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历史与伦理之间
36751300000014

第14章 英国的道德与宗教教育(5)

地理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发和解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疑问,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探究水准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研究人与自然……在所有课程中,地理是理解和解决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纽带。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涉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各民族间是怎样唇齿相依的。这将激发他们思考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自己的价值、权利和对他人及环境的职责。

艺术和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索艺术家、工匠、设计家作品中蕴涵的思想和意义。了解艺术、手工和设计在当代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氛围中发挥的多方面的作用。理解、欣赏和享受足以丰富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观赏艺术。

音乐是能改变学生的感受、思考和行动方式的有力又独特的交流形式。

它将智力与情感融合起来,促进学生表达、思考和情感的发展。作为今昔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与他人沟通,在家庭、学校和广泛的世界间建立密切的联系。音乐教学课帮助学生增强自律精神、创造精神、美感和成就感。

体育则发展了学生的体力、自信和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这一切的能力。

为学生无论其作为个体还是集体成员,提供了创造、竞争和面对挑战的机会,促使学生对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的态度。学生学会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以适应各种具有创造性、竞争性、挑战性的活动,学会如何计划、实施和评价活动、思想和行动,提高其质量和有效性。

现代外语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国家、文化、人民和社区,思考自己如何成为一个英国的和世界的公民。

此外,不少学校根据自身的要求还开设了环境教育、和平教育、世界学习、生计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青少年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信任,增加他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

(二)德育教材

英国国家课程指明了每个阶段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但是获取这些技能和知识的途径由学校决定,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并不是钦定的,它由学校骨干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指明的要求去选定,因此英国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生命线”系列教材则是英国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这一系列从书是彼得·麦克费尔(Peter Mcphail)和他的同事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所着。最初是为中学德育设计的,但试用下来,也适合于小学生,因此,这一系列教材在七八十年代英国的中小学甚为流行。

彼得·麦克费尔认为,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是首要的和中心的问题,要学会体谅,学会关心。因此,麦克费尔的道德教育模式也称为体谅模式。在此基础上,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编着了“生命线”(Lifeline,1972年)系列丛书,该丛书试图表明:“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是有一定目的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

“生命线”丛书大部分是根据1967~1971年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完成的。丛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其宗旨是“从动机出发,把着重点放在提高尽管很少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为他人着想的这种道德观念。以后会不断扩展其增长的范围”。

这一部分又分为两个单元:敏感性,后果和观点。通过设计各种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人际问题情境的“敏感性卡片”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促使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如“敏感性卡片”上有这样几个例子:

——当你知道你的最好的朋友正在做给他(或她)带来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

——你母亲很累而且正被一个小孩搞得心烦意乱,她没有听你正极力要告诉她的重要的事情,你怎么办?

——你把你的大衣借给你的亲戚,当大衣还回的时候在翻领上有香烟烧的一个洞。你怎么办?

第二部分为《证明规则》,其目的是:“给青年人以机会想出各种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相似问题在他们试图达到成年人的地位以及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地生活和工作时就会出现。”

这一部分分为五个单元: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为什么我应该做?仍然通过设计情境、提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所涉及的情境多是较为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如该单元的情境中有这样一个实例:

保罗在学校基金会帮忙开车。星期三那天,他答应驾车送里兹去电影院,但他食言了。因为当他正要从学校基金会里“借”一些钱时被当场抓获,并被送到校长室。校长请来了保罗的父母,告诉他们事情的经过,并通知说保罗将被勒令退学一周。

思考题: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的做法公平还是不公平?如果你是校长你将如何处理此事?

1.你认为保罗的父母对这个情况将会有什么反应?你认为他们也将惩罚保罗吗?如果这样的话,怎样惩罚?

2.想一下你所认识的人违反了一些规则,然后回答:

a.你是否认为他们受到的惩罚是公平的?

b.如果不公平,那么你认为怎样才是公平的惩罚?

3.违反规则但没有被抓住的人会怎么样呢?

练习:角色扮演一下保罗和校长间可能进行的对话。

第三部分为《你会怎么办?》。这一部分以历史事件作为道德思考的出发点,扩大学生的道德视野,发展学生更为深刻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单独的监禁”以1917年的英国为背景,写了部队中一个拒服兵役者的行为以及部队对他的态度。“逮捕”以1944年的阿姆斯特丹为背景,讲述了一直隐藏在德军占领的荷兰的安妮·弗兰克及其犹太家人被发现而最终被捕的故事,等等。

麦克菲尔指出,设计和使用这些情境教材的目的在于:

提高个体对他人需要、兴趣、态度和情感的感知能力。

鼓励基本技能特别是非语言沟通技能的发展。

为更完善的私人关系打基础。

通过发展联想体谅行为的各种变通方式的能力,增加个体作道德决定的自由。

通过探究创造性活动中沟通风格与表达手段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沟通。

“生命线”系列丛书出版后,在英国课堂的2万多名学生中间得到现场检验,深受中学教师特别是中学生的喜爱。根据使用“生命线”教材的教师报告,该教材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尽管后来理论界对这一模式有不少非议,但教师和学生却对它非常欢迎,认为它既有趣,又有效。

