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36680900000051

第51章 从历史的角度看湖南的饮食

据《中国烹饪》上发表的吴世昌、常任侠等专家的考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南北风味的分野。北菜以秦、豫、晋、鲁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以羊、牛、猪为主料,家禽野味共登餐盘,喜爱鲜咸,代表菜为“周代八珍”;南菜以荆、楚、伍、越为主体,流传至长江流域,在水鲜中杂以异肴,喜爱鲜咸中辅以酸甜。

说湘菜,就不得不说《楚辞》,这不仅因为《楚辞》中记载了湘菜的历史,更因为它还原了湘菜发祥的高起点。在这里,我们不妨从《楚辞·招魂》中信手拈来几句:“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意思是“酸、甜、苦、辣,样样都可口。肥牛筋的清炖喷喷香”。由此可见,湘菜的形成与发展,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这也充分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楚菜的烹调技艺就已相当成熟,形成了酸、咸、甜、苦、辣为主,具有浓、香、鲜的风味特色,并有典型的南方风味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楚辞》无疑记载着湘菜的“根”。而在《楚辞·招魂》中描述的一份楚国王宫祭奠菜单中,出现了“炖甲鱼焖乌龟”“煎鲫鱼”“烹野鸭”等菜品。湖南古为楚国之地,如果就今日之鄂菜源于楚菜之话,那么湘菜与鄂菜是如出一辙,以楚菜为母体演化而来。

西汉初期,湘菜已从楚菜的风格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烹饪技术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此时的湘菜,使用原材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味道之鲜美,都是比较突出的。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的轪侯妻辛追墓出土的大量饮食实物中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多年前,湘菜的佳肴美馔就已经非常丰富了:310枚竹简,一半以上书写的都是食物和饮食器具,记录了食物的品种,包括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肉食品如猪、牛、羊、狗、鱼等,以及饮料、酒等。随同出土的调味料也很多,有酱、盐、醋、曲、糖、蜜、姜、桂皮、花椒等。这些烹调方法和调味品,至今大部分仍在湘菜的烹调加工技术中沿用。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人们又发现了许多与烹饪技术有关的资料,其中就有迄今为止最早的竹简菜单,记录了103种名贵菜品和炖、焖、煨、烧、炒、熘、煎、熏、腊、炮等十种烹调方法。

湘菜的繁荣还可以从沅陵县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的中国第一部湘菜食谱《美食方》中得到印证。199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千余支竹简,共计三万余字,三成左右记载着与饮食有关的内容,《美食方》因此而得名。《美食方》中的食谱名称五花八门,就连《汉书·艺文志》里也没有相关记载。《美食方》中有以“为中粲饭方”“为中黄饭方”“为稻黍方”“为狗荠茈酸羔方”等为标题的内容,其中所记载的用料、作料以及烹调方法都与今天的湘菜惊人地相似。

南宋以后,湘菜体系已初见端倪,一些佳肴和烹艺由官府盛行并逐渐走入民间。元朝以后,湖南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明清时期,湘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风格已基本定局。一些在湖南和从湖南走出去的官僚权贵,竞相雇用湘厨主理湘菜,豪商巨贾也群起仿效。湘菜顿时声名鹊起,技艺也显著提高。到明清时期,湘菜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位列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清朝中期,著名的“满汉全席”诞生,其特点是规格高、席面大、菜品多,少则50~70道,多则100余道。

当时,长沙是湘菜的主阵地,先后出现了轩帮和堂帮两种湘菜馆。前者经营的菜担至民家,上门承办酒席,后者则以堂菜为主,面向市场经营。与此同时,烹饪行业人员还筹资在长沙市永庆街兴建了祖师庙宇“詹王宫”(相传,湘厨祖师韩文正曾在皇宫当“御厨”,他技艺精巧,制作精细,深受皇帝赞赏,死后被皇帝封为“詹王”)。烹饪同行经常在此聚会,互相切磋烹饪技艺,传授弟子,久而久之,詹王宫便成了湘厨交流湘菜技艺、研究烹饪理论的主要地方,湘菜的基础理论便在此形成。颇有特色的湘菜名菜从这里走出去,及至寻常巷陌、平凡人家。

到了民国初年,自成一体的湘菜进入成熟期,不同门派的厨师也自成一派,出现了著名的戴(扬明)派、盛(善斋)派、肖(麓松)派和组庵派等多种烹饪流派。不同流派的竞争,促进了湘菜的空前繁荣,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湘菜的特色:“捣烂的酸腌菜,平得像镜子,可以照见人面;馄饨汤清澈明净,可以磨墨写字;面条柔韧似裙带,可以打成结;醋味醇美香浓,能当酒喝……”

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洞庭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这样描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后来,洞庭湖面积缩小,成为全国著名四大米市之一,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西部的雪峰山、武陵山、重岩叠嶂,又兼具四季分明、气候温湿、物阜民丰的特点,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湘菜以新鲜、价廉物美为原则,依四季物产的不同而烹制各具特色的菜肴。由于湖南长期以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所以湘菜能保存其传统特色,并逐渐成为独立的湘菜系统。

湖南沉浸在山情诗意之中,山的厚实壮阔练就出了湖南人刚强的个性和里外如一的犟脾气。水的纤细柔美,使得湘女多情;而大自然的熏息,“大块假我以文章”,使得湖南文风兴盛。梁启超先生曾说:“湖南之士可用,广东之商可取;湖南之长在强而悍,广东之长在富而通。”湖南人具有热忱、豪爽本质,自晚清至民国一直人才济济,代有豪贤,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史书中了解到,早期的湖南菜菜式简朴而保守。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遍及全国18个省,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奉命在长沙督办团练、训练水师,后扩编为湘军,转战江南各省,推到了湘菜的传播。接着,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湖南湘阴人),率领湘军转战西北边境,把湘菜推向了西北各省。左宗棠一生以简约自奉,唯钟爱姜蒜、辣椒炒鸡的美味,乡人为表示对他的仰慕,称这道菜为“左宗棠鸡”。时至今日,这道湖南名菜仍流传于纽约、东京、汉堡、台北、吉隆坡、新加坡等各地的湘菜馆。曾国藩、左宗棠转战南北的同时,湘军的另一位将领彭玉麟(湖南衡阳人),为平定太平军而往来于长江流域各省,使湘菜吸收了江浙、川滇等菜的优点,从而使湘菜变得更加普及和精美。

除此之外,谭延闿及其家厨曹敬臣对湘菜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0年,谭延闿去世后,曹敬臣等人便回到长沙经营餐厅,在“火宫殿”附近的坡子街开了一家“键乐园”餐馆,将谭延闿平时所尝之菜,皆以“祖庵”二字冠之,并大肆宣传,生意十分兴旺。在此带动下,很多省会、通都、大邑纷纷开设湘菜馆,南京曲园、北京曲园、长沙潇湘酒家等一大批大型酒家先后开业,湘菜逐渐兴旺起来。可以这么说,祖庵菜的形成与流传,对正宗湘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湖南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湘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完整的体系,并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大菜系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