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37000500000036

第36章 元代的回回军士及其活动(3)

大批的回回军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也同蒙古、女真、汉军一样,在内地筹粮秣马,“军耕以食”,即所谓“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后在“海内既一”的情况下,他们仍“内而各卫,外而各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致力于治理荒芜,开垦贫瘠的屯垦工作,并成为元代各级、各类屯田队伍中的重要开拓者,为元朝军队兵饷粮运的解决、农业生产的恢复及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回军士的屯田主要在枢密院统一组织与管理下进行。按元制,枢密院及各行枢密院所辖军卫,除“掌宿卫扈从”外,均“兼营屯田”。西域诸卫也毫不例外,其各卫中均建置有屯田千户所。如哈剌鲁军士等所在的隆镇卫“掌屯军徼巡盗贼于居庸关南、北口”及太和岭等地,屯驻东西43处。分别屯戍在大都路龙庆州、昌平县、应州、金城县、檀州、大宁路东口、大同路昌邑县、易州易县等地[50]。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除负责制造、传授回回炮术,管理、训练炮手外,也从事屯田。至元十八年,朝廷诏令“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赴南京(今河南开封)屯田”[51]。而哈剌鲁万户府曾“移屯襄阳”。大德二年(1298年),又“置司南阳”,“户受田百五十亩,给种、牛、田具”[52],进行屯垦。

同蒙古、汉等诸族军士的屯田一样,元代回回军士的屯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参加屯田的回回军士且屯且战,且屯且守,靠屯田以供军需,这不仅使内地荒闲之地变为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队的粮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负担和百姓运粮的劳役之苦。世祖时,任上都留守的西域回回人木八剌沙,因率西域军士屯田有成,成宗时获授中书平章政事之职。《元史》载,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枢密院曾奏:“木八剌沙上都屯田二年有成,拟增军千人。”次年,元廷即“益上都屯田军千人,给农具、牛价钞五千锭,以木八剌沙董之”[53]。元朝靠军士屯田以供军需,岁不乏用。《国朝文类》就此评道:“既一海内,举行不废,内则枢密院各卫,皆营立屯,军食悉仰足矣。外则行省州郡,亦以便立屯。……或为地所宜,或为边计,虑至周密,法其美矣。”[54]

回回军士的屯垦活动,使得其中部分人逐渐脱离军籍,成为普通民户,也即“随地入社,与编民等”。而有些回回军士虽未完全脱离军籍,但也实现了操守正军与屯田军的分离[55]。早在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首先在西域军士集中的西北地区实施了此项措施,他“诏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兵籍,毋令出征,务耕屯以给军饷”[56]。次年,又“以凤翔府屯田军人。准充平阳军数,仍于凤翔屯田,勿遣从军”[57]。元朝建立后,朝廷在各地驻军中普遍推行这一措施,并使其得以贯彻落实。隆镇卫等西域诸军卫中,就各自专设有屯田千户所,辖领屯田军士,以与操守军士相区别。操守军与屯田军的分离,保证了屯田军士不误农时,这对军屯生产的发展是有益的。

然而,日久天长,这些军屯户逐渐脱离行伍生涯,定居于屯垦地区,乃形成屯户合而聚居的村庄,进而遂成为民户。元朝屯田军士的这一演变过程,加速了回回军士民籍化、本土化的进程,使之最终成为中华大地上以农为生的编民。史载,明代时,“回夷,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凤(翔)、汉(中)间夷也。郡县编入版籍,名曰回夷。岁时麦熟。皆携妻小卖药课命,仰食他旁郡,岁凶亦如之”[58]。显然,这一地区明代回回人的分布,与元代陕西行省所辖军民屯田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至今在西北、西南和中原一些元代回回人屯垦区内,仍保留有“回回营”“回回村”“回回寨”“回回凹”及“纳家屯”“拉家屯”等名称,由此不难看出回回军士当年屯垦的历史痕迹。

[1]元史·沙全传·卷132。

[2]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0页。

[3]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8页。

[4]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3页。

[5]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8页。

[6]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7页。

[7]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7页。

[8]格列科夫,雅库博夫斯基:《金帐汗国兴衰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3页。

[9]《元史》“世祖本纪·卷5”。

[10]《元史》“世祖本纪·卷7”。

[11]《元史》“世祖本纪·卷11”。

[12]《元史》“曷斯麦里传·卷120”。

[13]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页。

[14]《元史》“亦思马因传·卷203”。

[15]《元史》“亦思马因传·卷203”。

[16]郑思肖:《心史》“中兴集”。

[17]《元史》“兵志·卷99”。

[18]《元史》“百官志·卷86”。

[19]《元史》“世祖本纪·卷13”。

[20]《元史》“百官志·卷86”。

[21]陈高华:《元代的哈剌鲁人》,《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22]《元史》“也罕的斤传·卷133”。

[24]贾敬颜:《探马赤考》,载《元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

[25]《元史》“百官志·卷86”。

[26]《元史》“百官志·卷86”。

[27]贾敬颜:《探马赤考》,载《元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83年。

[28]《元史》“铁迈赤传·卷122”。

[29]《元史》“薛塔剌海传·卷151”。

[30]《元史》“哈散纳传·卷122”。

[31]《元史》“脱力世官传·卷133”。

[32]《元史》“世祖本纪·卷4”。

[33]《元史》“彻里帖木儿传·卷142”。

[34]《元史》“顺帝本纪·卷40”。

[35]《元史》“哈散纳传·卷122”。

[36]徐霆:《黑鞑事略》“疏证”,载《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第15页。

[37]史卫民:《元代侍卫亲军建置沿革考述》,载《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

[38]虞集:《道园学古录》(卷23)“武卫新建先圣庙学碑”。

[39]《元史》“武宗本纪·卷23”。

[40]《元典章》“圣政”:卷2“重民籍”。

[41]《元史》“刑法志·卷102”。

[4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昔宝赤”。

[43]熊梦祥:《析津志辑佚》,载《物产》“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4页。

[44]《元史》“世祖本纪·卷5”。

[45]《元史》“武宗本纪·卷23”。

[46]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卷1)“资善大夫、中政院使买公世德之碑铭”。

[47]元明善:《清河集》(卷6)“魏国忠懿公神道碑”。

[48]《元史》(卷137)“奕赫抵雅尔丁传”。

[49]《元史》(卷100)“兵志”。

[50]《元史》“兵志·卷99”。

[51]《元史》“世祖本纪·卷11”。

[52]《元史》“成宗本纪·卷19”。

[53]《元史》“世祖本纪·卷17”。

[54]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1)“经世大典·叙录”。

[55]元代的操守正军,指专门操练防守的军队;屯田军,则为专门负责屯种,提供军粮的军队,他们多以“户”为单位,即其军士必须成家立室,以保证劳动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劳动力本身的再生产。

[56]《元史》“世祖本纪·卷4”。

[57]《元史》“世祖本纪·卷4”。

[58]《万历武功录》(卷1)“陕西回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