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36658200000108

第108章 论保护开发民间文化和“文化强”的意义(1)

十七大报告号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0年历程,正是实践这一战略思想艰苦卓绝的历程守护民族根脉“精神家园”,补缺华夏文明“重要半圆”,推进重大项目“强国战略”,打造民俗旅游“世界新景”!

陕西的文化积淀最厚重。为实现西部强省目标,将文物文化保护业和旅游业结合,把它摆到再高的位置上都不为过。

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陕西应该先行成为文化强省。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完全有理由并应倾力进人中国文化强省“第一方阵”!

民间文化这一主题,逐步登上大雅之堂,这是改革开敌30年来的伟大成果,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带来的大好局面!

以下就学习十七大报告和陕西省关于建设“西部强省”、推动“文化强”的决策,结合自身民间文化及文化产业工作,谈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陕西省的重大举措与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体会此次“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是在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指引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十七大精神,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全省上下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西部强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战略的实际步骤;是在全省吹响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结号和进军号;是我省敞开胸怀,面向全国,面对世界,向文化与文化产业先进省市、发达地区学习的具体行动;是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我省文化与经济建设中迈开新步伐的里程碑!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以整个第七部分的篇幅,阐述了一个主题,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要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反复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自身所从事的抢救、保护、整合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工作,我体会尤深:

一是更加明确了自身工作的方向和意义。保护开发利用民间文化,兴建民俗博物院,就是建设和提供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基地、最好课堂、鲜活教材,它将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二是总书记要求“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将再次鼓舞起我们的信心,坚持不懈,抢救、保护、珍藏民间优秀的文化遗存,精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是总书记强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我认为,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筹备,建设中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营造我省乃至全国一个重大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项目,它的“带动”效应,日后必将逐步显现。

第二民间文化、民俗博物院及其定位和意义陕西建设西部强省、推动“文化强”,应有全球化的视野,与国际接轨。陕西既往的亮点是皇家文化、精英文化,而民间民俗文化尚未得到充分的弘扬,这样就容易形成“短板”。而民间民俗文化,在国际视界中是至高无上的。陕西在原有亮点的基础上,补足“短板”,那就更加完整了,就能真正、全面地实现“文化强”。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做的就是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工作,旨在补足“短板”。2000年选址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山脉最秀美段、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北麓,征用土地近500亩,建设民俗博物院。

谈及这项事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渭北一带考察明清古民居的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石雕及其他艺术品散落于农户、田头,而且日益遭受损毁。面对历代民间民俗遗存流散各地、濒临灭失,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热爱,我决心尽己所能,将关中一带的文化遗存全部收集回来,为中华子孙抢救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从此,走上了这漫漫艰辛之途。前后组织了30多人,分六支队伍,深人民间,走村串户,地毯式普查,开展了抢救性保护性的征集。累计出动3000余人次,先后数百次、行程以数十万公里计,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包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非物质的遗存,从不同侧面,集中、全面地反映了关中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审美、习俗、风情等,是历史的原物原貌。它是西北地区十余个世纪以来,多民族文化创造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博物院征藏的民俗瑰宝约33600件(套),其年代悠远,上至周、秦、汉、唐,乃及宋、元、明、清与民国。天物大全,分为十大门类:一是明清民居(含关中深宅大院、餐饮店铺、茶楼戏台、祠堂衙门等);二是石雕(有拴马桩、饮马槽、上马石、门墩石、石人与各类石兽、石马、石羊、石龟等);三是木雕(有古床、桌倚、门窗等);四是砖雕(有屋脊、砖看墙、马头墙等);五为民用器具(广涉民间的衣食住行、工程建筑等);六为陶器、铜器、铁器等;七为宗教礼器;八为碑刻;九为历朝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等;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腔、线线戏、秦腔、眉户等各种戏剧,木偶、皮影、鼓乐,各种民间生活坊作、技艺、造纸工艺演示、礼俗、乡规、民间故事等)。

其中,尤以关中雄浑华美的明淸深宅大院群和历代拴马桩规模声势为最,历史价值居优。如拴马桩,起源于秦汉,至唐宋元明淸,其造型及雕刻艺术,得到了逐步的发展;每个高约2至3米,千斤多重,多为青石雕刻。数千根华表式的镇宅避邪的望柱,犹如浩大军阵,被专家学者誉为“地上兵马俑”。拴马桩主题各异,神形万象,栩栩如生,但凡观者,无不为之震撼。有专家评数千拴马桩藏品为“世界性的”奇观瑰宝,天下一绝,必将吸引全国和世界的眼光!

