无盛唐气象。《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
·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①,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
①秦筝:相传筝这种乐器是由秦人蒙恬所制,故名秦筝。
【赏析】
本诗虽题为《听筝》,但描写对象既不是技艺精湛的乐师,也不是动人心魄的筝曲,而是诗人听筝曲时的心理感受,以及由乐曲引发的别思离恨。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前两句统摄全篇,引领下文。第一句描写乐师演奏秦筝时的动作,“抽弦促柱”的主语是乐师,但“听秦筝”的主语则是诗人,七字之内完成了主语的转换而且能不露痕迹,可见诗人功底;第二句写诗人听到筝曲后内心的整体感受——“悲怨声”。“悲怨”二字奠定全诗基调,后文中由筝曲联想到的情景、情境都带有悲情哀怨的色彩,“离别恨”也由此生发而来。
中间四句是诗人由筝曲展开的丰富想象。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曲好像轻柔的柳条,正在追逐着春风,随着风的节奏肆意摆动,又像啼鸣的鸟雀,正绕着杜鹃花声声啼血,似乎能懂花的情思。这两句将无形的音乐具象化为大自然中的花鸟植物,形象生动鲜明。在唐诗中,杨柳、杜鹃向来有别离寓意,所以这两句实际上笼着哀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诗人的思绪从自然景物转移到人人情世态:筝曲中传达着悲伤、愁苦的情思,就像谁家的老母亲正坐在昏黄的油灯前,等着远行的游子归来;又像一位满脸悲色的少妇正倚立在楼头,仰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远方的丈夫。“谁家”、“何处”两个问句连用,以强烈的语气、急促的节奏表现筝曲带给诗人的心潮起伏之感;“独”、“空”两字,以画面之凄清冷寂衬托诗人内心之哀伤。
颔联以丽景反衬哀情,后两句以愁境烘托悲切,都是对诗人听到的“悲怨声”的细致刻画。悲悲戚戚的筝曲与内心的感伤叠加,诗人心里的“愁”就更重了。“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虽然不知诗人所言的“几重离别苦”具体指什么,但从“江南”与“洛阳”的“歧路”可知,这是由南北遥望,两地相思的现实矛盾而引发的。
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乃此诗妙处。诗人借筝声传达心声,没用一个象声词,却把无形的筝曲写得有形有境,层层推进中写出了听筝的艺术感受,并与诗人内心的离情别恨互相映衬,把曲写得曼妙可感,把情抒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咏乐曲的佳作。
【大师导读】
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何庆善
·征人怨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③与刀环。
三春④白雪归青冢⑤,万里黄河绕黑山⑥。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城南,即唐单于大都护府地。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的简称。
③马策:马鞭。
④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⑤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⑥黑山:又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赏析】
近体诗大多遵循起、承、转、合的作法,但柳中庸的这首《征人怨》却打破常规,四句相对为两联,直起直收,皆对仗工整,仿佛从七律诗中截取了两联,道出咏征人久戍边塞,不能还乡的怨愤。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一年复一年,征人都要东奔西走,不是在金河戍守,就是在玉门关守边;一日复一日,战争不息,征人终日横刀跃马,还乡无望。这两句写出了征人岁岁在穷荒之地,朝朝与刀马为缘的境况,不着怨字却满含怨情。
“岁岁”、“朝朝”两个时间词以叠音的形式蕴含时间悠久的涵义。“复”、“又”两个虚词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承接的作用,还写出了边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对这种单调重复的生活的厌倦。
诗人选取了“金河”、“玉关”、“马策”、“刀环”这些典型的边塞意象,铺陈出雄厚、肃穆的边塞氛围。同时,前两个意象宏大壮阔,后两个意象微观细节化,营造了画面转换的动态之感。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暮春三月,家乡已经是春暖开花的时节,但边塞还是雪花纷飞。青冢寻碑只有茫茫白雪。黄河九曲,滔滔奔涌向前,环绕着沉沉的黑山。这两句仍是描写边塞之景,写出了边地的零落荒凉、严峻艰苦,并借古人之名,抒发了征人独在远疆的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及对戎马生活的厌倦。
这两句诗中,“白”、“青”、“黄”、“黑”都是冷色调的颜色,融入诗中,营造出凄冷荒凉的意境。“三春”与“白雪”之间存在矛盾,而“黄河”之万里又能衬托出人生的短暂,短暂的人生却要消磨于这白雪黑山的边塞,征人内心的怨愤当如九曲黄河,曲曲折折且汹涌不绝。
本诗题为“征人怨”,前一联言情,后一联写景,而皆含怨意。四句诗每句皆对,包括意象对仗、数字对仗、颜色对仗、动词对仗、虚词对仗等,自然而不露痕迹。诗中有八个名字,看似是毫不关联的意象,在每句中各自成画,但一经诗人巧妙连缀,就成了紧紧围绕主题的统一艺术形象,不着一字地唱出了征人之怨。
【大师导读】
四句皆作对语,格调雄厚。诗题为征人怨,前二句言情,后二句写景,而皆含怨意,嵌青、白、黄、黑四字,句法浑成。
——俞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