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的福建面临大海,背靠群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为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聪明的福建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创了众多名菜,并被世人津津乐道。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面临大海,背负群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蚝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辽阔的江河平原;盛产稻米、蔗糖、蔬菜、花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橘等佳果誉满中外;山林溪间盛产茶叶、香菇、竹笋、薏米及麂、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福建通志》中收录了“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等诗句。这些都是古人对福建富庶的高度赞美。福建人民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烹制出了脍炙人口的珍馐佳肴,并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福建菜。
福建菜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作料,口味多变,具有四大鲜明特征:
其一,刀工严谨,入趣菜中。福建海鲜珍品有柔软、坚韧的特性,一般的粗制滥造根本不可获得成效,这就决定了闽菜刀功必具严格的章法。闽菜刀功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称,如“鸡茸金丝笋”,细如金丝的冬笋丝,与鸡茸、蛋糊融为一体。食时,鸡茸松软,不拖油带水,尚有笋丝嫩脆之感,鲜润爽口,芳香扑鼻;又如“爆炒双脆”,厨师在加工肚尖时,用剞刀法在肚片里肉剞上横竖匀称的细格花,下刀迅速而富有节奏,刀刀落底,底部仅保留一点厚度相连,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微妙的爆炒,成菜既鲜又脆,造型之美,让人赏心悦目。总之,闽菜的刀功立意绝不放在华而不实的造型上,而是为“味”精心设计的,没有徒劳的造作,也不一味追求外观的艳丽多姿。
其二,汤菜居多,滋味清鲜。汤菜在闽菜中占绝对重要的地位,是闽菜区别于其他菜系的明显标志之一。这种烹饪特征与福建丰富的海产资源有密切的关系。从烹饪与营养的观点出发,闽人始终把烹调和确保质鲜、味纯、滋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繁多的烹调方法中,汤最能体现菜的本味。因此,闽菜的“重汤”或“无汤不行”,其目的皆在于此。如“鸡汤汆海蚌”,系用汤味醇美的三茸汤,渗入质嫩清脆的海蚌之中,两相齐美,达到眼看汤清如水,食之余味无穷的效果;又如“奶汤草”,色白如奶,肉质细嫩甘鲜,味道清甜爽口;再如“葱烧蹄筋”,汁稠味鲜,葱香浓郁,甜爽可口。醇美的汤,为闽菜风味增添了诱人食欲的美妙韵律。
其三,调味奇异,甘美芳香。味美可口是人们对菜肴的一致要求,善于调味是闽菜的特色之一。闽菜的调味,偏于甜、酸、淡,这一特征的形成,与烹调用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关。善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可保存用料的本味,并且以甜而不腻、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闽菜厨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用料、不同的刀功和不同的烹调方法,调味时坚持做到投料准、时间准、次序准、口味准,使菜肴的口味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如“淡糟香螺片”“醉糟鸡”“红烧兔”“茄汁烧鹧鸪”“糟汁汆海蚌”等,就以清鲜、芳香、不腻等风味特色而在南方菜系中独具一格。
其四,烹调细腻,丰富多彩。闽菜烹调方法多样,不仅熘、焖、氽等独具特色,还擅长炒、蒸、煨。“响铃肉”,呈淡黄色,质地酥脆,略带酸甜,吃时有些微铃响,因此而得名;“油焖石鳞”,色泽油黄,细嫩清甜,醇香鲜美。这些菜肴被外地的福建人亲切地称为家乡风味,成了他们维系家乡感情的纽带,所谓“因风思物,因物思乡”,正是这个道理。
福建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用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是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等诸环节中,烹饪用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