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品牌战略
36687600000004

第4章 品牌与技术开发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开发和创新对于品牌生命力的重要意义,从中理解品牌市场竞争力的源泉和新老字号衰落的根本原因,重视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推进技术进步,为品牌建设注入活力。

开发与创新,是品牌的生命之源。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生命力,并不取决于品牌自身的知名度或影响力,而主要的还是看企业的开发与创新能力。开发是指企业不断地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性应用。当然,创新也包括企业的制度性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企业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的生产函数,也许是一种技术方面的,如一种新材料的发明和使用,一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或是增加了一种产品新的效用;也许是一种新的管理创新,它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获得了效用的增加;也许是一种制度创新,这种创新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或是资产运营效率等等。总之,创新与研究开发(R&D)相比,重点在于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过程。它所强调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向商品化的转换,因而是一个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

第一节 开发新技术──品牌的崛起之道

无论如何,一部工业发展史,甚至经济发展史,都可以概括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史。其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主要是技术专家的职能,而创新应用则主要是企业家的职能。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开发与创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但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肌体的细胞,也都经历着自己由生到死的发展过程。企业活力的源泉就在于其开发创新的能力。具有开发创新能力的企业,它的活力一般都会在市场上通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生动地表现出来。世界是在不断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进步的。一部工业发展史清楚地表明,谁拥有新技术,谁就拥有市场,从而也就拥有世界的未来。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使得企业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拥有新技术,特别是拥有新技术的开发能力,是使企业品牌闪光,使企业得以辉煌的原动力。

提起手表,人们会非常自然地想起“瑞士”这个手表王国的名字。“雷达”、“浪琴”、“格电”、“梅花”、“欧米加”、“劳力士”……人们可以如数家珍般的数出瑞士名牌手表的名字。而瑞士的名牌,大概除了一个“雀巢”咖啡,剩下的也就是这些手表的品牌了。瑞士出手表,出名牌手表,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这个袖珍国家有着高超的精密机械技术。这种精密机械技术使得瑞士的钟表制造业自1860年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名牌辉煌时代。

但是,日本“精工”的崛起曾经让瑞士人实实在在地丢了面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新创业。作为日本东京服部钟表店的第二精工舍,也开始恢复生产,在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之下,他们将损坏的机器重新修复,为避开停电,他们放弃节假日,利用夜间作业,不久就试制出了“妇女用5型”手表。到1960年,精工推出的“马贝尔”在国内钟表精确度竞赛中已连续3年获得优胜,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商品之一。日本人开始向瑞士这个钟表王国挑战。

“精工”的崛起凭借的是石英技术的开发和突破。当时,瑞士的“欧米加”已十七次独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权。当日本人听到东京将举办奥运会的消息时,精工的员工勃然涌起对抗“欧米加”的心理。他们首先派人前往慕尼黑奥运会,了解对手的情况。当这些人知道了“欧米加”的计测时间装置几乎都是机械式钟表,石英钟表只有几部且笨重不堪时,他们立即得出结论:“欧米加”不足畏惧。

精工的自信自有其道理。因为当时精工的技术已经赶上了瑞士。他们推出的“皇冠”已经进入了超越经线仪水准的“豪华精工”阶段,并受到国际上的好评。精工人坚信:“石英钟表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精工集团在取得东京奥运会计时权之后,调集属下3家公司的20多位技术精英,组成计时装置开发队伍,以4年后的“ALL SELKO”(全精工)为目标,立志创造比罗马奥运会还要先进的计时装置。

在东京奥运会上,当来自非洲的阿贝贝在马拉松比赛中飞身跑过终点,瞬间数字跑表立即定格,正确地指着2小时12分11秒2这个新的世界纪录,全场立即欢声雷动。在比赛中时刻追踪阿贝贝的那块数字跑表便是精工制造。这种世界上最早的干电池驱动便携式石英表,平均日差仅0.2秒的高精确度让它在奥运会上出尽了风头。

其实,对于精工扬名世界的技术实力,瑞士的名表企业早已有所警觉。在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精工表获准参加瑞士的纽沙贴夫天文台举办的钟表竞赛时,就以过硬的技术,通过45天的检测,取得了10、11、12名的好成绩,给瑞士厂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钟表王国的瑞士,举办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比赛,凭借的是钟表调整师的技术,瑞士的钟表师对调整机械表的温度差、姿势压等整合误差,具有世界最高的技术水平,日本人还难以望其项背。

