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渗透深刻的感染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材料,还需要寻找学生容易接受、收到效果的教育方法,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以六年制第七册课文为例,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质疑问题法课文中的思想教育材料,教师不必急于指出讲解,先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提出问题来,教师作出指引,学生顺理成章地领悟课文的思想性。例如教学《李时珍》一课,学生质疑提出“当时行医是受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为什么仍然要学医?”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对上文的理解,教师指引“李时珍学医是不是想受到人崇拜?是不是想从中谋利?”这一个探究李时珍学医目的的指引,使学生明白了李时珍“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的志愿,领悟出李时珍崇高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在质疑问难、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二、释词品句法语文科中不仅可以在总结课文时进行思想教育,在解释词语、品读句子的训练中也是可以渗透思想教育的。如在教学《小珊迪》,让学生朗读“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这个写卖火柴小男孩的外貌的句子,教师抓住其中的“只”、“又薄又破”、“发青”、“赤脚”等词语进行解释,使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饱受饥寒的孤儿小珊迪的凄苦形象,教师再及时地介绍小珊迪生活的社会环境,学生就认识到这个句子不仅只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更是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孤儿的悲惨命运,从而激发出学生“反对资本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表演法在课文内容讲授之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小剧,使学生的思想与文章人物共振,文章主人翁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心中产生效应,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理想方法。在教学《年关》一文后,教师让学生表演了“刘老头来‘我’家逼债”这一情节。表演中,“刘老头”逼债先是赖着不走,不紧不慢地喝水抽烟,再是不顾“父亲”苦苦哀求,威吓要扒祖母的坟,最后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棉被抱走,使“我”家在寒冬腊月互相倚靠团在炕头睡觉。通过演剧和看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体验,都对刘老头逼债的卑劣手段恨之入骨,了解旧社会人剥削人的丑恶现象,进而升华到对新社会、对共产党的热爱,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对比借鉴法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的学习、生活情况相比较,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出差距、树立目标,从而促进思想向上提高。如在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第二自然段后,学生了解到当时“我们”艰苦的学习条件:没有桌椅、黑板、粉笔,更没有教科书,但“我们”能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于是教师就让学生拿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与文中的“我们”作对比,并布置学生开展讨论:在今天优越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怎么学习?通过比较和讨论,学生清楚地知道今天的学习、生活条件的优越,从作者他们身上刻苦学习的精神得到借鉴,进一步形成不怕困难、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思想。
五、直观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直观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观察图片、收听录音、展示实物等感官认识中达到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黄继光》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继光的英雄主义精神,教师放出黄继光飞身扑向敌人机枪口的幻灯片。图片中硝烟弥漫,敌人的火力将我军战士压在山坡下,黄继光犹如一个钢铁巨人,脸上凝结着刚毅的表情,张开双臂,向着敌人猛烈的火舌直扑上去。这一壮烈的形象,再配上录音中激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被黄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了,一种对革命战斗英雄无比崇敬,对幸福生活无比珍惜的感情油然而生。
六、朗读欣赏法
有的课文的思想性是比较明显的,教师指导学生多读,读出感情,便可以从中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诗歌《我们就从这里出发》中号召学生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在学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进取精神,《繁星》、《望庐山瀑布》中作者爱大自然的感情,《旗手的责任》中“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旗决不能倒下的高度责任感等,都可以在朗读训练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力量。
七、课外阅读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例如学习了《海底世界》、《蝙蝠和雷达》这些课文后,针对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指导他们课外阅读有关书籍,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电化教学法
电化教学法,就是通过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运用电化教学法,使学生置于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中,会更好地促进学习。在各种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法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化教学法,包括运用光学设备(幻灯、投影机)、音响设备(收音机、录音机)、图象设备(电影、电视、录像)、综合设备(语言实验室)等进行教学。
电化教学法,使图象和语言文字结合,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能够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反映出丰富的内容,既集中又强烈,还可以控制和调节,可放慢或重现情景;它能具体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动态的,连续的。
电化教学法,要求教师要有创造精神,要有电化设备知识,要掌握教材与电化设备的有机配合,领域是宽广的。在运用电化教具时,演示幻灯片,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利用电化教具要穿插在教学中间进行。
教例
幻灯教学法是使用幻灯进行教学的一种常规电教手段。远在二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有了类似幻灯的发明——皮影戏和走马灯。十九世纪末,在教学上已开始使用幻灯。使用幻灯教学花钱不多,条件简便,见效快,用途广,容易操作。在当前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推广普及的。开展幻灯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提供大量的科学、形象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运用幻灯教学,可以缩短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补充教师讲述法和谈话的缺陷。
教师借助幻灯教学法教小学二年级五言律诗《古原草》,收到了好效果。当银幕上出现一片茂密的、青绿色的草原时,师问:“大草原的草长得怎样?”
