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名著32种
36691400000020

第20章 二十、转型与经济学

罗兰

【主要内容】

在《转型与经济学》一书中,罗兰成功地对转型经济学研究最有趣的方面作出了完整的说明,即从政治约束、市场和企业治理结构三个方面比较了对待转型的两种观点,即华盛顿共识和演进―制度观,以及在两大观点指导下的两种转型方法。贯穿其全文的思想,强调了人们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相对无知,对社会工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大爆炸式转型的反感。该书深入讨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不同的转型经验,对中国的转型给予大篇幅的正面介绍。作者还指出,对转型经济的研究大大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其中包括合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法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

在每一编和每一章,作者首先介绍理论和经济学模型,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讨论理论与模型在转型现实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理论的失败和理论未能涵盖现实的一些方面。同时该书还分析理论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并介绍了该领域相关方面的经验文献。该书研究的覆盖面贯穿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司财务等领域,更广泛地说,涵盖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转型与经济学》一书中强调:转型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其中有许多出乎预料的因素和事件。作者以转型过程中的一连串出乎意料作为该书引言,指出了各国的转型研究者与决策者实际上曾经在6个重要领域表现出对转型缺乏预见:第一,没有料到价格自由化与宏观稳定化之后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第二,没有料到大规模私有化过程中“内部人”在失控的条件下如此获益,以致带来严重后果;第三,没有料到转型过程中犯罪活动如此猖獗,特别是在俄罗斯;第四,没有料到在转型进程中发生了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解体;第五,没有料到民主选举的反作用,亦即共产党人仍然可以通过选举重归权力中心;第六,最大的正面的意料之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转型包含着无数经济代理人的互动关系,这通常意味着多重均衡,没有人能够预知将被选择的均衡点。因此转型结果存在着巨大的总和不确定性。转型过程就是经济代理人和政策制定者面对总和不确定性进行博弈决策的结果。

转型之前的社会主义体系表现为价格系统和市场完全不存在,预算软约束现象,短缺及无效率等特点。作者简单描绘了迄今为止转型的主要模式,对比分析了中国、匈牙利、越南、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改革的速度和顺序以及这些国家在改革不同时期的宏观运行的结果。作者在转型经济产生的若干不同的所有权和公司治理结构中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快速成长尤为关注。通过对转型的简要论述,引出了本书三个部分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1)给定每一个国家面对的初始状态,如何理解转型策略的差异;(2)如何理解自由化之后宏观运行的差异;(3)如何理解基于所有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的企业业绩的差异。下面是本书内容的全面介绍:

第一编考察政治程序如何对大规模改革作出动态决策。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确定条件下和不确定条件下的政治约束及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其基本的结论如下:一是政治约束决定了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其中事前政治约束可以阻止决策的可行性,事后约束则是针对转型后果产生的反作用或逆转约束。约束无论事先还是事后,在确定性条件下,其效果将是一致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则会有实质性的不同。二是两种不同的转型模式下,政治约束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效果不同。综合的分析表明,在渐进模式下,政治约束不仅必要而且会更加有效率。三是政治约束决定和控制经济转型的顺序和速度。四是经济转型在达到一些基于政治约束的经济后果的同时,会在一定时期诱导政治转型。五是稳定的政治和强有力的政府,可以防止经济转型的逆转,为了防止逆转,政府必须支出大量的成本,从成本最小化角度考虑,渐进式的经济转型的防止逆转成本相对较小,因为,政府可以运用大量的事后约束手段矫正转型目标。

作者始终围绕华盛顿共识和渐进―制度观这两种不同的转型观点对改革和改革策略的政治经济学的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展开论述。实践证明,渐进―制度观点对待改革的态度以及改革策略的实施较华盛顿共识观点更为全面和科学。因为渐进―制度观坚持转型的总和不确定性,在改革策略上强调改革的渐进主义,依靠不断的试验,适当地开展改革;就改革的本身和重点来说,渐进―制度观提出建立市场的制度基础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进入参与竞争;在制度的条件上强调法律和金融体系的变化、政府组织的改革、发展自我实施的社会规范。

