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春
一般以为,回回人的东迁主要与蒙古的三次西征有密切联系,即这一民族迁徙运动盛于蒙古西征时期。而在东迁回回人中,以具军士身份者为较多。他们被调往东方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协助蒙古进行进一步的军事征服和扩张。东来的回回军士几乎参加了讨金、并夏、降大理、灭南宋及征安南、日本的所有战争。元统一后,除镇戍、屯驻边疆及各地外,又参与平定北起吉利吉思、金山,南至畏兀儿、斡端(今和田)等地发生的海都、八剌之乱,以及辽阳境内的乃颜叛乱。这些回回军士随蒙古人转战征伐,驻戍边地,护卫京师,屯垦荒田,成为蒙元军队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元制,凡为军士者,“定入尺籍伍符,不可更易,世代充役”。他们须自备武器、马匹和日常所需费用,并随时接受调遣,参加征战与屯戍。东迁的回回军士地域来源广泛,民族构成复杂,他们中应包含有西域回回诸部族、哈剌鲁人和阿尔浑人等,其构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西域诸地各部族首领降服时所带来的军士。依蒙古惯例,凡归附者,当蒙古出征时,必须发兵助战。而当时降服蒙古的西域诸族首领,多是西域地区握有重兵、据有一地,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他们一经降附,从附者常以千百计,这些人乃以军士身份被签发东来。如阿儿思兰汗投奔蒙古时就率有众多哈剌鲁军士,后阿尔思兰汗返回海押立,但随从其前来觐见的哈剌鲁首领塔不台等,及部分哈剌鲁军士则被留下。他们在塔不台率领下,参加了蒙古对金战争(1211~1213年)。塔不台后死于军中,其子阿达台又率领所部参加了蒙哥指挥的对宋战争。与塔不台一起留下的还有“沙的,世居沙漠,从太祖平金”[1]。另有匣答儿密立“以斡思坚国哈剌鲁军三千来归于太祖”;阿剌瓦而思“率其部曲来降”;赛典赤·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等等。二是蒙古在西征中强征西域青壮年入伍,如成吉思汗攻陷撒麻耳干后,就从青壮年中挑出3万人,“编为一支签军”。“后来,又接连几次在撒麻耳干征军,获免的寥寥无几”[2]。蒙古人还在不花剌、讹答剌“及别的城市、村落,取得援兵”,编为签军。“全部人马都编成十人、百人的分队。每十名大食人编成一小队,十个这样的小队派一名蒙古将官监督”。“这样,该地共集中了五万签军(由被征服的西域人组成)和两万蒙古兵”[3]。如成吉思汗攻克不花剌后,城内居民中“适于服役的青壮和成年人被强征入军,往攻撒麻耳干和答不昔牙”[4]。在费纳客忒,“剩下来的年轻人被强制编入军籍(hashar)”[5]。由阿剌里那颜所率的蒙古军攻陷巴纳克忒时,屠其军卒,尽取所有居民中之工匠、青壮,分配给百户、千户。剩下来的年轻人被强制编入“哈沙儿”(Hashar)队,直扑忽毡[6]。1221年,拖雷在进兵马鲁(今土库曼斯坦之马里)时,“从沿途归顺之地,如阿必瓦而的、撒剌哈夕等,征发签军,组成一支七千人的队伍”[7]。而据《金帐汗国兴衰史》一书云,在中亚细亚“被征服之后的最初几年中,……大批男性农村居民被驱入蒙古现役部队充当辅助军”[8]。蒙古统治者按其族类将他们分别编入“回回军”“哈剌鲁军”“阿儿浑军”,以及“西域亲军”“探马赤军”等军中,使其以陆军、水军、骑士、炮手、侍卫军和屯田军等身份在元朝各级各类军队中服役。
一、回回军
回回军是蒙古人依靠的重要军事力量之一。在蒙古三次西征中,曾前后于回回人聚居的中亚、西亚地区组成大量签军,遣发中土。此外,蒙古人还在已经移居中土的其他回回人中招兵买马,补充兵源。如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朝廷曾“括木速蛮、畏兀儿、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丁为兵”[9]。至元初,元朝政府前后有“签诸道回回军”“签西夏回回军”和“罢签回回军”的诏令[10]。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又“命范文虎等招集避罪附宋蒙古、回回等军”[11]。这说明元初回回军的数量很大,他们分布于全国各个战场,前后参加了蒙古对西夏、金、大理、南宋的战争,为元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立下汗马功劳。如札八儿火者之子阿里罕以天下质子兵马都元帅从宪宗蒙哥伐蜀。回回人曷斯麦里是蒙元时期的一员骁将,早在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曷斯麦里随军出征,成吉思汗曾对群臣言道:“哲别常称曷斯麦里之功,其躯干虽小,而声闻甚大。”[12]窝阔台时,全面发起对金战争,曷思麦里率所部回回军出征攻打汴京,驻兵怀孟(河南沁阳),令领奥鲁事,曾击败金军将领强元帅部,招降军民万余人。曷思麦里次子密里吉,后领属下回回军随世祖伐宋,战死淮西。
