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36627800000002

第2章 思想品德教学(1)

思想品德课“五环节”教学法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一般来说,总是从“知”开始的,而后沿着“情”、“意”、“行”的内在顺序发展,最后形成品质。这条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舒兰县小城乡中心校曲宝善老师根据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实行了“五环节”教学,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看范例,受感染充分发挥教材中范例的作用。

教材中的范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这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看范例”是第一环节教学也称基础环节教学。这一环节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范例转变成感知,再由感知转换成表象。换言之,就是通过教学把范例变成学生道德行为的标杆。

如: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第十册《助人为乐》一课,教材安排了雷锋冒雨送一位大嫂和孩子的事例,生动、感人。在教学中首先抓住这个故事让学生反复读,并且让学生扔下书本讲,在读中受感染,在讲中受教育,通过读与讲在学生头脑中树起了一个雷锋的形象。

第一环节教学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利用范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为上升到理性奠定基础。

懂理论,明规范

第二环节教学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道德规范。

如:在《助人为乐》一课的这个环节教学时,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雷锋这样做是助人为乐。

但是这样认识仍是肤浅的。教师接着让学生讨论,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学生理性认识的升华。通过教学使学生清楚这是一种共产主义精神,是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学到雷锋精神实质。

这一环节教学要力图突出精神实质,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知做法,为实践

“知”是为了“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变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第三环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做法,以便以后更好地实践。

如:在《助人为乐》一课的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总结出雷锋具有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爱党、爱人民的高贵品质表现在一时一事,点点滴滴上。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如何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呢?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受到党多年的哺育,你应该怎样报党的恩情呢?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爱党、爱人民必须同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从点点滴滴做起。

这一环节教学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培养,教学中切忌空洞,要细致、具体,使学生有章可依,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想实际,辨是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教学原则,是对学生针对性教育的途径,也是求实效的具体体现。

这一环节教学目的是加深本节课观点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照、比较提高学生判明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这一环节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要注重培养能力。

搞实践,成习惯

理论的传授,并不意味着道德观念的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社会实践才能形成。第五环节教学目的是补足课堂教学的欠缺,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以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这一环节通常以尝试性作业出现(有的教材也可以在课内进行尝试练习,有的可以放到课外)。

如:在《助人为乐》这一环节教学时,安排这样尝试性行为训练作业:(1)以学雷锋小组为单位举行一次“学雷锋事迹颂扬会”;(2)每人做一件或几件好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不能靠一时一事,需长期的训练,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整体规划,形成一定的系列教育)。

“五环节”教学,从“知”到“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训练序列,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启导学生自学法

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而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体例多样,其中以呈现鲜明的道德榜样人物的课文居多。对这类课文,怎样充分启动学生大脑分析器,调动他们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通过对教材的自读、自思、自联,使其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情、自我励行效应呢?根据笔者的体会,可采用“进入”、“跳出”自读法,让学生实施自我教育。下面试以《为祖国而学习》为例,作些简要说明。

“进入”就是让学生浏览教材,从把握道德人物的外在行为去透视其思想道德境界。

外在行为是认知道德榜样人物的窗口。《为祖国而学习》,写了道德榜样人物韦钰。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写韦钰外显行为的词句找出来,并在下面划上横线。这些外显行为主要包括:

①韦钰用八个月攻读完了别人要用两年时间才能攻读完的博士学位。

②女博士每周工作七天,超出别人两天。

③女博士日以继夜辛勤工作,写博士论文所用稿纸堆起来有两尺高。

④女博士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取得了突出贡献,六位主考教授给她评的成绩是“最优”,而学校历史中学生最好成绩是“优”。

⑤当有商人答应资助钱供她学习时,女博士回答说:“我不需要钱,我不是为了钱才来联邦德国的。”

⑥当导师杜林挽留她留居国外从事研究时,女博士回答说:“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回去建设我的祖国,那里的工作等着我呢!”

这些外显行为,是韦钰为祖国而学习优秀品质的集中表现。

当梳理了道德榜样人物的外部表现以后,再由外而内透视其内心世界。此时教师要启导学生重温教材,把课文中反映道德榜样人物思想、情感的语句找出来,在下面打上圈点,然后让学生认真审视道德榜样人物趋动某种行为是怎样想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韦钰是我国第一位电子女博士。她从小就产生一种强烈愿望:“祖国,你快快繁荣富强吧!”当杜林教授挽留,美国以优厚待遇邀请她在国外工作时,她说:“我出国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那里的工作等着我呢!”这是她能为祖国而学习的内在动力。

“进入”之后,还要“跳出”,所谓“跳出”,就是将书面材料与实际生活联系,特别是引导学生主动对照,看个人的言行与道德榜样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差距,主要抓两个问题:

①道德榜样人物是怎样说的,思考自己处理同类问题时说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

②道德榜样人物是怎样做的?思考自己在这方面做了没有,今后有什么打算。

通过主动对照,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差距,明确方向,增强效仿榜样人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借助道德思维,学生“进入”课文,而后又“跳出”课文,大家认识到要在韦钰精神的激励下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的思想,从小就注意练好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这是时代赋予少年儿童的历史重任。

故事喻理法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道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提出来的。人人都爱听故事,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寓深刻的道德于故事之中,学生就可从中领悟,受到启发教育。

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讲故事时一定要启发学生领悟道理,要揭示故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切忌单纯追求趣味性。

教例一

要阐明团结的意义时,便引用“折箭”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名叫阿才。他有10个儿子。有一天,阿才把10个儿子叫到跟前,取来10支箭,给10个儿子每人分了一支,要他们折断。10个儿子轻轻一折,箭就被折断了。

阿才又拿来10支箭,把它们扎成一捆,让10个儿子轮流去折。10个儿子谁也折不断。

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啊?——团结就是力量。

教例二

要阐明尊师爱生的道理时,便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