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历史与伦理之间
36751300000038

第38章 德国的道德教育(7)

教师在基础学校阶段的任务也可由上述几点归纳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判断能力、自我独立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构建并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对其个人品质发展与成熟所要求的良好态度及行为。因为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品性,教师作为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指路人的重要性以及多方面的教育任务与要求,必然要求多数教学活动尽可能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应同学校其他教师密切合作,并对教育行为取得共同一致的理解。

北威州的大纲规定不允许把基础学校变成单纯的教学场所,必须使之成为儿童生活、学习和积累生活经验的空间。使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幸福、愉快和安全,并能在一种自由和解放的氛围中学习。

3.中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德国中等教育采用多轨制,中等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并存,如主要学校(haupt schule,学习年限7~9/10学级)、文理学校(gymnasium,学习年限7~12/13学级,主要学习是为了获得Abitur证书以便升入大学)、实科学校(real schule,学习年限7~10学级)以及1969年后出现的新型学校——综合中学(gesamt schule,学习年限5~10学级,相当于美国的high school)。

鉴于青少年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德国中学在价值伦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追求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行为举止,使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且学会运用这些道德准则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进行反省。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由个人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决定的。

中学的宗教教育涉及的是人与人共同生活方面的内容,尽管出发点是纯宗教方式的,是以宗教信仰和宗教传统为基础的,但它也包含了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内容。如要求学生在安排自己和社会生活时要有责任心,要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负责。通过学习促进了学生自己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判别的能力,这样学生们不仅为他们信念方面的成熟,也为他们今后过一种成熟的国家公民的生活做了某些准备。

4.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修订于1987年的《联邦德国高等教育总法》中对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部分的规定很明确,第7条规定,“……培养他们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制国家里以负责的态度从事科学艺术工作的能力”。

这一时期的目标与任务受制于个体的身体成熟、个人目标设定及社会期望。主要目标与任务这里借用H·卢卡施教授所引用的R·厄尔特及E·德赖尔的研究结果:

形成一种价值体系和伦理意识,作为自身行动准则;

接受自身形象,有效利用身体;

掌握性别角色;

建立与同龄异性和同性的新型和成熟的关系;

学会在情感上不依赖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习惯;

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等等。

总之这一阶段应该被看作拥有独立价值的生活阶段、具有自身尊严的阶段。

5.课程目标:个案研究——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科学与艺术部课程培养目标

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科学与艺术部分别于1990年、1993年和1997年的《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科学与艺术部公报》(慕尼黑出版)上公布了三类中学——文理学校、实科学校、主要学校(又译首要学校、普通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伦理学、社会科、教育学、天主教及新教等宗教科目以及其他学科)的培养目标,这里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暂不一一详细列举,仅选取首要学校和文理学校的伦理学(ethik)及社会科(sozial kund)作简要说明。

(1)主要学校《伦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巴伐利亚州主要学校《伦理学》课程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并能形成基本技能,即道德伦理概念、行为、判断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发展。

巴伐利亚州主要学校《伦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

主要学校是学生人格或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以特殊方式阐释、介绍价值的各种观念、形态。主要学校阶段的伦理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明确的价值判断和认真负责的能力与处世方式。学生们应该学习掌握认识道德的原则、原理,能够具备负责(责任感)与道德感(良心)。能够运用和应用道德原则原理做事和完成使命,建立自己的道德心(良心)并继续发展。个体(个人)适合的愿望不是孤立无援地发展形成的,而是结合自觉已知的各种条件建立的。学生们应该认识理解个体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如应遵循的确定的生活准则规范以及社会团体生活中的各项规定。

(2)文理学校《伦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巴伐利亚州文理学校《伦理学》课程培养目标同样侧重于向学生展示基本的道德原理及价值观念,当然也包括各种行为规范的介绍描述与评论,对学生的实践也会产生一定的帮助。

巴伐利亚州文理学校《伦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

《伦理学》课程是文理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非宗教教育科目。

《伦理学》教学争取教给学生可理解的行为判定,并以这种方式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学生应该得到道德上的可能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应学习判定成人的行为准则,具备责任心、道德心,促进其自决自治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发展。

尊重人的尊严是伦理教学不可放弃的原则,每个学生都应该强化这一观念。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自我负责的能力。这一定位及方向的更进一步要求是:忍耐力的教育、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信仰、承担责任等。伦理学教学还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伦理教育的最基本贡献在于始终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同时也顾及到了他们的教育权益要求。

(3)主要学校《伦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巴伐利亚州主要学校《伦理学》课程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并能形成基本技能,即道德伦理概念、行为、判断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发展。

巴伐利亚州主要学校《社会科》课程目标与任务:

社会科的基本职责(任务)在于使学生乐意接受、认识和理解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内的权利与价值,尤其是格外尊重人的尊严,发展容忍,谅解和和平,对个人自由责任的培养。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析