1978年。麦克菲尔又推出了“起始线”(Startline)丛书,作为小学使用的德育教材。该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德育观点或行为规范解说;第二部分为学生学习材料,同样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此外,英国学校德育使用的教材还有《品德教育卡》、《小学生价值学习思考材料》、《民主中的价值》、《应帮助儿童作道德决定》、《个人、社会和道德教育问题》等。

(三)德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从总体上看,英国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建立在不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

1.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特征是以传统的讲授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2.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3.以社会性结构心理学(socialconstructivism)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在英国学校的德育领域同样大致如此。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一种强调传授具体的道德规则或价值准则的德目主义教育模式,随着英国社会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了众多的批评和指责,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桑(Hartshore)和梅(May)进行的品格教育研究,证明了德目主义教学的完全无效,更是给传统的学校德育以致命的一击。从着重于灌输给学生各种道德规则的单一模式转向重视培养个人的道德探究和思维能力,这是当代英国乃至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彼得斯的思想对德育方式的影响,他认为,“道德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理解力的发展,而且包含着情感或回应方式的发展,以及意志品质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传统的灌输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灌输是“通过运用某些使儿童无法对一套既定的规则采取一种自主批判态度的方法,而迫使儿童接受它们……

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白由教育的方法,它主张个人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自主选择和自治,反对以权威仲裁来代替理性的思考,反对不加思考地接受或者迎合他人的意见和态度,反对个人受他人设计、操纵和灌输,主张个人的真实性和自我导向”。从今天英国学校德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彼得斯的思想观点对学校德育的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项由英国人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英国学校德育采用的一些主要的具体操作方法,调查的对象由20位在小学和学前教育阶段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组成。

在英国德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德育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特征:

讨论、榜样以及一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的方法采用较为普遍;

课堂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非正式的“隐性课程”被教师所注意并重视;

宗教教育和集会的影响力下降,但仍有一定作用。

(四)集体礼拜(collective worship)

所有的郡立学校都被要求为其注册学生提供集体礼拜,除非学生父母提出拒绝。集体礼拜通常采取每天集会(assembly)的方式进行。日常的集体礼拜活动一般都在学校举行,由校长与学校管理委员会协商后作出安排。

活动应全部或主要与基督教特征有关,具体操作时则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年龄和能力等。集会由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有些是由校长或教师带领,有些则由学生发动。包括唱赞美诗、做祷告,或者是校长讲话、阅读圣经和其他宗教文学作品。有时集会活动则会围绕着“诚实”、“思考每一天”、“新学年,新开始”之类取自日常生活的主题展开。集会通常经过仔细准备。

由圣经故事或其他故事改编的剧本常被引入活动之中。音乐是人多数集会活动的重要特征,孩子们在各种乐器包括录音机的伴奏下唱赞美诗。

政府报告认为集体礼拜对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法令规定的集体礼拜活动,英国各界还存有不少争议。学校作为一个广阔的世俗社会,是否能够或者说是否应该让学生集中在一起参加集体礼拜?对于罗马天主教、英格兰教会或其他教会学校来说,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对于大多数的地方教育当局和郡立学校来说,集体礼拜的主张,甚至祈祷,都存有疑问。总的说来,随着宗教在英国影响力的下降,今天英国学校中集体礼拜也为许多学校所忽视,大多数学校的集体礼拜活动都是断断续续的。

(五)校园文化精神(schoolethos)

校园文化精神在英国学校中一贯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约翰·丹斯(John Dancy)在1979年的《路特报告》(Ruter Report)曾通过对12所不同学校的分析,提出“校园文化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从学校的价值观、目标、态度和学校工作等方面分析了校园文化精神的含义,他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保持相对稳定的特征。例如,从一所学校生活的日常程序中通常能反映出该校对待学生和工作的态度,进而反映出学校的目标(虽然不是直接明显的),最终能表现该校所持的主要价值观。

前国家课程委员会(NCC)1996年的一次讨论会上正式提出将校园文化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每所学校应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计划,影响校内所有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如路易斯利普(Ruislip)的纽海姆(Newham)小学,在这里有一种自信和开放性的氛围,学生显示出对于他人观点的敏感性和宽容,教师们则表现出对所有学生的尊重。通过好的榜样、教职员工的支持、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让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且,该校将其道德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用尊重传统的精神来教育学生被看作英国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国的许多学校都有悠久的传统,容易保持一代与一代之间的继承性,并能口口相传校史上的杰出事件。此外,学校出版学生刊物,反映当前及校史上的事件,并保存在校图书馆,供后来的学生学习。许多学校有纪念牌,牌上有后来因某种原因而出名的学生的名字。

此外,英国的许多学校也十分重视校园和校舍的设计与布局、校园的文化景观、渗透学校文化精神,努力营造学园的氛围。

事实上,有学者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们自己的智力的积极活动,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