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古代经典集粹(大学·中庸)
36695800000051

第51章 (正心)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

《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内省(xǐng):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疚(jiù):原意为久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引申为忧虑不安。《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

无恶。引申为“无愧”的意思。志:心。《诗·关雎序》:“在心为志。”

《诗》云句: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篇。

相(xiàng):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人在室。尔,你。

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屋之西北角阴暗处。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商颂·烈祖》。这首诗是商的后代宋国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

奏假:祷告,祈祷。无言:默默无声。

不赏而民劝:君王不须赏赐就能使百姓受到鼓励。

(fū)钺(yuè):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铡刀。古人用以腰斩的刑具。钺,古代一种兵器。

《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

不显:充分显扬。不,通“丕”,大。

百辟(bì):指诸侯。刑:同“型”,法则。此为效法。

《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

《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輶(yò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意为轻。毛:羽毛。

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伦,比也。

上天: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ù):气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形容它的高妙。

“译文”

《诗经》里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样做是因为讨厌锦服的文彩太鲜艳了。因此,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渐彰明;小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时间一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就可进入到圣人崇高美德的行列中去了。

《诗经》里说:“鱼儿潜伏深水中,仍然清晰看得见。”因此,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里说:“看你独自在室中,心地光明应无愧。”所以,君子即使没行动时,也能怀着恭敬的态度,即使没言谈时,也能表现出他的诚实。

《诗经》里说:“默默无声作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执。”所以君子不须赏赐,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到刑戮还要畏惧。

《诗经》里说:“充分弘扬好德性,诸侯便会齐效行。”所以君子忠实恭敬,天下国家就会太平。

《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从不用。”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感化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啊!”《诗经》里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里说:“天生万物有其道,无声无味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了。

“朱熹提示”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译文”

朱熹说,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三章。子思按照前章所说圣人道德的极致,反过来探求其根本方法。这一章再从后学立身慎独说起,一直讲到君子笃厚恭谨而天下太平的盛况,更称赞他们德行高妙,达到了“无声无臭”的最高境界。这是举出《中庸》一书的要旨,而加以总结说明。这种反复叮咛教人,的用意,真是深远恳切啊,学习的人难道可以不尽心去研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