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华商报》外,华商传媒集团先后承担了吉林《新文化报》、辽宁《华商晨报》、重庆《重庆时报》、天津《大众生活报》等报纸的广告、印刷和发行配送业务;以及华商报社创办的西安《房周刊》周报、《健康周刊》周报(2008年4月出刊)和《钱经》、《名仕》、《淑媛》、《大众文摘》等期刊经营和发行业务;投资运营了“华商网”、“辽一网”等区域门户网站和“96128城市购物网”、“江苏365地产家居网”等专业网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广告、发行、物流等传媒产业链。
目前,华商传媒集团已经成长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媒文化企业集团。目前,华商报业已成长为一个拥有报纸、杂志、网络、印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传媒企业。整个华商报业目前共有工作人员1万5千余名,2006年总收入突破20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金3.7亿多元。
改版10年来,《华商报》这份诞生于中国报业一个新的发展时代的报纸,在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锐意改革,尊重和积极探索报业市场规律,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发展之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体会:
1.牢记“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内在质量10年来,《华商报》牢记“政治家办报”的指导思想,“为政分忧、为民解难”,以“全心全意为读者脤务”为办报宗旨,以“做百年华商和中国最好的报业品牌之一为企业理想”,始终践行“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的新闻理念。
《华商报》在改版之初,就提出要把《华商报》办成五张报:党和人民都喜欢的优秀报、市民生活报、通俗报、畅销报、一流城市报。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是报纸内容的规范和选择;市民生活报,是报纸的内容和定位;通俗报,是报纸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畅销报,是经营的方法和思路;一流城市报,是报纸的水平和在整个报业中的地位。应该说,这些年来始终是按照这个办报思路开展工作的。
《华商报》在提升办报水平过程中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有着清醒、自觉的认识,把导向看作报社生存的“生命线”,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0年来,我们比较好的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委和政府对媒体的要求,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确立报纸的主流地位。
媒体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虽然赋予了媒体监督社会的功能,但是这种监督功能的目的是使社会进一步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媒体自身也需要健康和谐的社会气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社会效益第一的方针是办好《华商报》的内在要求。
2.始终坚持实行编采和经营“两分开”,积极探索适合报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改版之初,华商报社就明确提出:要自觉以党的新闻工作方面军严格自律,不以牺牲新闻队伍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代价,以有偿新闻换取廉价收入。而是坚持按照中央和市场规律的要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
多年来华商报社坚定不移地实行广告代理制,《华商报》所有的广告必须通过广告公司代理,所有的广告代理公司全部刊登在报纸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报社只有经营中心才能开展广告经营业务,编辑记者不能直接和钱打交道。保证了采编人员集中精力办报,狠抓报纸质量,多出精品;经营人员严格按照《广告法》实行正规化经营。从而实现了办报质量与广告经营的双赢,报纸质量和发行数量迅速提高,广告收人年年攀升。
目前,华商报社已拥有30家广告代理公司,还在北京设立了华商圣锐广告公司,具体负责外埠广告代理公司的渠道服务工作。
发行上我们建立的“黄马甲”发行队伍由于投递及时准确,服务到位,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品牌,目前,五家报社的“黄马甲”队伍已经发展到1.3万余人;并逐步把单纯的报纸发行队伍建设成一支多种经营的物流配送队伍,在完成报纸投递外,“黄马甲”发行网络介入了图书、牛奶面包、鲜花、保健品、呼叫服务等配送业务和服务领域。依托黄马甲配送网络组建了“96128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发展为以西安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网络,集中了10大类、15000多种产品,初步形成“西部规模最大、价格最优、配送最快、免配送费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先后获得西安市高技术发展项目、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等荣誉称号。“黄马甲”物流配送队伍成为华商报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不断创新,建立高效、公平、健康和谐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办报宗旨和发展目标的实现,遵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原则和现代传媒发展规律,必须有一套与之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华商报》按照现代传媒企业规律的要求构建组织体系,顺应现代报业发展规律,积极与国际传媒业接轨,走规范化之路。经过10年来的发展历程,报社的编采、经营和行政机构均实现了一个从机构单一、功能单一、管理粗放到机构健全、功能完备、管理精细的飞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华商报社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科学、动态管理。人员招聘,报社一律实行对外公开招聘,所有环节公开透明,杜绝人情关。在近两年的招聘中,报社还在招聘环节中增加了心理测试、面试官问询等人才选拔的最新环节,不断提高报社人才藤选的专业化程度。通过高效、透明的人才甄选机制,报社人才队伍得到了有效的充实。
报社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无论是社委会成员还是普通员工,每年都要参加不同层面的集体评议,进行目标考核。所有人员都必须在新的机制下,按照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力重新评聘。报社还对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除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外,每年均对干部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坚持能者上、庸者下,使报社干部队伍建设能始终保持健康发展。
