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领域开阔题材广泛
新时期回族研究的鲜明标志是具有时代特征,适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过去回族研究的侧重点在历史领域,现在已扩展为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民俗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即使在传统的民族史领域中,也已在回族族源与发展史、革命斗争史、回族地方史、回族历史人物、回族古籍整理等方面多头并进。因而新时期的回族研究,以其绚丽的民族色彩、丰富的考据资料和逐渐提高的理论水准,在我国民族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地位。目前,仅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就承担着两项“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伊斯兰思想文化研究》和《西北地区开发及向中东伊斯兰国家开放关系研究》,其中涉及回族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地位、精神面貌及社会作用等现实问题。该所还承担着两项国家社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研究》和《西北回族妇女问题研究》,都属于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此外,宁夏社会科学院还积极支持研究伊斯兰教与经济关系、回族民居形态、回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少数民族犯罪量刑定刑、回族民俗、回族教育等问题。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则异军突起,从10年前收集回族文学资料入手,逐渐涉猎于回族文学理论、回族古代文学史、回族民间文学史,将我国回族文学研究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宁夏社会科学》《宁夏大学学报》《甘肃民族研究》《民族艺林》等刊物一直辟有专栏刊登回族研究成果,全国各民族学院的学报和西北地区的社会科学刊物也十分重视刊登这方面的文章。宁夏人民出版社在出版回族书刊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先后推出几十部有影响的回族问题专著。最近,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刊物《回族研究》已正式创刊,又将为刊登宣传我国回族研究成果提供一片理想的园地。
二、新时期我国回族研究学术成果浏览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回族研究硕果甚多,因囿于篇幅,只能作鸟瞰式的大致介绍。
(一)关于回族族源与形成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宁夏民族历史研究室编印过《关于回族来源与形成问题》的资料汇编,以期引起讨论,但未能遂愿。近年来,学术界根据史实,基本上肯定了回族的主要来源,是元代东来的西域回回,他们的后裔和汉族杂处,互相融会,又吸收了蒙古人、维吾尔人的成分,遂构成了今日的回族。然而,唐宋时期的阿拉伯、波斯蕃客曾长期在华定居,信仰伊斯兰教,也是回族来源之一,应视做回族的先民。对此,罗禺《回回考辨》(《西北民院学报》1979年1期)、马霄石《回族来源与形成》(临夏自治州档案馆印刷,1982年)、马启成《略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杨怀中《唐代的蕃客》(《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和《宋代的蕃客》(《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穆宝修《唐宋时期穆斯林的来华和留居》(《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5期)、马兴东《元代以前云南回族族源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2期)均作了精辟阐述。关于回族的形成,《回族简史》等大部分著述均认定明代回回已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但常憬存在《回族形成于元代而不是明代》(《甘肃民族研究》1987年3期)一文中强调,从共同语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考察,回族应形成于元代。
(二)关于回族地方史研究
我国回族的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聚居”,这促成了回族与各地各族人民的交往,但也造成了民族内部沟通的不便。因此自民国以来,回族创办的各种报刊就十分重视刊登关于各地回族情况的报道,以求民族内部交流。自1985年开始,《宁夏社会科学》也开辟了“回族在祖国各地”的专栏,先后发表了余振贵《塞上江南的耕耘者——宁夏回族》(1985年2期),云洱丰《回族在云南》(1985年3期),杨少甫、穆祥云《历史上的牛街》(1985年4期),答振益《湖北回族源流》(1986年1期),高占福《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1986年2期),保健行《在贵州的回族》(1986年3期),姜永兴、梅伟兰《海南羊栏回族来源及其特点》(1986年4期),马达《回族在河南》(1986年5期),王占良《青海民和地区回族的历史和现状》(1986年6期),李和平《河北的回回民族》(1987年1期),翁乾麟《广西回族的历史及现状》(1987年2期),赵华宇《常州的回族》(1987年3期),马学贤《回族在青海》(1987年4期),刘侗、杨耀恩《辽宁回族》(1987年5期),森林、苏萼、王平《新疆的回族》(1987年6期),马亮生《湖南回族的来源和变迁》(1988年1期),答振益《湖北的回族》(1988年2期),穆宝庆、王俊贵《安徽回族源流》(1988年3期),张志诚《黄浦江畔的上海回族》(1988年4期),麻秀荣《黑龙江省回族》(1988年5期),丁学郁、马鸿超、沙允中《回族在吉林》(1988年6期),姜永兴《源远流长的广州回族》(1989年1期),李月春《海河两岸的天津回族》(1989年2期),刘盛林《北京的回族》(1989年4期),刘戊忠《回族在山西》(1989年6期),赵伟聘《长治回民古今谈》(1990年1期),温启昌、郑勉之《江苏的回族》(1990年2期),张世海《四川回族》(1990年3期),许宪隆《德州北营回民历史的考察——苏禄东王后裔在中国》(1990年4期),刘国祥、马文义《草原钢城的包头回族》(1990年5期),冯增烈《陕西回族》(1990年6期)等32篇文章,就回族在各地的形成、分布、经济、文化状况及解放前的变迁,均作了系统的描述。此外薛文波《拉萨的回族》(《甘肃民族研究》1986年2期),姜永兴《海南岛回民考》也属此范畴。
还有一些文章,专论各地回族的形成情况,如杨志玖《从〈至顺镇江志〉看元代镇江路的回人》(《江海学刊》1983年1期)、穆德全《元代回回人分布浙江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和《元代回回人皆以“中原”为家的分布路线》(《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1期)、和龑《关于明代回回的移向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6期)、林松《福建泉州回族的形成及其特点谈薮》(《海交史研究》1988年2期)、郑勉之、米寿江《从南京回回历史变迁看我国回族的第二次大集中与大分散》(《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2期)。
