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张家界民族风情游
36586900000009

第9章 张家界民俗大观园(4)

围山赶仗

“围山赶仗”是张家界地区集体狩猎的常用方法。张家界地区山高林密,危害人类的野兽很多,最常见的有野猪、岗狗、麂子、刺猎、野兔等。围山赶仗,猎人们主要对付的是凶狠又爱糟踏粮食的野猪。野猪是最狡诈凶狠的动物之一,一两个猎人很难对付,于是许多村寨的人们都喜欢自觉组织起来。上山捕杀野猪,称之为“围山赶仗”。围山赶仗的武器除了猎枪、铳,还有斧头。通常有6—8位猎人,牵一条狗,在山野搜索。经验丰富的猎人还常常沿着野猪等动物留下的脚印追赶,猎人能辨淆野兽们破坏庄稼后逃跑的方向。当大队人马探知到野兽躲藏的场所后,为了确保围猎成功和猎人安全,猎人们立即聚在一起,紧急分工,枪法好、动作敏捷又身体强壮的“猎手”被推选出来当“赶角”,到野兽躲藏的地点进行骚扰,使之从山洞里或刺蓬中逃出来。而枪法最准的猎人要埋伏在野兽必经之地,充当“炮手”,去“坐卡”。所谓“坐卡”就是把枪上膛,搁在最易于射击而又安全的地方,等待野兽上钓,然后开枪射杀。在整个捕杀过程中,猎人的狗最值得猎人们敬仰和佩服。山里的猎狗胜过小老虎,这些小家伙,见到野兽,立即如饿狼扑进羊群一样,围着野兽撕咬。野兽常用凶残的个性与猎狗们撕杀,几分钟后,地上便有五六只狗躺在地上嚎叫,小狗们全被咬得血淋淋的,受伤较重的狗心肝肚肠全都撒在地上。可小狗们仍拼命地撕扯野兽的皮毛。猎人们开枪射击,受伤的野兽向炮手坐卡的地方逃来。炮手常常沉不住气,开枪便击,哪知野兽在临死前还会再次将仇恨泄到炮手们身上。于是,一场人和野兽之间的搏杀血淋淋地展现出来。浑身是血的猎人,举着锋利的刀斧,斗红眼的野兽发出令人心惊胆颤的吼叫。众猎手围上去,终于将精疲力竭的野兽杀死,救下了同伴的性命。围山赶仗捕杀得到的野兽,众猎人都遵守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不变俗规:“见者有份”。只要参与追赶或捕杀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得到一份野兽的肉。围山赶仗,体现了山里人们团结一致,保卫家园的精神,也一度成为山里人们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功夫。随着20世纪80年代《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台,山里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加强,也不再动用猎枪大肆捕杀野兽,人们不再在农闲时节围山赶仗。围山赶仗捕杀野物的习俗渐渐被抛弃。山野的野兽渐渐多起来,野猪、猕猴、山麂、大熊、金狐、林麝、金丝猴等珍贵动物又在张家界的崇山峻岭中安家落户,为来张家界旅游的客人们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苗寨拜干佬

