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第二十一
艺成而下者也,以文为艺,则成而上矣。古今文以亿万计,其传者必其重有关系,乃不可不传。杨、罗、李、朱之文,身心性命1之旨,五伦五事二(一),循之而有其路陌。若直言极谏之臣,上一言,而开万年之福。陈一策,而救千人之命。扶危定倾,旋乾转坤。仁人之言,厥利溥哉。若夫纪一事之沿革,详一物之废兴。或登高而赋诗,或临流而写志。兼收既厌其繁够,概删又缺乎稽考。爰择其切於事实,该乎政化,综乎山川名胜者。或言以人传,或地以言著。义各有取,难拘一格,故悉志之於篇。
【校】1.性命:原本作“惟命”。
【注】(一)五伦五事:五伦也称“五常”。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五事指貌、言、视、听、思。
诸家著作书目
五代
陈 陶
癖书十卷
诗集
宋
杨 时
较正伊川易三经义
春秋礼记解
学庸语孟解
周礼解
经筵讲义
易春秋孟子义
列子解
庄子解
辨字论说1
日录奏议罗从彦
诗解
春秋解
春秋指归
语孟师说
中庸说
遵尧录
台衡录
议论要语
二程龟山语录
李 侗
延平问答
语录
萧山读书传
论语讲说
读易管见2
朱 熹
易本义
启蒙蓍卦考误
诗集传
大这中庸章句
或问论语
孟子集注
太极图通书西铭解
韩文考异
楚词集注辨证3
论孟集议
孟子指要
中庸辑略
孝经刊误
小学
通纲目4
宋名臣言行录
家礼
近思录
程氏遗书
伊洛渊源录
仪礼5经传通解
吴 熙
三传通解二卷
礼记讲义十卷
孝经一卷
诗文集三卷
藏春语录
吴 辅
怡轩诗文集
黄 裳
演山集六十卷
张 维
槃涧集
奏议
黄 复
文集三十卷
明
查 厚
宦游集
从祀七贤要旨
吴 恭
学古斋集
胡 琼6
九峰稿
奏议
黄 焯
遵美堂政录
修来篇
论语中庸读法
贻光堂集
黄应麟
四书讲义
量田管见
郑庆云
剑溪媿稿
张体中
洪庵诗集
螟螺集
经书讲义
代贤奕编
朱成文
读书会要
越闽议略
天目剑津会语
钟台问答
续壤琐吟
艺林枝语
赵 弼
雪航肤见
赵氏史评
游居敬
五经旁注
可斋文集
奏 议
丹图集7
陈国桢
车尘杂述
竖语焚馀
壑舟外言
吴道宣
楚游文集
欧金梁
燕居楼草
黄起莘
书经正说
说铃
四书诗经讲义
朱廷献
启庄文稿
清
林 钟
哦江集
拙庵纪事
归园集
邱三捷
闲吟杂著
文艺作述
仕学说
林就日
太极图说
元祐党人碑赞
胡传删补春秋讲义
乐 斌
古今太乙纪
施 中
望岁庄稿
康济海
四贤纪要
毛章业
蔚庐诗文
谢 丰
瘅疟指南
诸症辨疑8
理元脉訣
黄 釪
兰室纪要
施开治9
自怡集
杨之桢
崇俭编
迂草
翁兆行
方言集
萧 泳
柳溪集
游武彝草
朱涛
四书寻疑
林昌麟
四书融解
自娱集
陈世荫
花圃吟
官志涵
枝亭稿
朱 澐
平平居士诗稿
李 兰
诗文稿
陈国玙
雪樵诗稿
高镛
剑浦诗编10
紫云山人诗钞
流寓
林定徵
尊心堂遗稿
毛念恃
四书讲义
孝经注
小学训解
四贤年谱
【校】
1.辨字论说:原本作“辩”字据同治本改。
2.读易管见:原本作“读书”,今据同治本改。
3.辨证:原本作“辩证”,据府志本改。
4.纲目:原本作“网目”今据改。
5.仪礼:原本作“议礼”,今据改。
6.胡琼:原本作“吴琼”,今据嘉靖府志本改。
7.丹园集:原本作“丹图集”,今据同治本改。
8.辨疑:原本作“办疑”,今据同洽刻本改。
9.施开治:原本作“开冶”,今据改。
10.剑浦诗编:原本作“诗篇”,今据改。
艺文状疏议(一)
缴进遵尧录状
宋 刘允济