在众多的回族地方史研究资料基础上,各回族自治区、州、县相继编写了本地概况,并先后出版,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已于1986年8月问世。1985年11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刊印了《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调查》。1985年8月~1988年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1~4册。上述著作,大大丰富了回族地方史研究的资料库。近年来,马亮生主编的《湖南回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马鸿超、田志和主编的《吉林回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杨兆钧主编的《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刘东声、刘盛林编写的《北京牛街》(北京出版社1990年2月)相继问世,对这些省市的回族历史及现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既反映了我国回族的基本特点,更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文化水准等因素所产生的当地回族的特殊风情历史轨迹。
(三)关于回族革命史研究
据史书记载,西北回民起义最早发生在明初,从永乐八年(1410年)肃州寄居回回哈喇马牙起义,到明末马守应起义,先后共发生5起。清初,又有米喇印、丁国栋起义。近年来这方面的论述有马寿千《明末农民战争的回族英雄马守应》(《史学史研究》1981年1期)及张莉《顺治年间甘肃回民起义述论》(《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1期)。但最值得研究的是,乾隆年间的苏四十三、田五起义和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及清末云南社文秀起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的研究尤为活跃,论述颇丰。由李范文等主编的《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一书,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西北回民起义的主要动态和成果,对每次起义的社会背景、目的、经过、失败原因、教训和意义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同时比较了学术界的不同见解,为深入讨论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
关于乾隆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论述,有杨怀中《十八世纪哲赫林耶穆斯林的起义》《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1期),关连吉《也谈十八世纪哲赫林耶起义的性质》(《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4期),马如兰、半农《关于苏四十三事件》(《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4期),喇秉德、韩建业《苏四十三起义的历史回顾》(《青海省民族学会论文选集》1983年),王树民《乾隆年间甘肃回民争教与反清斗争》(《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2期),胡山《苏四十三起义论辩》(《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3期),吴万善、罗万寿《论田五、张文庆起义》(《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5期)。对起义的性质,各家见解虽不尽相同。但对起义的壮举,大家都是肯定的。张承志《心灵模式——序“热什哈尔”》(《读书》1990年10期)以热情的语言,评述了记叙哲赫林耶民众反抗清政府镇压的民间历史文献《热什哈尔》一书。
对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起义性质、回汉关系、伊斯兰教及回族上层人士的作用、起义的社会影响及左宗棠的善后政策,学术界更是争鸣不已,发表了大量著述。1987年9月,在西安举行了“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42人,提交论文32篇,会议就一些学术讨论中的“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由陕西三秦出版社编印了《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论文集(1990年4月)。近年来,林吉《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研究概述》(《民族研究》1988年5期)一文对上述讨论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与评价。
关于清末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荆德新《云南回民起义史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一书收录了大量城碑、墓碑、祠序、档案抄件及公私信件、回忆录等原始资料,《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册书中亦收有不少杜文秀资料。此外,罗尔纲《杜文秀“卖国”说辟谬》(《学术月刊》1980年4期)及《回民起义杰出领袖杜文秀》(《民族研究》1984年1期)、林荃《评杜文秀大理政权与英国的关系》(《思想战线》1930年4期),慧君《评杜文秀的外交》(《学术月刊》1981年5期)均对起义作了肯定。田汝康《杜文秀对外关系以及刘道衡“使英”问题的研究》(《民族学报》1981年1期)对刘道衡使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论据充分,有力地否定了所谓杜文秀勾结英国背叛起义军的说法。
至于现代回族革命斗争,更是新时期回族研究的一个热门。从内容来看,除了讲辛亥革命及“五四”时期,大部分涉及抗日战争。如马寿千《辛亥革命时期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民族研究》1981年5期),谢生忠等《海固回民1938~1941年三次起义始末》(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1~2期),李荣珍《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海固回民起义》(《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3期),王健《1947~1949年回汉支队的建立和发展》(《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4期),马云山《抗战时期回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述略》及余振贵《抗战前期大后方回族人士的爱国外交活动》(分别刊《甘肃民族研究》1985年2期及3~4期),陈宝松《威震冀中的回民支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4期),刘金声、刘宝俊《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军区回民支队》(宁夏大学学报》1986年1期),刘凤英《试论渤海回民支队产生及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5期),从各种角度提供了回族人民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