生:“很茂盛。”
师:“对,书上的‘离离’两个字就是茂盛的意思。”
教师要求学生把这句诗解释一下。
学生都能说:“草原上一片青草长得很茂盛。”
师:“什么是一岁一枯荣呢?”教师又放上黄色透明片,画面上立刻变成一片枯黄的草原,学生很快就说出“枯”就是“枯黄”的意思。
师:“枯荣就是枯黄与繁盛,一岁就是一年。”
这样,“一岁一枯荣”一句,学生就理解了。
接下去教师再放上第三张复合幻灯片,画面上出现一片燎原大火,席卷草原,大火所到之处,一片焦黄,但地面底下却埋藏着一层青黑色的草根,说明野火并没有把草根烧尽,它仍然活着。
这时又复合上第四张幻灯片,一位美丽的春姑娘慢慢地在屏幕上移动,随着春风的吹拂,万物生长,草原上又出现了“离离原上草”的景色。“春风吹又生”一句,就从感知阶段很快地达到理解的境地。这时,学生都能说出:草原上的草被烧掉,但草根没有死,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又长出来了。教师因势利导,说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现在人们把这两句诗比做革命者的顽强战斗精神。
投影与小学语文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小学生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投影媒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些传统的寓言、童话故事由于多数学生在上学前就知道了,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借助一些投影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
如在讲《骆驼和羊》一文时,我是
这样做的:我绘制了3幅生动的投影图片,在上课时投映画面:一幅是机灵可爱的小羊,蹦蹦跳跳在吃草、玩耍的形象:一幅是高大健壮的骆驼,在自由自在远望前方的情况;一幅是老牛在慢慢悠悠吃草的画面。学生通过看这3幅画,对这3个动物都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小羊与骆驼相比又小又矮,根本无法与骆驼相提并论;反过来,骆驼与小羊相比,显得又高又大,但没有小羊那样灵活、敏捷;老牛与它们相比显得老实、又沉稳足智多谋。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使学生对羊和骆驼及牛的了解加深了,对它们的认识过程缩短了,这也为讲解课文中羊为什么能大摇大摆地到院子里吃草,骆驼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抬头吃到杏叶等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故事的整体理解也做了铺垫。生动形象的画面、富有启发性的课题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这也就促进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读书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个时候教师马上板书课题,就能够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巧妙指导,读写结合
小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常常觉得没话可说或者挖空心思也就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某人在某地方在干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学生对周围的观察无意的情绪比较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精略而笼统的;再者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也是由具体的、简单的向抽象的、复杂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如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消失的信号再现出来,再加上合理的观察、想象就能使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如有的老师在教学《雨》一课时,除了运用录音来烘托下雨的气氛外,还运用投影来展现下雨时雨水由点变线、由小变大的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了抓住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如教学《翠鸟》一课时,我利用投影来展现翠鸟的羽毛和小巧玲珑的身材,不但加深巩固了印象,也使学生领悟到什么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法;接着趁热打铁投影《大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当场说话作文,写片段。再如教学《闰土》一课时,我把捉鸟的过程制成一幅动片:撒秕谷——支竹筛——飞过来——拉绳子。形象逼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写作文片断《壁虎捉虫子》,效果很好;再如教学《大海的歌》,我把课文内容制成3幅静片:路上、港里、海里,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随着地点的变化,看到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写作方法,接着投映《牟氏庄园》3幅静片:路上、门前、院内,学生写出的作文就条理清楚了,每部分重点突出,把牟氏庄园的宏伟壮观和我们栖霞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写出来了。
三、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传统的教学媒体直观性差,信息量少,教学效率低,而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媒体正好是对这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例如《翠鸟》一课,只有一幅照搬课文的插图,根本不能直观形象地解决重点,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设计了一张抽动复合片,不但顺利地讲解了用词准确观察要有顺序的写作方法,而且还顺利地解决了翠鸟的身体形状与它善于捉鱼的关系这一特点。再如,有的老师在教《惊弓之鸟》时,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分析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是只受伤的雁,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得到雁”的道理,就设计了一幅抽拉动片,在放录音拉弓声和大雁的嘶鸣声时,放投影,画面上就显现出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振翅欲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的情景。
四、化静为动,妙趣横生
小学生的识记方式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占主导地位,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仍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来获得感性知识。因此利用投影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具体的事物又透出抽象性。例如有的老师在教《看月食》一课,使用一幅抽拉片,就把月食的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来他仅用一张镂空的基片——圆圆的明月;一张动片——红铜色的圆月。在月食开始时慢慢抽动就可以了。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除了“从中部凿井法”、“两端凿井法”是本课的重点外,还有设计“‘人’字形线路”也是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张活动片,制成能拉动的火车且有两个火车头的投影片。
讲课时,边讲解边抽拉,把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银幕上。
五、指导观察,用心体会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阅读能力就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但是如果要提高这一能力,就必须理解句子和课文。不过有些句子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达到上述目的,而有些句子则不能。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所以必须为他们架起通向理解的桥梁。如第五册《赵州桥》一课讲道: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虽然文字讲得通俗易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仍似懂非懂,模糊不清,再加上无插图观看,很难达到书上所描写的“美观”、“精美”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自制了投影片,分别放映,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降低了知识坡度。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得出我国劳动人民确实具有了不起的智慧和才干的结论。
再如《大海的歌》中有这么一句:海的颜色由绿变蓝,由蓝变成墨蓝,有的学生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制成了一幅抽拉片,船在前进,海水在变化,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海水的颜色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一下就变了。
记一堂CAI习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