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菜中多达3000余种的菜品里不乏无数的美味,或蒸的、活炖的、或炒的,这些都代表着武汉人的饮食喜好,在其中你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
清蒸武昌鱼是湖北两大名菜之一,因产于武昌梁子湖而得名。武昌鱼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腴,肉味鲜美,汤汁清香,营养丰富,堪称淡水鱼中的珍味佳肴。1957年,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游泳》发表,诗词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引起了人们对武昌鱼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武昌鱼的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从传统的蒸、煮、炙三种,发展到清蒸、油焖、网衣、滑熘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武昌大中华酒楼的清蒸武昌鱼别具一格,常作为该店的筵席大菜,其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
2005年,天门石河镇出土了东汉陶甑,这是江汉平原首次出土陶甑,说明“天门三蒸”已在江汉平原飘香了2000余年。
“红烧义河蚶”中的义河蚶是湖北天门的水产名品,本名车鳌,亦作砗螯。唐诗人皮日休《送从第崇归复州竟陵》中的诗句“车螯近岸无妨取”,即咏此物。蚶为淡水蛤属,具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肉味极其鲜美,红烧、汆汤均可。
义河蚶之名始于宋代,《天门县志》中记载道: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该河段所产蚶蛎,特冠以“义河”二字。义河亦即唐茶圣陆羽所赞誉的“西江”河段,水质明净,流速悠缓,两岸林木葱郁,河床为黏土砾石结构,天然饵料丰富,最适于蚶子穴居繁衍,故义河所产蚶子最佳,冬季与孟春,是食蚶季节,在当地蚶被视为席上珍品。
“红烧木琴鱼”又称“红烧瓦块鱼”,“红烧木琴鱼”是湖北天门人的叫法。相传,此佳肴的创制与明朝文学家谭元春有关。
谭元春(1586~1637年)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共创意陵学派。“竟陵学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谭元春、钟惺皆为竟陵人而得名。谭元春不光喜好诗文,还酷爱丝竹之音,对岭南木片琴尤为钟爱。一日,他突然发现去掉头尾的青鱼段酷似木片琴,于是命人顺着鱼肋制出花纹后红烧佐酒,眼观佳肴,如闻木片琴的雅韵而心旷神怡。此菜后来传至民间,因形似屋瓦,故称“红烧瓦块鱼”。
湖北沔阳一带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被称为“蒸菜之乡”,著名的佳肴有“沔阳三蒸”。沔阳的蒸菜相传是元末义军首领陈友谅之妻罗娘娘所创。三蒸通常指蒸肉、蒸鱼、蒸鸡,使用扣碗,其中“茼蒿蒸田螺”是三蒸菜里最具特色、最好吃的一道蒸菜。其较好地保持了菜肴的原汁,深受民间喜爱。
“黄陂三合”是黄陂县的传统佳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一菜多样、风味各异而广泛流传。所谓“三合”,是指以鱼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三种合烧,一菜多样,鱼有肉味,内渗鱼香,别具风味。
湖北盛产淡水鱼虾,富有江南水乡风味的“湖北鱼馔”,是鄂菜的一大特色。武汉云鹤酒楼采用蒸、炒、熘、炸等20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了色香味各异的楚乡鱼馔,其鄂菜品种繁多,尤以各种淡水鱼肴最为出名。