1.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

(1)基本内容概述

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行为教育的目标是采用多种方式实现的,如把它贯穿至各门课的各种不同教学内容中,或在跨学科的教育活动中进行,或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具体如开展学生与学校、家庭及学生与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涉及的是社会教育和政治的基础教育,具体方式是让孩子们共同营造一个集体环境,感受一下集体生活,并使他们从中得到快乐,或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或让学生们自己举办节日庆祝活动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让学生明白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集体就意味着接受和给予,在这种规范化的价值系统基础上训练了学生们的社会道德。开展“你的一天”等活动。该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养成守时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这一点当他们今后步入社会与人共处时是极为必要的。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父母的生活及祖父母的生活,使他们明白他们今天的生活是在过去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懂得应该尊敬老人、乐于帮助他们。教育的德目的或价值谱系简列如下:

宽容的美德。学校首先让学生明白,宽容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必须学会宽容。在这一美德的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社会化的劳动和交谈形式,引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信仰和观点,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鼓励他们从小组及实现共同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

遵守秩序的行为。学校让学生明白,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而社会是依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而运行的,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玩一些游戏,并与学生共同制定游戏规则,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以此来培养他们遵守班级和学校规章制度及社会秩序的习惯。

责任感。让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或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起筹划和举行一些集体活动;一起照顾班上的动植物等。德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当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那么他们一些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才能得到最大的促进。

具有原则性的顺从习惯。教师经常教育学生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顺从甚至是一种义务,但这种顺从是有原则的,即你顺从的东西必须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观,如你遵守游戏规则,是为了赢这场游戏;你遵守交通规则,是为了避免交通事故。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要勇于对成年人提出批评,特别是当你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成年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时候。原则性的顺从是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经常告诫学生,人与人间的冲突、不同的观点和争端等是社会现实,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基础。解决争端必须合乎法律和公正的原则,必要时得借助于最高权威,此外,正义、对人的尊严的尊敬、自由、和平和团结性等在解决争端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独立自主性。学校经常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教师经常给学生出一些难题,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或与小组成员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同时强调每个人都有内在价值,任何人作出的每个决定,采取的每一个行动均不能伤害他人追求自由、自我发展及自我需求的权利,同时所作出的决定和所采取的行动又必须符合整体利益,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社会和政治事件作出合理评价的能力。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我们这里仍然撷取北威州的教育计划为例。

在该教育计划中规定了具体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几个方面:探究上帝、世界的起源,人类存在的意义、终极和目的;理解基督教的福音和现实,了解其他重要的宗教和世界观,阐释人们共同生活的可能和法规;正确对待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忍耐并尝试去解决矛盾;对自己的行为和对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和行为,帮助其构建并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对其个人品质发展与成熟所要求的良好态度及行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感知、解释与塑造;对媒体和新闻传播内容的正确评价;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语言文字、运动、游戏、体育的多种表达形式。

学校应该在观点、意义、行为能力发展上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不允许在技术模式和练习上对学生进行限制。应该使学生形成描述自我见解、自我愿望、自我观点的能力,具有能从根本上辩护、与他人探讨、支持赞同别人观点的能力;保证学生始终处于对其充满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利用各种方式,将促进学生行为准备和社会责任的面向现实的学习同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避免学校教学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和纯粹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成长为独立性很强的人;学生与作为老师的成年人和与作为同学的其他学生的互相认识,体验学校组织形式及时间与空间的分配,体验学习活动的形式——对儿童而言第一次的体验的影响将直接决定其以后的人生基本看法和态度。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与学生的要求相适应,帮助其积累新的经验。

(2)具体课程开设及内容

宗教课程。宗教课是德国学校的传统课,德国的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宗教。每所学校只开设一种宗教课,或基督教或天主教,宗教课教师主要由教会的牧师或神甫担任,宗教课的内容由教会决定。儿童选择哪一种宗教课由家长的信仰决定。宗教课一般都伴随着音乐和唱歌,歌曲的主要内容是唱诗,周均课时2~3课时。

世俗课程。各基础学校均开设了向学生讲授本地历史、地理及自然环境等知识的乡土课,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空间,树立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思想。如柏林的“乡土课”——常识或物象(Sachkunde)。柏林的物象课教材分主题设计,内容相当广泛,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而且包括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工作、闲暇、消费、传媒、交通等社会知识。柏林物象课的统合特征极为有利价值与社会规范的传授与学习。

另外,德国基础学校非常重视通过审美-文化的艺术教育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各州为此而设置的课程虽然在称谓上略有差异,但具体的课业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数及教学要求却基本相同。北威州的做法是开设艺术/编织课。艺术/编织课的教育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启蒙,激发他们动手的乐趣和独立学习、合作的自发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美的观察、感知、欣赏、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继续发展其非言语的形式及传递形式的能力,从而保证基础学校教养目标的达成。每周平均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