在蒙古对南宋的战争中,战绩最著者,当推回回炮手。早在成吉思汗时,蒙古人就已经知道了回回炮的威力,乃下令薛塔喇海佩金虎符,征回回炮立功。中统三年(1262年),李璮叛于济南,薛塔喇海以回回炮破其城。鉴于回回炮威力巨大,在畏兀儿人阿里海牙的建议下,忽必烈乃“遣使征炮匠于波斯”[13]。不久,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一批回回炮手来华助战。自此,大量回回炮手随着蒙古人的征服战争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元朝政府因此设立回回炮手总管府和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以回回人任总管、都元帅,加强对回回炮手的管理。至元十年(1273年),阿里海牙攻襄樊五年不得手,亦思马因等以回回炮前往助战。他们置炮于襄樊城之东南角,开炮后“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14]。由于炮攻的凌厉,守城宋军安抚使吕文焕遂献城以降。波斯史家拉施特《史集》也记载了这一重要的战事,并指出,参加这次战役者尚有三位大马士革回回炮手,他们是阿布伯克、伊卜拉欣和穆罕默德。
襄樊战役的胜利,等于打开了南宋的大门。从此,回回炮就成了元军攻城破垒最有力的武器,并在征伐南宋的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威力。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渡江,阿老瓦丁被派往前线,以回回炮助战。时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也随元军渡江,他于长江北岸布置炮阵地,打得宋军“舟悉皆没”,后“每战用之,皆有功”[15]。至元十二年(1275年),即“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虏(元军)攻常州,时步帅刘公(师勇)守之。……屡与之战,皆胜。至十一月,元虏大势合围。月余,其‘回回炮’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16]。同年,元军克潭州(长沙),十三年(1276年)取静江(桂林),回回炮手均起了重要的作用。
东来的回回军士主要隶属于枢密院所辖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和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等组织。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为元朝宿卫军之一。“元贞元年(1295年),依贵赤、唐兀二卫例,始立”[17],“设官十一员。大德十一年(1307年),增都指挥使二员,又增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至大四年(1311年),省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二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兼照磨一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译史、知印各一人。镇抚二员”。下设有行军千户所,置千户13员,百户29员;把门千户所,千户2员,百户8员,门尉1员[18]。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虽不以回回冠名,但按元例,常以回回与西域参用,故该指挥使司中多有回回军士。此外,在元朝宿卫军中,已有康里卫、阿速卫、钦察卫、斡罗思卫、阿儿浑卫及唐兀卫等名目之宿卫军,而以当时回回军之规模与影响,当有回回宿卫军之设,因此,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应是以回回军为主的宿卫军组织。
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秩正三品,为专门管理回回炮手和军匠的军事组织。至元十一年(1274年),先置回回炮手总管府。十八年(1281年),又立为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一年(1284年),元廷“定拟军官格例,以河西、回回、畏吾儿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人”[19]。次年,乃改为回回炮手万户府,定置达鲁花赤1员,万户1员,副万户1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1员,令史4人,译史1人,镇抚2员。下设以千户所3翼,置达鲁花赤3员,千户3员,副千户3员,百户32员,弹压6员。