精工的取胜在于石英技术的开发突破。1968年,精工参加瑞士天文台竞赛,7只机械表包办了前4—10名,使得精工公司的总成绩成为比赛第一名。这一捷报震撼了世界,也证明了精工机械表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准。1969年精工发表了世界第一只石英手表,又震撼了世界,也让大家认识了精工的世界最先进的电子制造技术。石英表运行的机理是在石英上输入电流,使其发生伸缩性正确振动,将此振动以电气的方法联结马达来划出时间。从振动的准确性来说,机械表根本难以与其相比。石英表只要具有抗震的能力,并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就能达到准确无比的资格。

当瑞士人栽了面子之后,在一种一定要赶上“可恨的日本”的心理趋势之下,他们的努力步入了误区,仍然一味地追求机械表的雅致和附加高精确度,而忽视了机械技术的限制和成本过高的缺点。

与此相反,精工在技术上突破并获得荣誉之后,不再拘泥于比赛,立即将获得的知名度为大规模的生产开道,做出了将石英表商品化的战略决策。于是,精工确定了“耗电少、耐冲击、高品质、小型化”的明确目标。

在技术研制开发阶段,精工首先对小型化所需内容确定具体目标,采用分散同步马达的改善方法使手表更薄,更易修理、性能更稳定。接着又开发出音叉型石英发振子,使忍受冲击的力量增加一倍,而且提高了小型化的可能性。1967年的12月25日,在精工表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圆形、纤巧、外表直径30毫米、厚3.5毫米的石英表──精工35SQ,展示在参观者面前。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等于宣布了精度更高的石英表取代机械表时代的来临。

精工早就认定,集成电路必将成为石英表的心脏。早期的石英表,要将80个晶体管、50个电容器塞在直径30毫米、厚度3.5毫米的手表里面,制作过程相当艰苦。所以,要使石英表小型化、超薄化、长寿化,除了自己开发集成电路,别无它途。

精工为此集中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从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学起,边学边实践,精工几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开发出了精工石英表专用的集成电路,替代了美国英特尔的进口产品,并且很快实现了批量生产。

经过10年的技术开发与创新,精工可以说已经把石英技术拓展到一个极限,精工超薄石英表以厚度0.9毫米独领风骚。精工的技术使得使精工品牌在钟表业名声大振。在欧洲,青年人已不再热衷于瑞士品牌的机械表,而把目光转向走时更准的精工表。从1967到1977的10年间,精工表在欧洲的销量从4000只猛增到60万只,而且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1977年,精工制造工厂的一位工程师就有制作“持久耐用的手表”的构思。这个梦想必须提升高级手表制作工艺的每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零件取代脆弱且不稳定的擒纵装置。经过28年研发,2005年,Spring Drive命名的新一代精工产品,作为独一无二发条驱动机芯的高级手表在巴塞尔世界钟表展中浮出水面。

Spring Drive是精工发布世界石英手表后的又一重大逾越。曾被视为难以突破的标准,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实现——将当今最先进的传统机械与电子手表制造科技相结合,打造出“持久耐用的手表” Spring Drive,这是手表制造史上的里程碑。

Spring Drive机芯不是机械机芯,也不是石英机芯。它九成以上属于传统的机械手表,主发条驱动的。主要的差别是放弃传统的擒纵装置,采用三级同步调制控制器,实现了秒针走得极致顺滑,没有分毫停滞。事实上,这就是时间的真谛。而且这三级同步调制控制器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精确度(±1秒/天)。精工开发了独特的主发条和上链系统作为Spring Drive的机芯,实现了长时间能量储存(72小时)和高效能的上链。

精工的Spring Drive由于独特的创新技术而获得了由Timazone。com颁发的2005年手表“顶级大奖”。美国的Timezone。com是世界上最大的手表爱好收藏者的网站。⑥

这不能不说是新的技术开发给“精工”品牌所带来的市场魅力。进入21世纪以后,以集成电路为主导的石英表技术已经成为手表内在技术开发的基本方向,瑞士的手表工业也不得不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并通过技术开发,延伸着瑞士名牌手表的辉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表已经不再作为简单的计时工具,更多的已经是一种佩饰的功能。因此,手表在进一步强化时间的精准功能的同时,造型完美、奢侈华贵成为手表品牌发展的新方向。由此以来,瑞士手表的高贵传统再一次显示了它们品牌的魅力和征服力量。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第二节 开发新产品──展示品牌的辉煌

