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展地方的演艺产业,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
首先西安是十三朝历史古都,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这片文化的沃土上生发出了秦腔、皮影、传统社火以及作为十三朝古都而衍生下来的唐文化演艺活动都独具特色。这一类的演艺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本地人对于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作为特色的演艺项目进行对外的演出,逐步提升知名度,最终形成地方的文化品牌。而西安作为文化的生发地和集散地也具备承办较为重要的艺术节以及演艺活动和引进外来演艺团体这样的能力。
其次西安有本土的演艺群体、艺术群体以及从事演艺的设施和场所。西安本土的民间演艺团体以及官方的文化机构培养的演艺团体是从事演艺的主要人群,同时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而拥有一批大型的演艺场所和较为完善的演艺环境的西安也具备举行和承办演艺活动的条件。除此之外,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具备了大批演艺活动的消费人群,这也是演艺活动进行的必要因素。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引进省外或者国际上的艺术团体进入西安,丰富和繁荣西安的演艺产业。
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像大唐芙蓉园的开放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将精品化与规模化和谐统一;将驻场式与巡演式相互结合;将特色保留和节目创新融合;投资多元与利益风险共担,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演艺产业在西安落地、生根、成长。
九申请开办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根据设定的特定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主题公园的特征归纳下来,首先就是要有特定的主题,同时其目的是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主题公园中能够融人特定的环境中,有一种脱离现实社会时空的心理效果。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旅游资源,是专门为旅游者所设计,在经营上,必须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而国际性的主题公园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则有更高的要求。
系统地理解和分析国际主题公园对所依赖的城市的各种条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确立主题的独特性和主题形象的集中性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作为引进的国际主题公园在主题上一定要保持独特性,最好在此基础上能够具有创新性,同时作为要扎根于本地的旅游资源,要考虑到与旅游城市在旅游形象上的统一性,也就是通过一种集中的形象表达来加深旅游者的认识和印象,逐渐树立旅游的特色和品牌,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特征会对中、远距离的游客产生决定性影响。西安作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娱乐特点的城市,具备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引进国际性主题公园具有地理条件和文化上的优势。只是在引进的过程中要考虑主题的独特性和与本地旅游形象的融合,增加主题公园的功能并在服务的综合性上加以提升。
2.城市地理位置及所处的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人口规模是决定主题公园消费的基础因素。
国际主题公园的开发首先要具备区位上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交通的便利性上,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优势才有可能在游客的规模上达到其消费要求和水准。同时主题公园的投入很大,一般来说,考虑到一定的回收周期,门票价往往不能太低。城市人均工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居民在非饮食方面的消费额和消费比例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西安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理上的优势,引进国际主题公园存在着以下的优势:
首先,主题公园对城市文化积累、提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像迪斯尼等主题公园,甚至已反映出美国民族的文化价值倾向。作为一个大系统的城市和作为大系统中的小系统的主题公园,主题公园对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能够丰富和活跃城市文化。作为子系统,主题公园的成功与城市的兴衰是息息相关的。
其次,主题公园对凝聚城市“人气”,带动城市相关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人的流动带动的物流、商品流、资金流是城市的生命力基础。
第三,主题公园对促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政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主题公园比一般的园林更有价值的是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的融合性。
十创新陕西省民办教育体制促进非基础教育产业化发展民办教育在中国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国家更是大力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并出台各项法律和政策对民办教育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督,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民办教育发展到现在却越来越步履维艰,似乎进人了类似经济学中“滞涨”这样一种状态。在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原主任侯小娟同志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至2003年9月1日实施以来,根据在吉林、上海、浙江、山东、北京等地对《教育促进法》实施情况做的深人调查,撰写了《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调研报告》其中揭露的许多问题不仅应当引起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民众的注意,更应该唤起民办教育界的警醒。其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是民办教育的“非企业单位法人”的性质。这种非盈利的企业性质引发许多问题,比如:民办学校不能与公办学校同等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工龄计算、评优评先、养老保险和退休待遇上与公办教师有巨大的差别。
其次是民办教育几近窒息的生存发展空间。“名校办民校”挤压了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这实际是一种在民办教育体系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部门应予以规范和整治。
最后是民办教育艰难的社会舆论环境。公众对于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出资人合理回报”的认识有错误,把它看作是一种谋利行为,对民办学校的财务制度大加责难,而不认为是国家对民办学校的一项鼓励政策;民办学校的毕业生不能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对民办学校在管理秩序和广告上存在的问题,“迁怒”于民办学校的学生。
针对民办教育面临的这种不利的环境需要在民办教育这条产业链上来寻找解决方法。
首先是开源,应当看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性质、管理和运作上的差别,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它的一些特殊性,不排除制定专门针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使民办教育在建立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它应有的对公办教育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消除民办教育本身的一些管理混乱和教学质量上的一些诟病需要大刀阔斧的整顿,而资本无疑是实现这场蜕变的关键因素。金融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从而为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本力量,改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提供了资金保障。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融资无以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其次是分流,一要加大宣传,面向公众的形象宣传。我们要通过规范的教学行为、老师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向社会传达民办教育的正面形象,促成民办教育公益性质的回归。李阳“疯狂英语”可以作为一个借鉴,他以口语为切口,通过塑造李阳成功的个人形象,制造“疯狂”概念,以全国巡回演讲的形式传达崭新的英语学习观念。再如西安翻译学院作为在中国有影响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它的校长丁祖诒喊出了创“东方哈佛”既响亮又雄心勃勃的口号。二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新东方的成功办学实际上是依托其在优秀师资力量的积累上。俞敏洪是资本市场和教育领域的双料奇才,在新东方的组织内部,他用各种有吸引力的条件募集大批在英语教学方面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在资本市场上成功筹集来的资金也全部回环到网罗英语教学怪才上,使它的无形智慧积累在英语培训同行中无人能及。三是要重视教育图书音像出版产业,民办教育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图书音像出版——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学校教育成果的延伸产品,拉长教育产业的产业链。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热点,世界各国都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也不例外。作为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陕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势在必行,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曰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发展西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战略步骤。
其次,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地域的局限性,陕西省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文化产业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和市场还未真正融合,资金利用率比较低,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切的根源还在于体制的落后,要想发展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归根结底还是要突破体制的制约瓶颈,加快体制的创新和发展。
突破体制的制约,可以从以下十条思路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制定积极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2)组建陕西省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3)以西影为中心,联合西安其他民营影视公司,开发汉文化、唐文化,关中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影视系列;4)以陕西卫视为龙头,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5)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业链;6)建立中国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7)以广告业撬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8)发展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9)申请开办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10)陕西省民办教育发展体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带动陕西省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学武范周等.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胡惠林文化产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向勇等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惠林何元龙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候小姆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调研报告
[6]周大平告别“名校办民校”的自说自话
[7]詹正茂赵晶香港上市传媒公司业务结构分析.
[8]2003年中国传媒发展趋势展望.
[9]张晓陕西卫视的定位转型与创新追求.北青网.
[10]关于传媒发展趋势的几个判断.人民日报.
[11]陕西卫视的定位转型与创新追求.中华文化产业网.
[12]王卓慈,影视产业健是陕西文化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开发的突破口,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13]吉平,任庭义陕派”风味电视剧初探,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14]庄晓东金星靳丽芬(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15]张亮《曰本动漫产业启示录》《南风窗》2003年第2期.
16]谭玲殷俊(动漫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17]卢山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