臣闻言进忠而得录於后者,固先贤之素志。事若缓而有功於今者,亦治世所乐闻。山林之士,虽弗急於功名。亩之中,未尝忘乎君父。言不用世,事或遇时。司马迁藏史记於名山,以俟后圣。孔安国得尚书於屋壁,悉上送官。人虽无速售之心,道岂有终穷之理。载念湮沦之断简,果逢熙洽之昌期。臣少挟椠铅(二),长游学校。久闻罗从彦为闽名士,制行甚高。其在徽庙朝,居乡授徒,守道尤笃。未得平生言行之实,每识尊闻钦慕之心。昨叨圣上之误恩,来守延平之偏垒。始知从彦实为郡人,问其世家寥绝难迹。咨诸故考(三)搜索良勤。久而见,春秋、诗解之累编;中乃有,圣宋遵尧录之八卷,亲书楷笔,自为叙文。大抵以我国家一祖开基,列圣继统。纲正目举、无汉、唐杂霸之未醇。君圣臣贤,若舜禹遵尧而不变。备述太宗凡边防事机之重,尽守规模。复言仁祖承封祀宫室之馀,益加恭俭。揄扬(四)丕宪,推本深仁。大而郊庙宫掖之严,次而朝廷郡国之政。或释言以极发明之旨,或辨微以寓讽谏之诚。末陈元丰间,改制之因,皆自王安石作俑之过。管心、鞅法,创为功利之图。章倡、蔡随,寖兆裔夷之侮。痛心疾首,杜门著书。在靖康丙午而已成,值金寇边尘而莫上。八十九年孤愤之气,郁郁未伸。四万余言剀切之文,彬彬可摭。臣以是见从彦道术精粹,议论正平。虽然山泽之寒儒,蔚若台阁之素宦。义由中激,言不诡随。生同葵藿之所倾,殁与草木而俱腐。情诚可悯,忠永难磨。臣谨录成书,缴进黼座(五)。欲望万几之暇,特加一览之勤。倘有合於宸衷,幸宣付於史馆。仍乞睿慈赐谥,於近朝尹焞、邵雍之俦。庶几天下归心,希古者下惠、少连之举。非特慰遗衷於泉壤,亦将兴大道於人心。臣还观从彦凡所立言,不愧今古。念无后嗣可续声猷。所图斯文遭遇於圣明,庶使其名流传於永久。言诚狂瞽,罪分诛兮。所有罗从彦元撰圣宋遵尧录八卷,谨缮写成二册,实封随状缴进。须至奏闻者。
【注】
(一)状、疏、议:状,陈述。如行状,记述死者世系和生平概略的文章。
疏,指奏章。议,旧时文体的一种,用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如奏议。
(二)椠铅: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片。
(三)考:老。
(四)揄扬:宣扬。
(五)黼座:即帝座。
请谥罗李二先生状
宋 杨栋
礼部状。准淳祐六年三月十七日,都省批下,朝奉郎直秘阁福建提刑杨栋状:臣窃惟,欲治天下者,先正人心。欲正人心者,先正学术。学术不正,则名实淆乱,是非颠倒。上无所折衷,下无所则傚。无所折衷,故上听惑。无所则傚,故民志乱。民志靡定,则遗亲后君之俗兴,而天下之患从此始矣。故正学术,以正人心,诚当今之急务也。恭维圣朝天开文治,纯公正公二程先生,崛兴伊洛之间。闻道於元公周夫子,而遂造其至。续孔、孟大公之传,开万世可久之业。本末一贯,人己俱立。尧舜复起,不易吾言,呜呼盛哉!二先生殁,传其道者曰龟山杨文靖公。龟山杨文靖公,传之罗先生从彦。罗先生从彦,传之李先生侗。时朱文公笃志讲学,求师四方。后见李先生,闻所谓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之说,脱然知道之大本在乎是也。从游累年,往复问辨,而卒传先生之学。由周、程而来,其所传授,本末源流,不可诬也,陛下嗣登大宝,首宗朱文公之道,以风天下。其门弟子之贤者,亦蒙褒表,或赐美谥。然朱文公之学,实师於李先生。独未闻有以推尊其师者,岂以其师著书不多,不若诸人之论述详,而发明广欤。不然,何隆礼於其弟子,而反遗其师也?夫天下之至善曰师,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且圣贤著述,皆非得已。孔子曰:“予欲无言。”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颜子不著书,实为亚圣。然而论语必以尧曰终篇,孟子末章,历述尧舜至孔子。而韩愈、原道之作,所谓:“以是传之”,必谨择而明辨者,所以示万世之公传,率天下以正道。