纵览世界上的知名品牌,无不为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所拥有。这些巨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实力,被称为这些经济“航空母舰”的发动机。这些“企业航母”正是由于不断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才使得它们的品牌旗帜得以远涉重洋,在世界市场上迎风飘扬。

“日立(HITACHI)”,是第一个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日本品牌,也因此而成为第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日本品牌。日立诞生于1920年,它的母体是在一个日本铜矿的修理车间的基础上改组成的“日立制作所”。就是这个日立制作所,经过80多年的创造和奋斗,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最为著名的跨国公司之一。在2005年的全球500强排名中(包括工业公司和服务业公司),日立以其839.9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23位,是仅次于丰田(TOYOTA)和日本电报电话(NTT)之后的日本第三大公司。其成就也明显超过了松下、本田、日产、索尼等著名日本品牌。那么,是什么使得日立公司从一间小工厂发展到如今的辉煌呢?

一个企业的成功当然需要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但是,对于声名远播的世界品牌来说,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它的“发动机”,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工业迅速发展,电气工业是重点行业。日立制作所从修理进口电机和制造小电机起步,开始了他们的开发创新之路。

1924年,开发并制造出日本第一台大型电动机车。

1932年,开发出第一台日立电冰箱,并开始生产电梯。

1940年,开发制成5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立已经发展成经营电力设备、机车车辆和通讯设备等多个领域日本最大的综合性机械电气制造厂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立工厂被飞机轰炸,生产基地遭到严重的战争创伤。日立正是凭着它的知名品牌,又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而迅速壮大,并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战后以来,日立公司在开发创新方面又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

1958年,新开发的日立电子显微镜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获大奖;

1959年,开发制造出晶体管式电子计算机;

1964年,开发制造出第一台新干线机车(弹速列车);

1965年,开发出彩色电视显像管,并开始大规模生产;

1974年,日立开发制造的日本第一套核动力发电设备开始商业运营;

1976年,世界首次光纤通讯验证试验获得成功;

1982年,日立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问世;

1990年,开发出64兆位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1991年,开发出高灵敏度摄像管;

1997年,开发出背投技术;

1998年,开发出数字彩电技术

2003年,开发出高清晰度等离子技术

……

日立公司之所以有如许众多的成就,与该公司一直重视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有直接关系。日立公司的创始人小平浪平,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机电专业。从创立“日立”起,他就比较重视技术革新和创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与开发体制。为了使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领先于世界,日立在海外建立了研究基地。1989年,日立在美国成立两个研究开发中心,并在欧洲也建立了两家研究所。到1994年底,日立公司共有研究开发人员17000人,分布在35个研究机构中。日立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每年大约在50亿美元以上,占公司销售总额的7%以上。

日立公司一向认为,研究开发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力。公司强调研究开发工作的独创性,致力于开发领导新潮流的产品。目前,日立公司制造和销售的产品达2万余种。这些产品全部使用“日立”品牌。影响所及,遍布世界。

日立公司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

一是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终端及外部设备、工作站、磁盘、文字处理机、传真设备、广播设备、半导体、显像管、集成电路、电子医疗设备和卫星通讯系统等。这类产品占集团总销售额的32%。

二是动力和生产设备系统。包括核动力、水力、和火力发电成套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控制设备,汽车零部件、压缩机,轧钢设备、化工成套设备、建筑机械、工业机器人和铁路机车车辆等。此类产品约占公司销售总额的30%。

三是家用电器产品。包括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音响设备、家用空调器、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等。这类产品为日立品牌赢得了最高的知名度,然而这类产品的销售额只占全公司的10%左右。

四是材料及其它产品。如电线电缆、光缆、特种钢、轧辊、锻钢、铸钢产品、合成树脂材料、印刷电路版和陶瓷材料等。这类产品占销售额的28%。

日立公司正是依靠自身强劲的研究开发能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不断地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来扩张它品牌的竞争能力。