建设中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呈明、清园林风格,规划安排有古民居宅院群(40座、千余间之巨)、古镇游览区、石雕长廊、民俗文物展示区、民俗风情体验区、文化名人互动区、民俗农家餐饮、寺庙祭坛、国学院暨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会议中心、古风馆驿等。

博物院民俗文化研究阵容强大,目前驻院、兼职及其他民间文化自觉工作者计有数百位,包含北大等高等学府、社科院所的历史、民俗、文化、艺术、考古等方面的专家教授。

筹建过程中,博物院主办出版了《西部民俗》杂志;举办了有国内外具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参加的“关中民俗艺术研讨会”,和包括有多位两院院士参加的“抢救保护关中民俗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编辑出版了33万字的《关中民俗艺术论集》,合作撰写出版了《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发表了《抢救文化遗产重在民间遗物保护》、《珍藏历史,把根留住》、《地上兵马俑,西安圆明园》等论文;所编辑的《灏文堂书画典藏》1-10卷、(中华民俗文化典藏》1-8卷,也在整理出版中。

博物院还陆续开展了中元节等民俗风情活动,组织安排中华二十四节气及其他重大民间节庆活动,筹划组织民间婚嫁、寿喜等庆典活动。

关中民俗博物院项目,已被陕西省、西安市列为“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被列为省“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民间文化保护示范单位”;被部分高校设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0博物院是关中民俗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以其定位远、视野宽、起点高、底子厚、内容全、占地大、环境美,或以藏品浩繁、质地精湛、特色万象、价值非凡等,受到了先后莅临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省委赵乐际书记到陕西工作不久,就来到博物院调研考察,充分肯定这个项目,称赞关中民俗博物院是替社会和政府干了一件大事,要求开发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做大做强,指出,这是我们实现“西部强省”战略中“文化强”的关键。

袁纯清省长多年来一直对发展文化工作和建设文化强省高度重视,多次亲临博物院调研、指导工作,就博物院的定位、建设和进一步做大做强作出重要指示。袁省长指出:在陕西409的国际交流和文化旅游产业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定要成为一个亮点和品牌,这是真实的财富,是社会的财富,是功德无量的事业。

今年春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省领导陪同下,亲临博物院视察,充分肯定博物院的业绩,赞扬说你做的是一件大好事,了不得。你是民间文化的大功臣!”明确指出:博物院“给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政府要给政策,予以支持。”还殷切希望把博物院“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民俗博物院。”

前来参观的数十位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也无不倾心观瞻,拍案叫绝,流连忘返。其中,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称赞民族民间的文化遗存,是我们文化的一个根。关中博物院的文化保护,是替政府干了一件工作,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立了大功。”文化部特聘专家、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说民族民俗文化说到底,是代表了全民族的精神思想、哲学观念、美学观念、艺术观念。所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和根,保护了她,就保存下了中华民族本源的东西。”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得到了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C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凤凰卫视、美国《国际日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及省内共上百家传媒,先后对博物院进行了采访报道。媒体评价博物院作为民间文化收藏者的以上行动,比政策整整超前了十几年!

回首往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走过了绝不平坦的道路。20年中,守望清贫,坎坷寻觅,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我们风里雨里泥里走村串户,行走在法与非法、罪与非罪之间。我们的目标,就是志在建设一个民俗博物展示基地,民间文物保护示范基地,民族精神传统教育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体验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在对照起来,民俗博物院20年历程,正是实践党的十七大文化兴邦、文化强国战略的艰苦卓绝的历程。

民俗博物院抢救性、保护性地收集与珍藏展示的内容,是数千年来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融,集关中物,载关中史,展关中情,承关中魂,留关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