报社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薪酬制度方面采用绩效考核制,全体编采人员工资主要构成为绩效工资,即收入主要与编采人员的业绩挂钩,从而鼓励员工依靠岗位致富。
4.依靠品牌延伸,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传媒发展规律《华商报》是在我国传媒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成为报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因素。
在遵循市场规律和传媒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华商报》的迅速发展,为华商报业在人才、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实现了品牌的有效延伸。从1999年起,我们开始尝试跨区域合作经营,先后与吉林、辽宁、天津、重庆有关部门合作经营了《新文化报》、《华商晨报》、《重庆时报》等四张报纸,其中《新文化报》、《华商晨报》已发展为当地发行量、影响力较大的主流报纸,《重庆时报》虽然创办还不到三年,发行已稳居重庆第一。在报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接收了一批杂志,目前主办有《大众文摘》、《钱经》、《名仕》、《淑媛》等四种杂志,并成立了杂志总社,全面负责杂志经营管理工作;创办了华商网和华商图片网,组建了陕西华商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与传媒产业相关的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华商报》已经走到了中国报业发展的最前沿,前边的路再也没有成功的模式、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一个志向高远的中国现代传媒企业,《华商报》始终保持一种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时代负责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时代的进步为{华商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使其拥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和一支优秀的团队,集团管控能力大幅增强,发展优势稳步确立;在传媒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面前,已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打造中国一流传媒集团的概念和目标对于这个尊重报业规律、牢记社会责任的西部平面媒体已经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
五对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社会各方面都对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作为陕西文化产业中的企业一员,这既给予了我们鼓励和信心,也增加了我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结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的主要思路,我们的工作思路也进一步明晰:充分利用自己积聚的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陕西省文化产业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陕西省传媒产业沉淀资源,为陕西建设成文化产业强省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认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仍在于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只要勇于探索,在陕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陕西文化产业一定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为此我们建议:
1.充分发挥传媒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鼓励传媒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传媒企业间合作作为文化产业的展示平台和销售平台,传媒企业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基础平台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陕西传媒企业整体发展仍然较弱,特别是区域媒体发展十分落后,表现为观念落后、体制僵化和要素匮乏。这与国内和省内区域次级城市迅速发展的潮流是严重背离的。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陕西媒体间合作,逐步推广先进的管理与市场经验,形成陕西传媒的全面繁荣。
2.打破壁垒,改变文化产业内部的分割局面,盘活省内文化资源,壮大优势文化产业企业在原有文化市场相对封闭的情况下,陕西也曾经诞生过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文化产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这些文化品牌和产品大多已经相继沉寂下来,成为沉淀的文化产业资源。但限于产业内部的壁垒,长期得不到利用和发展。
对于这些沉淀的文化产业资源,可以运用优势文化产业企业的平台,发挥企业团队资源和运营经验,通过资本纽带,创新体制机制,使其盘活,发挥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壮大陕西省文化产业。
3.支持文化产业企业跨领域,跨地区合作,创造国内一流的陕西文化产业核心企业不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文化产业核心企业,都是属于产业内多元化经营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单打一的企业自身的生存都存在着战略风险,又谈何产业辐射与带动。这种跨领域,跨地区的市场整合需要与文化产业现存的体制、机制、人才、市场化运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形成强烈的冲突,因此整合难度很大。
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空间,产业的崛起需要产业龙头的牵引,因此陕西文化产业迫切需要给予从体制、机制、资本实力、市场运营经验、团队积累等诸多方面都具备优势的企业,遵循市场规则,实现跨领域、跨地区的市场资源整合和发展,尽早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核心企业,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陕西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