第三节 创新活力──品牌生命之源

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创新对于品牌的生命力,如同DNA对于细胞生命体是一样的。没有创新能力的品牌早晚有一天会在市场上消失。对于这一观点,也确实有不少人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列举一些至今还在市场上出现的“老字号”来驳斥这一观点。事实上,这些“老字号”的存在,丝毫也不能说明,没有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仅仅依靠一个祖传秘方,就能获得长生不老的市场奇效。且不说老字号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名牌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即使那些老字号还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它又能获得多少价值实现呢?“王麻子”,一个生产剪刀的老字号品牌,在2004年宣告企业破产同时,其所有者也曾信誓旦旦地说:“王麻子”品牌绝不会在市场上消失!可是人们不禁要问,不消失又能怎么样呢?靠着它的市场影响力究竟能够给其所有者和消费者带来多少价值呢?它究竟能够靠什么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没有根本的技术创新,难道一把锈蚀斑斑的剪刀真的会因为它是“王麻子”就能够让消费者怦然心动?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在动物世界里,也确实存在一些非常古老的稀有物种。这些稀有物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也发生着机能的演化。老字号作为市场里的稀有物种,本身的存在当然是弥足珍贵的。但是,一般而言,在这些名号之下,通常也不时地发生着技术的演化和产品的创新。此无它,市场的竞争使然。这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的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品牌,特别是在世界市场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一定是靠着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创新而获得“新鲜的氧气”,从而扩张其生命力的。杜邦,一个诞生于1803年的品牌。在它经历了从生产黑火药,到烈性炸药,再到世界知名的化学产品,200年中,有过多少科技的重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包装糖果的“玻璃纸”,到捆扎的“尼龙绳”,杜邦公司不仅实现了包装业的革命,也实现了航空航天工业发展中的新材料的革命。如今“杜邦”正在以一家科学公司的姿态进入它的第三个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世界500强中,杜邦公司应该是最老的公司,但是,没有谁会把杜邦列入“老字号”行列,因为它不断地以自己的创新活力显示着品牌的旺盛生命力。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信息产业领域的品牌竞争力主要来自创新的活力。不信你可以看看“英特尔”和“微软”两个在电子计算机领域颇有影响的牌子。

英特尔被称为世界电脑业的心脏,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电脑的核心,都是用的“英特尔”(Intel)微处理器。 正是英特尔的那个1英寸见方的CPU(计算机微处理器)为世界的电脑系统确立了技术标准,使得全世界的电脑得以顺利运行。这正是英特尔品牌的骄人之处。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像IBM、HP(惠普)、NEC(日本电器公司)、西门子等都以英特尔的CPU作为核心元件。人们习惯上所说的386、486和奔腾Ⅰ、奔腾Ⅱ、甚至奔Ⅲ、奔Ⅳ等电脑机型,实际上就是来源于英特尔公司所开发的以“英特尔”为品牌的386、486和奔腾系列等微处理器产品型号。

实际上,英特尔一直领导着世界微处理器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特尔386是电脑业主流桌面应用系统首选的微处理器。进入90年代,英特尔又开发出486系列的DX、DX2版本,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脑系统。1994年,当英特尔的“奔腾”(Pentium TM)问世以后,几乎在全世界形成了电脑升级换代的飓风。一块“奔腾TM”的微处理器上居然结集了超过310万个晶体管,这种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英特尔半导体产品的杰作。奔腾的运行速度比486中最快的486DX2还快2倍。在此后的10年中,英特尔公司始终保持着技术开发的领先地位,奔腾Ⅳ系列,其运算速度已经是原来奔腾的几十倍,而价格仅相当于原来的几分之一。正是持续不断地技术开发和在商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使得英特尔公司始终引领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近乎垄断的品牌竞争力,主要来自企业的创新活力。

英特尔公司1968年诞生于美国的硅谷,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使得它在30多年的时间里尽情扩张,目前它拥有6万多种应用软件和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软件基础。2004年,英特尔的销售额达到342.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与1992年的58.4亿美元相比,12年增长了将近5倍,绝对值增长了283.7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在,英特尔排名达到第141位。

如果说英特尔是世界电脑业的“心脏”,那么“微软”则堪称世界个人电脑业的“大脑”。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中的DOS系统、Windows视窗系统等,都是微软的代表作。谁都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操作系统,电脑只是一堆废铁、塑料和硅晶片。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被称为世界软件大王。1975年,这位哈佛大学的学生突然决定退学了,原因很简单,他急于从事电脑软件的开发事业。一开始,他和别人创办的这个微软公司,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软件编写工作。198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微软这颗品牌“新星”升空了。发送这颗新星的火箭就是著名的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一年,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PC机)。IBM决定在它生产的电脑上使用微软公司开发的系统操作软件DOS系统。从此以后,微软公司随着IBM制式的个人微机的大量生产,系统销售它的软件,加上仿制IBM的微机大量涌现,微软的系统操作软件销量大增。接着微软又开发出各种功能更完备的软件系统。目前,全世界90%的个人电脑使用微软公司的系统操作软件Windows视窗系统。微软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也成了“软件帝国”的代名词。