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为枢密院属下的蒙古、回回军事组织,始置年代不详。设有达鲁花赤1员,万户1员,副万户1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1员,镇抚2员。下设有千户所8翼,置达鲁花赤2员,千户6员,百户46员,弹压9员[20]。这是见于元朝史籍的唯一一支水军部队。
二、哈剌鲁军
10世纪中期,约960年左右,喀喇汗王朝所属12万帐突厥语族民众改宗伊斯兰教。葛逻禄人(即哈剌鲁)作为王朝主要部族之一,乃全部随之信仰伊斯兰教。元人对东迁哈剌鲁人,不以“回回”称之,文献中它仍多以合儿鲁、罕禄鲁、匣剌鲁、哈利鲁和柯耳鲁等名称出现,但哈剌鲁人与以穆斯林为主的回回人联系密切。
哈剌鲁军,其成员主要为随阿尔思兰汗来蒙古觐见成吉思汗时所留哈剌鲁部分士卒,以及匣答儿密立归顺时所率的“斡思坚国”3000哈剌鲁军。阿儿思兰汗属下哈剌鲁军士,在其将领塔不台率领下参加了成吉思汗亲自指挥的对金战争,他们“由河西、陇右入关陕”,“还师河南,复被旨西征”,至延安时,塔不台死于军中。其子阿达台后领哈剌鲁军参加了蒙哥指挥的对宋战争,并与蒙哥同时战死于四川钓鱼山之役[21]。匣答儿密立“以斡思坚国哈剌鲁军3000来归于太祖,又献羊牛马以万计。以千户从征回回诸国,又从睿宗及折别儿谕降河西诸城,后从攻临洮,死焉”[22]。其子密立火者“从太宗灭金,又从宪宗攻蜀”,后战殁于军中。密立火者之子也罕的斤乃继任千户率哈剌鲁军从攻南宋,先后克五花、石城、白马寨,数有战功。至元七年(1270年),他领兵与宋军战于成都,十二年(1275年),合围重庆,迫使宋守将开城迎降。哈剌鲁人沙的曾为宋军所俘,久居南京,其“险固备知之”。后与刘整出师兵围襄樊,并从丞相阿术与宋将张世杰大战于焦山,继而攻克常州,乘胜再克沿海诸城。他曾领兵至华亭,令士卒切勿杀掠,迫使华亭守将倾城出降。哈剌鲁将领铁迈赤善骑射,早先从征西夏,累有战功,后率兵攻打河南,功绩显著。忽必烈攻鄂州,铁迈赤率精兵千人、铁骑三千驰援,迎兀良哈台于岳州(今岳阳),合兵进击宋军[23]。
哈剌鲁军是蒙元早期统治者重用的一支劲旅,其名将迭出,屡建征伐之功。全国统一后,长期南北转战的哈剌鲁军人大部分仍旧服役军中,并先后驻戍于南阳、襄阳及庆元和京畿地区。大德元年(1297年),伯颜点视河南驻军“共有七八万人。此数之外,脱欢太子位下有一千探马赤、一千汉军,阿剌八赤等哈剌鲁亦在其地,设有非常”[24]。
哈剌鲁军人主要服役于哈剌鲁万户府和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之内,二者均属京城禁卫军组织。
哈剌鲁万户府。隶属下枢密院大都督府之下,主要“掌守禁门等处应直宿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招集哈剌鲁军人,立万户府。寻移屯襄阳。后征交趾。大德二年(1298年)置司南阳。天历二年(1329年),奏隶大都督府。定置官,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吏目一员”[25]。下设千户所3翼,有千户3员,百户9员,弹压3员。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为枢密院辖领的军事组织,秩正三品,其职责为“掌屯军徼巡盗贼于居庸关南、北口,统领钦察、阿速护军三千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皇庆元年(1312年),由原隆镇万户府升为隆镇卫,置都指挥使3员,副都指挥使2员,佥事2员。延祐二年(1315年),又以哈剌鲁军千户所,并隶此卫。“四年(1317年),置色目经历一员。至治二年(1322年),置爱马知事一员。后定置卫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兼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26]。
此外,在元朝探马赤军中,也有部分哈剌鲁军人。探马赤军,原系蒙古各部组成,后在西征、伐金过程中逐渐扩充了畏兀儿、哈剌鲁、康里、阿速、汉人等部族。贾敬颜先生云:(《元史》)“《兵志·叙录》以‘诸部族’三个字总结了探马赤军的全部内容”[27]。哈剌鲁人也罕的斤曾任蒙古匣剌鲁河西汉军万户,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发探马赤军一万人,及夔府招讨张万之新附军,俾四川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将之,戍斡端”[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