第二编重点介绍了不同的自由化政策的影响,部门再配置的动态变化,以及大规模改革和制度变迁引起的巨大资源配置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提出了部门再配置的最优速度,价格自由化的速度,转型初期的产量下降和执法的协调等问题及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作者首先引入了阿吉翁―布朗夏尔(Aghion-Blanchard,1994)模型,卡斯坦荷拉赫―罗兰(Castanheira-Roland,2000)模型,以此证明过慢和过快关闭国有企业对部门再配置的速度的影响。根据民主德国的经验,过快的关闭国有企业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成本,使部门再配置的速度降低。这正是渐进―制度观所主张的逐步缩小国有企业,硬化预算约束,通过壮大新的私有企业,把工人从国有企业吸收过来,使国有部门逐步缩小。

局部价格自由化可能导致重大的资源转移,也可能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中欧、东欧转型中最惊人的特点,是转型开始时产生的严重的产量下降。作者提出反映价格自由化的破坏作用导致产量下降的两个模型,即布朗夏尔(Blanchard,O.)和克莱默(Kremer,M.1997)模型以及罗兰(Roland,G.)和沃迪尔(1999)模型。前一模型提出不完全信息造成交易谈判的无效率,使生产链断裂,从而造成产量的下降;后一模型认为这种产量下降的出现,是因为企业投资中搜寻摩擦和企业投资中关系的专门性两者同时作用的结果。中国在转型中实行的双轨自由化被认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方法,既克服了价格自由化的政治约束,又避免局部自由化的陷阱,代表了价格自由化的一种机智的渐进方式。中国的双轨价格自由化是把企业的计划供货、价格固定在一定水平,企业生产的所有剩余产品以市场价格出售,利润归企业所有。这种方法既保持了效率又体现了帕雷托改进特性,具有相当的优越性。虽然双轨转型制度在市场发展、争取对改革的支持、避免产量下降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以渐进的方式把双轨制逐步取消,双轨制是否限定了未来制度的发展,对市场轨道中特定的商业行为如何影响等。

华盛顿共识主张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权力应尽可能地削弱,使经济“非政治化”。而转型的经验证实了制度基础对成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缺乏保障财产权和执法有效的法律体制这种最起码的政府控制力,容易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妨碍公平竞争。

第三编论述了企业对变化作出的调整,涉及了企业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向私人所有转变过程中激励机制和经济行为的变化。本编还分析了政府组织和公有企业(如中国的乡镇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私有化政策和金融改革的影响。

作者首先研究了社会主义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关系,政府―企业关系。提出了政企关系上的两种主要观点:观点一强调政府过分干预企业的行为导致企业无效率;观点二强调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面对的承诺,缺乏政府承诺是企业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并且导致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重要的激励机制问题,企业因为担心激励机制中的额度指标会“节节上升”而倾向于无效率的留有余地。棘轮效应可以通过打破政府对经理人员劳务市场的垄断和给经理职业提供足够的外部选择加以消除。社会主义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激励机制问题是软预算约束,持续的软预算约束阻碍亏损企业实施结构重组和部门的资源再配置,使政府很难控制支出,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棘轮效应和软预算互相加强,因为政府倾向于不断提升高效率企业的激励指标,掠取它们的利益来补贴低效率的企业,又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好企业不愿意努力,棘轮效应和软预算约束的结合导致普遍的无效率。罗兰认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逐步打破垄断现象,形成真正的竞争市场是硬化预算约束的重要手段。

其次,作者评价了各个国家不同私有化政策对企业效率和结构重组的影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可以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的政策,但是只有好企业才能用逐步售卖的策略实行私有化,并达到防御性结构重组的目的。经验表明,大规模私有化不能解决战略性结构重组需要外部融资的问题,而外部所有权有助于战略性结构重组和任命更有效率的经理。除了对企业结构重组的影响之外,大规模私有化政策可能由于政府财富的流失引起转型经济公共财政问题的恶化,从而危及宏观经济的均衡。从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的历程来看,大规模私有化造成了又一次无效率,因为大利益集团通过俘获国家政权阻碍税收改革、法制的健全和金融政策的透明化等。而逐步出售给外部人的私有化政策有助于提高效率、硬化预算约束,使企业朝着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前进。

同样,政府行政部门内部激励机制的变化也成为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有使政府部门的利益与市场发展协调一致,企业的发展才能取得成功。从实践来看,俄罗斯在转型中忽视了政府机构改革,在中国,政府组织机构内部自发产生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市场改革。中国政府在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制度上非常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正面激励作用。中国的乡镇企业既生产私人物品也生产公共物品,这个事实减少了上级政府对其收入的掠夺,也减少了其隐瞒收入的动力。