躲在大山深处的张家界苗寨,有“拜干佬”的风俗:苗寨人生了小孩,满周岁后,父母即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看是否好养,如果认为孩子命中有难,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拜干佬”,然后把孩子送给“干佬”抚养。拜“干佬”前,大人孩子常常要履行四项义务:一是孩子父母在“拜”之前要多做好事、积阴德,有许多父母常常节衣省食为当地人们修路补桥,有的为了表示诚意,夏天天热时,还在交通要道或河运码头搭“凉棚”,义务为路人献茶送水。二是给自己孩子取些低贱名字,如唤儿子叫“白狗”、“和尚”、“叫化”、“岩包”、“猪耳朵”、“狗不理”等,唤女儿叫“黑兔”、“烂花”、“白野猫”等等。苗寨人认为低贱的名字最富有生命力,最容易在大自然中存活,也最不易引起地下阎王爷的注意,从而“勾魂”时也不会理睬贱儿的名字。三是改口,父母不再喊自己子女的真实姓名,只直接呼喊其贱名。而孩子改口后,不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爹、娘”,而称父亲为“伯伯”、“叔叔”、“幺幺”、“舅舅”,称母亲为“嬷嬷”、“娘娘”、“幺姑”、“姨妈”,这些称呼,一辈子也不改。四是行拜“干佬”礼,即每年都为拜的“干佬”做生日、拜年。充当“干佬”的角色最为复杂。有拜“二郎神杨戬”的,有拜“大肚子猪八戒”的,还有拜当地的河流、山脉、大树、溶洞、桥梁的,可以说五花八门。但拜人作“干佬”的,往往找三种人。第一种为踩生的,即小孩刚落地来凡间时第一个路过产妇家门口的人,苗寨又称之为:“踏爹”。第二种为当地比较有名望的人物,如杀猪匠,仗鼓舞师傅,老师,医生等,说是功大能压邪,名大能生威。第三种是所谓下九流的,如算命先生、叫花子、剃头师等。拜以上三种人谁最为合适,要根据小孩的“生辰八字”决定,由算命先生决定,拜重了小孩命受不起,拜轻了又压不住邪。“干佬”(爹)拜成后,到了“干佬”生日或过年的早晨,孩子要背“肘子”或捎些重要礼物去朝拜,行“拜干佬礼”。见到干佬或干妈,孩子要按照拜礼,先甜甜喊一声“干佬(妈)好!受寄儿子一拜!”然后跪在地上,行三个嗑头礼。再将自己生母为干爹干妈做的布鞋献上,作为朝拜的见面礼,干爹干妈也要为孩子给钱作为“打发”。若是拜山、水、树、神为“干佬(妈)”的,通常只要在过大年即腊月三十日,到“干佬”居住的地方朝拜,燃起鞭炮,烧些约钱、点支蜡烛,跪下去虔诚地拜两拜,嘴里直喊:“干佬干妈!寄儿子看您来啦!”就算行了叩拜火礼。拜干佬(或干妈)是苗寨人们生存观念中的一种朴素唯物论的再现,但里面修路补桥等作法仍值得人们提倡和效法。

过生牵羊

“六十曰老,七十称稀”。在张家界一些白族地区,人到了六十多岁,假若父母均已辞世,他就可以杀猪宰羊大摆生日筵席以示庆贺。老人的亲朋好友,一般都要捎些土特产,背着背篓,几人合伙凑钱买一只山羊,送给“老寿星”当作见面礼。送羊人走进岩塔时,领头的人(一般是老人的女婿或亲家)挑一担酒,燃响鞭炮朝主事的督官喊:“送咩咩的来哒,还不接担子?”督官连忙招呼手下帮忙打杂的人接背篓,取担子,牵羊绳、忙得手慌脚乱。老寿星一见有人牵羊为他祝寿,高兴得连嘴巴子都合不拢。他还亲自为送羊人装烟,倒茶、让座、问安。老寿星认为,过生日有人为他送羊,是全寨人或全村人对他最大的信任与尊重,是对他自己做的事情或一生的为人处世最好的肯定。所以他立即吩咐帮忙的操刀杀羊,并将鲜美的羊肉端上宴席,共同品尝,共同畅饮,一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生日为什么要牵羊?白族地区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羊本是天上的大仙,因触犯了天条,被贬到凡间。玉帝曾问羊仙:“羊到头来免不了要挨一刀,成为人间的美味佳肴,你怎么个死法?”羊仙说:“我死了要让人们客客气气地笑,客客气气地吃,客客气气地饮”。玉帝想了一会儿就说:“那你就选在凡间,白族人过生日时,让人牵着,完成你的诺言吧”,于是羊仙就高高兴兴地让人牵着,成为白族人过生日最受人欢迎的隆重礼物。另一种传说是,羊前世是个坏事做绝丧尽天良的妖怪,玉帝为了惩罚他,就贬他投胎到人间,让白族人在过生口时牵着他送给寿星,让寿星杀了,众人高高兴兴地大吃大喝一顿,洗刷羊前世遗孽的罪名。生日牵羊,此习俗简单而又隆重,即为白族人们生日寿宴增添美味佳肴,又给人们相互交往留下一段难忘的佳话,故而倍受白族人们青睐,过生日牵羊的习俗沿袭至今。

