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期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解说”
怒是七情六欲之一种,阴阳家称为“东方之情”。属东方的性情是发怒,行阴险盗窃之气。所以发怒的结果是破坏内心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不会顺心如意,内心的怒气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不能去扑灭它。
大怒会引起冲突引起战争,小怒会引起纷争引起殴斗。唐太宗听信谗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唐太宗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好在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怒气杀人是暴行,能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萧何,自比桀纣。
西汉的高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斩来使,发兵十万进攻匈奴。后以季布劝说,高后改变主意,以礼待人,结果冒顿派人前来谢罪。
所以在上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面的人;在下位之人,不顾礼义,而逞强发怒,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发怒则会引发战争,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发怒就会失去伦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有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日后有患难而抑制自己的愤怒,以免日后带来灾祸。陶潜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孝经》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由此可见,怒气伤和气,生怨气,大则害国,小则害己。
许公感叹:噫,怒有如此多的恶果,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