红菜苔色紫红,茎肥壮,质脆嫩,每年春节前后上市,以武昌洪山出产的质量最佳,旧时被作为贡品。红菜苔单独素炒,口感鲜香脆嫩,辅以腊肉片、姜米,用芝麻油爆炒,其味更佳,与武昌鱼并称为湖北两大名菜。
荆州、沙市一带的“皮条鳝鱼”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脍炙人口。其做法是用二百克左右的活鳝鱼,洗净去骨,切成二寸长、四分宽的鳝鱼条,装碗后,撒上少许食盐揉搓几下,用水豆粉调匀挂糊,经过三次不同火候油炸,投入酱油、白糖、姜末、大蒜、葱花等,用稀湿淀粉勾芡即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透明,外酥里嫩,酸甜爽口,味道醇厚。
洪湖野鸭素以个大、肉肥、味鲜著称。“红烧野鸭”用青头对鸭制作最佳,做法是将整理后的全鸭切成四十小块,入锅炸干血水,脱生后取出放入另一锅,投入姜、蒜、酱油、精盐等,用清水焖烧鸭肉至八成熟,放白糖烧至能拉丝,出锅盛盘,撒上葱花、胡椒粉即成。此菜色泽黄亮,烹调精细,讲究火功,肉质肥嫩香酥,鲜甜爽口。
湖北素称“千湖之省”,盛产湖虾,颜色青中带白,壳薄而肉质丰腴饱满,鲜嫩细腻,烹制菜肴则味道香醇,鲜美可口。“煎虾饼”是把去壳的虾肉剁成泥,加配料打匀,煎成圆形小饼。其肉色雪白,外衣金黄,味道异常鲜美。
“千张肉”是荆州江陵的名菜,以猪五花肉为主料,刀功精细,每斤肉切片80张以上,肉片薄如千张皮,因此而得名。其作料有金酱、红方、豆豉、花椒、葱段、姜片等,经过煮、炸、预蒸,待吃时再回笼蒸透。千张肉香醇浓郁,鲜美可口,是蒸肉中独具一格的美味佳肴。
“老会宾葵花豆腐”作为老会宾楼独创的名菜,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在老会宾楼主厨的宗良植、宗良松兄弟,根据胡承藩师傅的传授,制作出了别具风味的“一品豆腐”。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嫩豆腐去皮擦碎,然后加入鱼茸、虾仁、火腿等配料,名曰豆腐,实为上等佳肴。此菜一经推出即轰动武汉三镇,深受人们的欢迎。此后,老会宾楼的厨师又在“一品豆腐”的基础上,对外形加以改进,用鸡蛋皮切成丝条贴在豆腐上,旁边镶以绿菜叶,形同葵花,故取名“葵花豆腐”。
通山县九宫山是湖北旅游避暑胜地之一。在长满绿苔的岩石间,生长着一种石鸡(青蛙),每只重250克左右,肉质细嫩、肥美。“黄焖九宫石鸡”即选用其肥嫩腿肉,配以葱、姜、高汤等调料,用小火焖至酥烂,加味精、胡椒粉、糖、淀粉勾芡,起锅装盘即成,系佐酒佳肴。
“鱼圆”又名“鱼丸”“鱼氽”,是湖北民间的传统佳肴。相传,鱼圆大约起源于楚文王时代。因楚文王在一次吃鱼时被鱼刺扎喉,当即怒斩司宴官。从此,文王吃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皮剔刺,剁成鱼茸,做成鱼圆。经过历代相传,鱼圆的烹调方法和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桔瓣鱼圆”就是把鱼圆做成桔瓣形,再加入鸡汁、香菇、味精、胡椒、猪油、精盐、葱花等调料汆煮而成,颜色洁白,形状奇异,味道鲜美。武汉大中华酒楼、老会宾酒楼等处均有供应。
长江干支流中盛产铜鱼,鱼身呈古铜色,身体圆形,头小肉厚,肉质特别细嫩,味道异常鲜美。“干烧铜鱼”是将一斤多重的铜鱼配肉丁、辣椒、蒜、姜、酱油、高汤、白糖等作料而制成,色泽红亮,红油包汁,味香鲜嫩。
“万寿羹”又名“龟鹤延年汤”,是以龟肉和鸡肉合烹的汤菜,营养价值极高,菜名吉祥,喜事、寿筵均宜。其选用荆门出产的断板龟与母鸡经过加工处理,剁成3厘米见方的小块,用猪油爆炒后,倒入砂锅或瓦罐,在旺火上煨至汤汁乳白,肉八成熟时,端锅离火,待凉后置于中火上煨至酥烂,调好味即成。此菜特点为汤面黄亮,汤汁乳白,汤味甘鲜,食后口留余香。
“东坡肉节”一般被认为是杭帮菜,其实相传为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谪居黄州时所创,其特点是汤肉交融,肉质酥烂如豆腐,吃起来肥而不腻,别有风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遂将此菜取名为“东坡肉”,并加上冬笋和菠菜两种作料,寓意“东坡”,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