栽秧酒

张家界有句农谚:“四月枇杷红瓜瓜,家家有栽秧酒呷!”在草长莺飞的四月,栽秧酒在张家界农村成为人们劳动中一件十分有趣的礼俗。栽秧酒又叫“插田酒”,是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山区农民为了激发劳动情趣,提高劳动效益所采取的一种集体劳动形式。农户到了插田季节,人们都要精心办理一场酒宴,邀请大伙插田栽秧。其实所谓栽秧酒,它包括三个有趣的内容。第一个是“开秧门”。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秧苗等待移栽,大片大片的梯田一层一层地躲在山上等待移栽。于是,在栽秧的早晨,扯秧的人们齐齐排在秧田头。主人家先喝了一碗汤圆,后亲自舀一碗汤圆一一递给众秧手,传递时主人家笑着打趣:“莫把肚脐胀翻过来。”众秧手连连称谢。按山寨裁秧惯例,喝汤圆意味着丰收,包含栽的秧苗根深蒂固不浮蔸。主人家弯腰第一个扯秧,村上人都称为“开秧门”。主人开了秧门,大伙发出一声声兴奋的吼:“秧门开了,扯哟!逮哟!”乒乒乓乓把水搅得乱响,一天的紧张劳动开始了。于是扯秧、提秧、运秧、背秧、抛秧、打秧、插秧……栽秧的歌儿就在田间飘荡。

栽秧酒的第二个是“吃盖面肉”。盖面肉是一块巴掌大的肥腻腻的猪头肉,盖在一大碗面的上面,谁吃盖面肉,谁就意味着充当了统率三军的“栽秧官”。在吃早饭时,众秧手围坐八仙桌边,等待主人家端上那块象征权威的盖面肉。众秧手根据平时掌握的信息,民主推选一位颇有栽秧功夫的秧手吃盖面肉,“秧官”产生了。“秧官”的任职期有一天或数天,秧官随栽秧的季节而产生,也随着栽秧的季节而消失。但也有自告奋勇争当秧官的,遇到一桌或者一屋吃饭的人,跳如另一位不服输的秧手,主人也乐呵呵地将第二碗盖面肉端到桌上,两位秧手吃完盖面肉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间来一场栽秧比赛。谁输了,谁叫喊。输者会乖乖地跳上岸,高高往天空抛一个秧果,大声喊:“盖面肉我×××白吃了,明年再找你×××逮!(即再进行比赛)”第三个为颇具喜剧色彩的“糊仓”。糊仓在桑植、武陵源等一些地方流行。当主人家的田剩下最后间把屋场大的面积,人们就开始糊仓,在人们眼中,糊仓既可以增强劳动者之间的感情,又可以增添劳动趣味。在秧手的心中,给主人家栽秧种田,主人才是装盛粮食的“仓库”,为防“仓库”漏粮渗食,糊泥便是最佳选择。于是一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趣味游戏——“糊仓”就在田间地头玩起来。主人家早就知道众人会将田里的稀泥、牛粪之类的东西向自己袭来,慌忙跳上岸,取张胶纸裹着自己的头,背,像躲野猴一样地沿田间空白处跑。众秧手哦嗬喧天,笑声不断,一齐喊:“糊死他(指主人),糊他个野猫屁股!糊他个黑脸雷公!”一齐将田间的泥巴雨点般地砸向主人。主人全身裹满稀泥,拼命地往田间转圈圈,大声求饶:“糊死我哒,搞不得哒!”主人身上泥巴糊得越多,牛屎糊得越厚,主人反而越高兴,越感觉到明年丰收在望,越喜欢众人将泥土劈头盖脸地糊,糊个天昏地暗,糊个五谷丰收,糊个春情荡漾,糊个心花怒放……“糊仓”的意义如同傣族“泼水节”向客人水一样,泼得越欢,意味着感情越炽热活得越幸福。有了糊仓作底蕴有了善良和热情的人们陪伴,栽秧酒就充满了泥土般亲切厚实的情感。

