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075

第75章 张籍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非常出名,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全唐诗》录其诗五卷。

·节妇吟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赏析】

《节妇吟》塑造了一位多情重义的年轻妇女的形象:她是一位有夫之妇,言辞委婉但意志坚决地拒绝向他求爱的人。表面看来,这是一首抒发男女****的诗,但联系此诗的背景可知,实是一首政治诗。

诗题下有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在当时权势极盛。他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并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为人专横跋扈,肆意妄为。为了增加自己的声望和实力,李师道用尽各种手段笼络当时的名士、文人乃至朝臣,妄图与朝廷分庭抗礼,张籍正是他相邀的对象之一。

诗人既不想与李师道为伍,但慑于其淫威,不敢贸然得罪,因此他用比喻的手法赋成此诗,委婉地回绝了对方的“好意”,言辞恳切,但细细读来,也不难体会到其中暗含的讽意。

前四句中诗人写到:你既然知道我已经嫁为人妇,为什么还要赠明珠给我表示爱意?感念于你的真挚情谊,我已把你赠送的明珠系在了罗襦上。“君”喻指李师道,“妾”是诗人自比,“夫”喻指朝廷,“明珠”即李师道向张籍传达的相邀之意。此“君”明知对方有夫仍然示好,这种不合礼法的行为绝非君子行径,首句中暗含微妙的讽意,只是被感情之情掩盖,显得极为隐蔽。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是妇人自述身世:我夫家可不是小户人家。他家中的高楼雄伟华丽,宫苑金碧辉煌。我的丈夫在明光殿执戟,身份不凡。张籍用“高楼连苑”和“执戟明光”比喻朝廷对自己的优待,也是在强调自己是朝廷士大夫,暗含自己对现状感到满足的意思。再深一层,即是委婉地拒绝:朝廷对我如此厚待,我怎么能作非分之想?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意为:虽然知道你的真心明如日月,但我还是要与丈夫同生共死。诗人在前句把对方之心喻为“日月”,自然能博对方欢喜,后句又表达了绝不背叛朝廷的意思,既辞谢了李师道的拉拢,又不会得罪他,足见张籍用心之巧。

末尾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极为深情。诗人以垂泪“还珠”这一比喻传达辞谢的决定,又以“恨”字表达不舍之情,意志分明坚定得不可动摇,但偏偏表述得无可奈何,让被拒绝的人也不忍责怪。

张籍成功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应和对方的心理,步步铺陈,为最终的谢绝营造出友好的氛围,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得罪对方而招来祸事,虽波澜起伏,一波三折,但终于化险为夷。

【大师导读】

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钟惺《唐诗归》

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作《节妇吟》一章寄之。

——洪迈《容斋随笔》

双珠系而复还,不难于系,而难于还。系者知己之感,还者从一之义也。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

——黄周星《唐诗快》

张籍辞李师道辟命诗,若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二语,即径直无情。朱子讥之,是讲道理,非说诗也。

——吴乔《围炉诗话》

通首兼有比兴与叙亊,含意深婉。

——马茂元《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借男女****写自己的政治态度,入情入理,一波三折,最后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结束,将人物在两美难全之际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极贴切传神。

——袁行霈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托人捎一封家信给故乡亲人,这种经历极为普通,但并非人人都能描述出《秋思》中行人临行又开封的复杂心情。张籍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因司空见惯而被人漠视的微妙细节,又用洗练的手法挖掘出人物感情的深处,抒至情于浅语,以简古发纤浓,诗质朴通俗但意境浑成。近代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称其是“七绝之绝境”。

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张籍原籍吴郡,此时却置身洛阳,点出了羁旅在外的背景,为后文写家书的情节做了铺垫。“秋风”二字既说明季节是秋天,也把秋天的肃杀、萧瑟之气引到了诗里。“自古逢秋悲寂寥”,在这种氛围下,久未还家的诗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思乡之情。

次句引出欲写家书的情节:“欲作家书意万重。”既然思乡情浓,不如策马还乡,但这对诗人而言并不现实,所以只能提笔写封书信,既向家人报平安,也是对自己情感的慰藉。“意万重”说出了诗人内心情绪的复杂,感情的深重,也是下文“说不尽”的伏笔所在。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自然而生动地描述了写书信的经过以及内心情感流动的过程。“复恐”二字写出了在外游子说罢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一句的心理,正因是“匆匆”写就,又怕“说不尽”,所以送信人临行之际,又把书信拆封检视。这一细节,凸显了他对家书的重视,更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深切。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大师导读】

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深而语精。

——张戒(《岁寒堂诗话》

七绝之盛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

一个“又开封”,与前句的“复恐”紧相关合,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袁行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