最后,作者详细探讨了企业预算如何在私有化之后被硬化以及怎样避免银行的软预算约束的问题。主要就银行体制分散化的作用,结构重组如何调整经济活动的走向,建立新型商业联系,避免无力支付债务发生连锁反应和“法不责众”的后果,新兴私有部门进入的动态机制的重要性以及投资于改进项目审查技术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在全书结尾部分,罗兰对转型的两种观点做了总的评价。较早开始转型、产量下降以后再度增长,现在有希望进入欧盟的中欧国家可以看做华盛顿共识的成功;而俄罗斯的经验基本上可以看做华盛顿共识缺点的证明。相反,中国转型的成功不能归功于华盛顿共识,而可以看做对渐进―制度观点的充分肯定。

【简要评述】

与转型早期大量的政策文献不同,《转型与经济学》是一部转型的前沿理论的综述性著作。伦敦大学学院和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菲利浦?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认为热若尔?罗兰把现代经济学理论工具与他对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了解结合起来,阐明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理解。更进一步说,《转型与经济学》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大规模制度变迁,思考是什么使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比另一些更加成功。该书所介绍的理论是过去十余年中,全世界的顶尖经济学家和晚辈学者(包括一大批海内外中国经济学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理论作出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所解决的是转型现实所提出而现代经济学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对中国的转型实践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转型与经济学》不仅是一本有着深厚学术背景的书,数以百计的引用文献出自各种经济学家的经典著作和顶尖学术杂志中的论文,又是一本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书,作者对于中欧、东欧和东亚等国家转型中的许多经济现象和改革实践描述准确,分析到位。法国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经济学教授让―雅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这样评价:热若尔?罗兰极好地总结了十年来的转型经济学研究,使我们大家受益匪浅。他本人在这一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著作清楚地说明了以应用性理论作为开端的这一领域,是如何创造出政治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举世闻名的新思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中国的转型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与其他转型国家的实践进行对比。在当今中国,市场化改革面临争议之时,作者通过各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对中国转型中的许多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非常有益。

最后必须要提到本书的译笔。对一本思想背景深厚的书籍而言,准确到位的翻译至关紧要。译者张帆和潘佐红无疑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通观全书,文字流畅有如泉涌,原书的意蕴也尽在其中。

(王兆生)

参考文献:

[1]Aghion,P.,and O.Blanchard.(1994),“On the Speed of Transition in Central Europe.”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 Macroeconomics Annual:283-319.

[2]Aghion,P.,and O.Blanchard.(1998),“On privatization Methods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ir Implications.”Economics of Transition,6(1):87-99.

[3]Blanchard,O.(1997).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in Eastern Europe.Oxford,UK:Clarendon Lectu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Kremer,M.,and E.Maskin.(1996),“Wage Inequality and Segregation by skill.”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5718.

[5]Maskin,E.,and J.Tirole.(1999),“Unforseen Contingencies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6(1):83-114.

[6]Roland,G.(1987)“Investment Growth Fluctuations in the USSR:An Econometric Analysi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1(3):192-206.

[7]Roland,G.(1990),“Complexity,Bounded Rationality and Equilibrium:The Soviet-Type Cas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4(3):401-424.

[8]Roland,G.(1991),“Political Economy of Sequencing Tactic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In L.Csaba(ed.),Systemic Change and Stabilization in Eastern Europe,47-64.Aldershot:Dartmouth.

[9]Roland,G.(1994),“The Role of Political Constraints in Transition Strategies.”Economics of Transition,2(1):27-41.

[10]Roland,G.(1997),“Political Constraints and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In S.Zecchini(ed.),Lessons from the Economic Transition,169-188.Dordrecht:Kluwer.

[11]Roland,G.,and K.Sekkat.(1992),“Market Socialism and the Managerial Labor Market.”In P.Bardhan and J.Roemer(eds.)Market Socialism,204-215.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Roland,G.,and A.Szafarz.(1990),“The Ratchet Efect and the Planner's Experie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4:1079-1088.

[13]Roland,G.,and T.Verdier.(1994),“Privatization in Eastern Europe:Irreversibility and Critical Mass Effect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54:161-183.

[14]Roland,G.,and T.Verdier.(1999a),“Transition and the Output Fall.”Economics of Transition,7(1):1-28.

[15]Roland,G.,and T.Verdier.(1999b),“Law Enforcement and Transition.”Mimeo,European Center for Advances Research i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16]张军,转型与增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17]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