割谷酒

谷子黄了,湘西庄稼人又迎来了另一个喜日——赈割谷酒。割谷酒的早晨,农家主人第一个将板斗搁在稻田旁。众人都跟在后面,观看主人实施割谷的礼俗,主人先将半碗酒泼进地头,自言自语地祈祷:“土地神呀,割谷神,你逮酒哒莫发巅,今天谷子收得了,收到仓中好敬您!”表示敬了土地神和割谷神。再摘一粒饱满的谷子放入嘴中,吐着谷壳,机械地嚼着胜利的果实,脸上的笑容渐渐舒展开了。大手一挥,向众人发号施令:“逮得哒(土家话指谷子能割了),下田开始逮!”第一个跳下田,弯腰,握镰,嚓,嚓,嚓,谷就倒下一大片。众人纷纷下田,在“割呀割”的喊声中,大手向稻谷腰杆伸去,大手向稻谷蔸把伸去,这段下田割谷的劳动,被乡里人称为“开稻门”。

开稻门的礼俗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稻谷熟了,可以动手收割;二是表示庆祝丰收,向土地神或割谷神报告,感谢它们保护了庄稼,祈祷明年再获丰收。当然,稻田是赈割谷酒的第一个战场。饱满壮实的稻谷大片大片倒在田间,嘭嘭发叫的板斗响起了嘹亮的吼声,人们三五成群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哪个递把,哪个打谷,哪个出谷,哪个扎草,井井有条,忙而不乱。遇到踩板斗的汉子腿劲不足,或割谷的人割得不快,故意偷闲,管事的汉子就会唱山歌调笑。如笑踩斗汉子:“嘿,对面山上有只麂母娘哟,腿子夹到岩壳上。”如笑割谷嫂:“叫声大嫂攒劲跑,后面有头叫驴子哟!”众人不服输,一声嗬,扑向管闲事的汉子,撩倒后“打油”,整得管事的汉子骨头酸……晒谷场自然是赈割谷酒的第二个战场。

毒辣辣的太阳烤得岩板发炸,谷子铺在地上,颗颗惹人喜爱。老农拿个竹钉钯,在谷子上面来回耙动,制造出一排排漂亮的图印,翻晒着农家人的无限希望。鸡跑来啄食,鸭跑来啄食,鹅跑来啄食,鸟跑来啄食,老农把竹竿摆弄得呵呵呵响,边赶边喊,边喊边赶,“砍千刀的,剁八块的,捉住好做下酒菜!”一杆甩过去,炸得动物们魂飞魄散。而打谷穗是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竹把子有节奏地蹦跳着,人有节奏地蹦跳着,谷粒有节奏地蹦跳着,像演戏,像跳舞,像醉酒,蹦到老农黑溜溜的背上,蹦到女人黑溜溜的头发上……高高的谷堆,亲吻着大地;高高的草垛,亲吻着大地,成为张家界山村最美丽的亮色。赈割谷酒的第三个战场在饭桌上,饭菜都很丰盛,但极富地方味道。和渣、起渣、腊肉、豆腐、猪蹄、羊腿等应有尽有,好好的饭菜包含主人家的无限欢喜。有人会问,难道不怕众人放开肚皮吃个精光?那恰恰相反,土家族、白族有俗言说“吃得就做得!”“人狠三碗饭!”一个堂堂的劳动力,每天须做许多繁重的体力活,吃不上三四大碗酒饭,那功夫谁能承担得起?所以,餐桌上,主人家最最喜欢能吃能喝的大肚汉。因为主人大方的缘故,众人用餐从不讲斯文,从不讲客气,谁也不注意自己的吃相,谁也不注意别人的吃相,饭菜上桌,只管放肆地吃,放肆地喝,甚至来个吃喝大赛。酒,一瓶瓶喝;菜,一碗碗吃;肉,一钵钵吞,喝他个十二碗焦干,吃他个碗底巴朝天,谁吃得最多,喝得最多,吞得最多,谁就被公认为是山寨上做功夫最卖力的能手,下回割谷,重体力活仍由他承受。谷子落到岩塔里了,希望也落在岩塔里了,庄稼人世世代代的好梦也落到岩塔里了,不大吃大喝几顿,还能用什么最好的方式倾泄山里人赈割谷酒的喜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