就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个人而言,与其说他是个发明家,不如说他是个企业家。正是他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在技术产品向商业应用的转化方面,做出了世人注目的成绩,使得微软在全世界闻名遐迩。可以说。微软的业绩,同这位企业家的创新才能是密不可分的。1991年10月的一个下午,这位36岁的公司总裁向他的5000多名公司员工发表1992年公司战略讲话。他边讲,边打出幻灯片,就市场分析、行业预测、产品质量、销售策略,滔滔不绝地讲了4个小时。聚精会神听讲的同事们不时地表示对这位老板的赞许。

可以说,正是有了盖茨这样富于远见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了微软骄人的业绩。1993年,微软的销售收入27亿美元,利润约7亿美元。而1995年,微软的销售收入达59.37亿美元,营业利润20.84亿美元,销售利润率高达35%。2005年,微软的销售收入达368.4亿美元,10年之间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00多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占127位。1986年微软公司正式挂牌上市,其市值为21美元/股,1992年达到778.5美元,1993年每股又上涨了130美元。据美国媒体报道,2004年微软公司的股份总市值已经相当于美国三大汽车汽车公司的市值总合。股民作为投资者,所认可的是当然是公司品牌所带来的实际收益,而这种高成长性的内政价值就在于技术开发与重新所带来的品牌竞争力。

第四节 技术落后──中国品牌的困惑

面对世界名牌的辉煌成就,中国的企业家们何尝不想铸就国魂,到世界市场上扬眉吐气呢!然而,如前所述,现代品牌的概念是需要强大的技术来支撑的,决不是一个什么绝活或是一个祖传秘方就能永保衣食无忧的老字号。我们缺乏世界级的名牌,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的,但其中一条不可否认,那就是,我们的企业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缓慢、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创新实力差。

前面说过,“王麻子”剪刀作为一个老字号,确实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但是,经历了小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王麻子已经多少代也从不改变的本色,似乎没有多少新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开发。因此市场上所看到的王麻子,始终是那样的王麻子,而剪刀市场上适应于各种各样特殊用途的剪刀早已经把市场分割完毕的时候,北京的王麻子简直就像一个从宫廷里出来的太监一样,无所事事,终于在2004年宣布了自己的破产。虽然也有主管部门信誓旦旦地说“王麻子”这个品牌不会消亡,一定要再创王麻子剪刀的辉煌!但是,即使不会消亡又怎么样呢?真所谓:“白头宫女在,但坐说玄宗。”

企业开发能力弱,从根本上说是缺乏开发所需的资金、人才和设备条件。技术开发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企业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根本在于缺乏应有的开发能力。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开发机构7000个,有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从1999年的32%下降到26.2%;科研开发人员50万人,占全国科研人员的比例约为15%。企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从1990年13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422亿元,增长了2倍多,但是企业的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仍然只有0.8%, 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3-5%,日本的日立公司达到7%。 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普遍较低,造成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太阳神的陨落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中国名牌的悲哀,可能是中国企业家的稚嫩,可能是市场竞争的残酷,但是,它所昭示我们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技术开发能力才是品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

一个企业究竟有没有生命力,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市场竞争力,当然取决于很多因素的综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这几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企业的领导人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可能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十多年来,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始终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产品一个接着一个地出,功效一个比一个神,大多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太阳神依靠着自己研制的生物口服液和猴头菇口服液两个产品,居然在市场上包打天下十多年之久,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实力。技术的开发、创新、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没有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就缺乏一定的技术基础。一项产品创新,从构想到设计,从开发到中试,再到最后成功地投放市场,成功的几率只有1%-2%。产品开发和中试的资金需求之比大致为1:10,产品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之比也大约是1:10的规模。我国企业正常的生产流动资金尚且缺乏,更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搞新技术的风险开发。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缺乏资金和技术基础,没有中试条件,企业间又缺乏应有的技术协作,不仅难以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是被动的。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很高,正常的流动资金都要靠银行贷款,有限的资金首先要考虑技术改造,根本没有力量搞技术开发。

