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平交易的市场伦理观
回族文化重视商业贸易,重视流通,但同时也强调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要求人们遵守市场伦理,其核心就是提倡公平交易,反对投机取巧,做到“言语信实,买卖公平,称量度数,不以入加,不以出减,不虚托本利,不谬称好丑,不全己亏人,无讳无匿。”[7]在制假售假、不正当竞争泛滥成灾的今天,回族文化中公平交易的市场伦理,对当代人不无借鉴价值。
(三)合理分配观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秩序的共识,即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和谐问题,所以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共鸣,表明了社会对和谐有着强烈的需求。”[8]分配不公是当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9]。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这方面,回族文化的一些理念,值得借鉴。回族文化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天资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允许在经济收入上存在差别,不搞平均主义。但反对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主张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社会财富实行再分配,让那些智商高、能力强而收入多的人将其一小部分财产拿出来,解决社会上贫、病、残、愚等弱势群体[10]的生存问题,以便调整贫富悬殊,实现合理分配。回族社区长期以来,以“天课”“施舍”等多种形式,存在着扶贫帮困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悬殊对社会稳定造成的消极后果。难能可贵的是,清代回族学者马注进一步拓展了“施舍”的领域,将人的智力、精力、爱心、祝福等无形的财富都列入可施的范围,他说:“学施者,继往开来,阐明要道,著述典训,以垂万世,此学施也;财施者,饥则济以食,寒则济以衣,困则周以财,露则授以室,此财施也;言施者,遇人急难,出言解救,遇人痴迷,出言提醒,劝善止恶,引明正道,此言施也;力施者,尽瘁天宇,效力讲堂,葺桥修路,凿井掩骸,此力施也;心者,万善之根,理欲之界,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谟民贫不能济,心之所至,功亦如之。”[11]即爱心和善意与钱财的施舍,有同样的功德。其中所谓“学施”正如当今的“文化扶贫”,其意义非常深远。
(四)适度消费观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俭节约而著称于世。然而,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股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正在蔓延,这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源原本比较匮乏的国家而言,其中的隐忧,不言而喻[12]。中央及时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正可谓未雨绸缪,全国上下理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而回族文化中的适度消费理念,对建立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回族文化既反对超前消费,也不提倡过分节俭和吝啬,认为过分节俭和吝啬,如闲置资产,不用于社会财富的流通和增值,会降低消费水平,削弱对生产和供给的刺激,使整个经济停滞不前;但浪费和过度消费不但减少投资比例,使生产萎缩,经济衰退,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把人们引向腐化堕落,从而丧失民族斗志和忧患意识。浪费和吝啬都不可取,可取的是“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13]。这种适度消费的理念,对于节约资源(如水、电、气、油、土地、木材等),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意义,非同小可,不容忽视。
至于回族对祖国在经济方面实际的贡献,人们感受颇深。首先,回族对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北的开发具有特殊贡献。中央在20世纪末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为西部的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还是西部的居民,回族由于其独特的禀赋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回族的经济是农牧兼营、亦农亦商的“复合型经济”[14],这种经济结构在西北这样一个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文化类型复杂的区域起着重要的沟通和联系作用。回族聚落大多沿着中国西部“三大高原—两大经济类型”的边缘或过渡地带断断续续地分布。“三大高原”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两大经济类型”是青藏高原藏族和内蒙古高原蒙古族单一的畜牧业经济、黄土高原以汉族为主的单一的农耕经济。三大高原分布着的规则的两大经济类型呈现出单一性,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尤其是游牧经济是一种脆弱不堪的自然经济,极易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风雪、疫病等自然灾害都会使成千上万的牲畜死亡,美丽的草原顿时会失去生机。畜牧产品既是游牧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却满足不了自身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强。而黄土高原粗放而单一的低水平农业,又具有封闭性,虽然盛产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但由于封闭保守观念的障碍,难以与游牧民族互通有无、彼此满足对方的需求。换言之,“三大高原—两种经济类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经济互补性很强,但缺少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和强有力的沟通者。藏族和蒙古族传统上缺乏商品意识,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又有根深蒂固的轻商观念,加之牧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因而他们对经商望而却步。因此,两大经济类型互补的重任落在了具有经商传统和开拓精神的回族的肩上。在历史上,回族上高山、下帐房,不辞劳苦,把内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带到牧区,再把牧区的畜产品又带回内地,充当了“互补”的使者,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牧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回族的这一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过去不起眼的皮毛贩运、加工以及饮食等各行业中无数的百万、千万富翁脱颖而出,成为各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许多人通过商业资本投资或扩大规模,办起了现代企业,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如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传统的食品行业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清真奶食品系列生产经营企业,已成为全国的知名企业。复合型经济结构的优势还使西北回族实现了跨区域、跨产业经营,在家园以外的广阔天地里获得资源、市场、原料、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的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鸿沟被最大限度地弥合,从而使其经济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外向性倾向,即回族经营者走南闯北,异地办厂,实现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大流通和大整合;二是弥补机制,即经济结构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农业损了商业补,商业损了工业补,主业损了副业补——东方不亮西方亮,相对于同在西部的其他民族单一的产业结构,有着明显的优势。
实践证明,回族是一个有经济头脑、有经营才能、有开拓精神的民族,只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的有关行之有效的政策,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经营特长和聪明才智,他们一定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奇迹,为国家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回族对祖国政治方面的贡献
回族在政治方面对祖国的新贡献应该有实际的贡献和理论上的贡献。
回族在政治方面对祖国实际的贡献主要包括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前面已经分析了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面临的国内任务。在此背景下,回族深知自己对祖国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在历史上,当祖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关头,回族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今天,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时,回族同样会珍惜和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极力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的尊严。越来越多的回族成员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搞不好,这个国家就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国家用于维持社会稳定的财力、人力、物力以及注意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的开支和民众的税收负担,进而延缓国家的发展,影响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民族矛盾激化,并演变为冲突,那将使社会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有可能引发内战及外敌入侵,在动乱和战火中经济建设成果会遭到严重破坏,生命财产会遭受严重损失,那么这个国家的所有公民,无论哪个民族都会饱尝民族分裂的苦果。所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四个维护”成为绝大多数回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从根本上来讲,回族是我国社会中一个稳定的因素,是一个积极的力量,是一个建设的生力军,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群体,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回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她是一个接触面很广的民族,所以她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在一定意义上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对民族团结能够作出特殊贡献。回族是坚决拥护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回族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使她更容易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她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及其更高境界——“和谐社会”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她更加期盼加快社会的法制化进程,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她是信奉“法”的民族,对法律和规则有一种神圣的敬仰和敬畏,合法(哈俩里)与非法(哈拉目)的界限分得很清,不得越雷池一步。她更加拥护以德治国的方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际交往和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