观朱文公所称罗氏曰:“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公一人而已。”其称李氏曰:“讲诵之馀,危坐终日。以验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何如?而求所谓中者。若是者盖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在乎是也。”则朱文公所得於李先生,李先生所得於罗先生者,厥或在此,而有出於文字词义之外者可知矣。今天下学士,家有朱氏之书,人诵朱门之语。而其切要远大,精实中正,得之心而见於行,则知者鲜焉。是徒诵文公所著之书,而不知文公所传之道。若非明示正宗,使天下晓然识所趋向,以求造乎至善之地。栋恐名实淆乱,是非颠倒,文公之书虽存,文公之道将丧矣。故窃以为欲明文公之道,莫若遵文公之师。栋滥将明旨,咨诹闽部,实在罗、李二先生之乡。而平生之志,颇知景慕,用敢列其事以闻。欲乞圣慈,探圣学之传,重师道之本。以其所以尊崇文公者,而推尊其师。等而上之,以及罗氏。各赐美谥,昭示宠褒,表励方来。庶几伊、洛之学,不沦於言语。朱氏之书,实见於践行。岂惟二臣潜德发挥,其道光大;而於损文华以崇德行,正学术以正人心,实不无小补云。
奏举吴熙吴仪疏
宋王 潮 南剑知州
臣伏见本州进士吴熙、经学义行,众所推服!进取不充其志,而安恬退处。闭户读书,所养益厚。与宗人析产,推其丰腴,自取薄少。廉介之节,古人鲜比。其从兄仪,笃志博古,亦以名节自励。本州人士常以经明行修举仪。恐占解名,恳避不就。乡党之誉,无愧於熙。臣虽位卑言轻,如二人之志於隐约,而未为盛世所知。倘蒙圣恩,加以考察,赐之一命,使充学职。於圣朝收敛人才,所以敦士类者,不为无补。
请封爵从祀疏
元 胡瑜
尝谓:文治兴隆,宜举行於旷典。儒先褒美,期激励於将来。盖国家化民成俗,莫先於学校。而学校之设,必崇先圣先师之祀者,所以报功而示劝也。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既以加封先圣大成之号,又追崇宋儒周敦颐等封爵,俾从祀庙庭。报功示劝之道,可谓至矣。然有司讨论未尽,尚遗先儒杨时等五人,未列从祀。遂使盛明之世,犹有阙典。唯故宋龙图阁直学士谥1文靖,龟山先生杨时,亲得程门道统之传,排王氏经义之谬。南渡后,朱、张、吕氏之学,其源委脉络,皆出於时者也。此故宋处士延平先生李侗,传河洛之学,以授朱熹。凡集注所引师说,即其讲论之旨也。故宋中书舍人谥文定胡安国,闻道伊洛,志在春秋,纂为集传,羽翼正经。明天理而扶世教,有功於圣人之门者也。故宋处士赠太师荣国公谥文正,九峰先生蔡沈,从学朱子,亲承指授。著书集,发明先儒之所未及,深有功於圣经者也。故宋翰林学士参知政事谥文忠,西山真德秀,博学穷经,践履笃实。当时立伪学之禁,以锢善类。德秀晚出,独以斯文为己任。讲习躬行,党禁解,而正学明。此五人者,学问接道统之传,著述发儒先之秘,其功甚大。况科举取士,已将胡安国春秋,蔡沈尚书集传表章而尊用之。真德秀大学衍义,亦备经筵讲读。是皆有补於国家治道者矣。各人出处,详见宋史本传。俱应追锡名爵,从祀先圣庙庭。可以敦厚儒风,激励后学。宜命礼官讨论典礼,如周敦颐等例闻奏施行,以补阙典,吾道幸甚!本省以其言具咨中书省,仍遣瑜赴都,投呈中书,判送礼部,行移翰林、集贤、太常三院会议,俱准所言。回呈中书省,奏准送礼部,定五先生封爵谥号,俱赠太师。杨时追封吴国公。李侗追封越国公。胡安国追封楚国公。蔡沈追封建国公。真德秀追封福国公。各给词头宣命,遣官赍往福建行省,访问各子孙给付。如无子孙者,於其故所居乡里郡县学,或书院祠堂内,安置施行。
【校】1.谥:原木作“谧”字,今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