我国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中试环节薄弱。我国的许多企业缺乏中试条件,不少大企业没有中间试验设备,甚至有些行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中试基地,这是我们的很多技术开发成果不能用于生产的主要原因。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链条上,“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是铸造技术进步链条的重要一环。为此,需要政府扶持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在人才、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外经验表明: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大约是1:10:100,我国在技术中试方面投入的资金少得相当可怜,加强中试基地建设首要的还是资金的投入。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如何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战略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加快改革,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培养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环境的营造,培植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同时,政府还要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鞭策企业加强管理,向技术进步要效益,这是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术进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培植我国的世界名牌。根据《新京报》2006年2月10日的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微软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及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已经设立研发中心逾750家。商务部指出,从地域分布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这方面,中国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更需要借鉴国际名牌的经验,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

虽然升起的太阳都有落山的时候,但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名牌——“太阳神”的陨落还是让我们有太多的惋惜,太多的遗憾!怀汉新,中国保健饮品行业的创始人,太阳神集团的掌门人,当他以每股0.072港元的超低价格将太阳神的发行股本出售给香港曼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劳玉仪时,也就意味着太阳神走完了14年的升起、辉煌、衰退、陨落的全过程。

1988年,太阳神在中国市场上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其品牌的视觉形象是何等的耀眼,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何等的辉煌。即使是现在,当我们回想起“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那雄壮浑厚的音符时,内心仍然会涌动着这一品牌所激起的民族豪情。1988年太阳神集团成立,1990年,太阳神的销售额就达到2.4亿元,到1992年,太阳神已经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保健饮品行业的一面旗帜,市场份额占到63%,1993年是太阳神集团最辉煌的一年,营业额达到13亿元的最高记录。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如日中天的太阳神进入了“下午”的运行轨道,光芒逐渐暗淡下去,终于风光难再,日薄西山。

在太阳神掌门人怀汉新看来,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仅凭一个独特的配方就可以独占市场熬头,几十年经久不衰,太阳神也只要在浓缩液的基础上适当做些新的调配就行了。而事实上,太阳神的产品生命周期从1994年就开始进入了衰退期,产品的销售曲线一直在下滑。其实搞企业经营的都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走的都是低价位市场策略,这是一个碳酸型饮料市场的高门槛,可以有效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而保健品市场始终是高利润的“取脂定价法”,高额的利润、丰厚的回报引来了众多竞争者的染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上有各类保健品3万多种,仅各种鳖精、乌鸡精之类就有数百种之多。如果没有基于保健医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如果不能瞄准具体的消费者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也就很难在保健品市场上独领风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开发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

如果说在10年以前,中国保健品市场处于拓荒期,任何一种保健品,只要有一定的“推销”力度,都能够收到相当的市场效果。那个时候,各种小广告大街小巷漫天飞,家家户户的门缝里都塞满了保健品的说明书,周末的社区里随处可见身穿白大褂的“义诊大夫”,“诊”完之后不管你有病没病都向你大讲特讲“××口服液”的好处,而且必是如何如何地适应你。由于那时的消费者尚处于“试试看”的盲目消费阶段,或是尝试,或是盲从,别人喝也跟着喝。是否减肥或保健,拉了肚子试试看。在企业家看来,“全国12亿人,1 人喝我1 瓶口服液,至少也有500亿元的市场。”那时候的企业家就是这样,没有理由不踌躇满志。市场一不小心还真是成就了几个经营保健品的名牌。

如今,保健品市场的幼稚期已经过去,消费者开始进入了理性选择阶段。人们不再盲从,不再追赶时髦,而是开始甄别,开始挑选,开始确定适合自己的保健饮品。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认识在加深,并逐渐形成消费理性。如果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慢慢接近理性的时候还能继续接受某种产品,这个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认可,实际上是对产品品牌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始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太阳神口服液销售曲线的下滑,市场份额的减少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不论太阳神口服液的功效多么神奇,那些认为不适合自己的消费者冷静地离开了,结果只能是企业销售额的逐年下滑和亏损。市场是无情的。

摘自《经济管理》杂志2002年第13期,有改动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产品和技术开发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

2. 从世界知名品牌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投入中,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3. 老字号如何才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4. 比较一下中国的老字号和外国的老字号,你会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