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价值
比较而言,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因为是实证研究,更需要准确揭示回族群体与个体的时间与空间特性的真实性,也就更依赖于考据以及相关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研究成果;反过来,相关学科包括历史学科的研究,也需要回族人口地理学成果为之补充与注脚,以再现回族族体包括其先民在历史上的自下而上的足迹、活动规律,从而进一步用以说明其与回族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为当代回族社会现代化道路与模式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与理性思考。是为进行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之所在。此其一。
近年来,随着回族研究的广泛深入,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探讨回族分布状况的条件已趋完备,无论出于对回族族情的宏观把握,还是探讨回族特殊的人口地理特征对回族形成、发展的影响及其关系,都为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准备了充分前提。而且,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回族研究前进一大步,还会将回族史特别是回族地方史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出质的总结,使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局部与整体等关系在回族研究系统中找到最佳契合点,为今后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开一个好头,对学科的建设性意义不言而喻。此其二。
从根本上来说,学术研究最终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回族人口地理学亦不例外。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有其连贯性与内在规律可循,而回族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在探索回族社会大系统与各地回族社会发展小系统方面,其优越性是相对突出的,通过对回族人口历史变迁规律相关因素与社会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为制定回族社会发展的总体与分体模式,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以制定正确的符合回族发展实际的政策。此其三。
(三)实践意义
1.增加了解,促进发展。回族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点,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有过辉煌发达的经济与科技文化成就。回族分布各地,参与了各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回族对有些地区的重新开发、某些领域在特定时期的发展,均有独特之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回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谱写了民族发展的华丽篇章。了解这一点,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加民族自豪感,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民族经济尤其是各地区民族经济,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2.增进交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国860万回族人口中,有310万实行区域自治,其余550万为散居状态——占全国散杂居民族总人口的27.5%;在全国许多省区(尤其是内地一些省市),回族人口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3以上(有的高达90%)因此,加强与兄弟民族的交流,巩固已有的民族团结成果,也是回族人口地理学需要探讨的课题。回族形成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没有两种乃至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便不可能有回族的形成;而回族发展的历史,又是一部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水乳交融的团结史,没有这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团结,也就没有回族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事实是这样,而回族人口地理研究更要雄辩地证明这一点。这对回族发展道路的曲折与通畅作用攸关,也是我们总结历史得出的有益结论。
3.扬长避短,重振辉煌。在回族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回族人口发展中的地域特征不仅贯穿回族族源、族际关系、文化传承等过程的始终,更重要的是它曾造就了回族高起点的经济基础、开放与开拓进取的民族文化、坚忍不拔与逆境求存以及强大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回族社会发展出现了极度的不平衡。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发挥民族发展的经济优势与人口地理优势,扬长避短,为民族振兴寻找新的突破口,正是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
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除采用一般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描述法、综合分析法(包括区域综合分析法、静态与动态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等)、人口地图法等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计与图表相结合的方法。回族人口在历史上的分布与迁徙状况是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其他问题的研究都依据这个基本命题展开,只有先弄清历朝历代、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回族人口分布与变迁史的大致清晰轮廓,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才能避免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为此,首先需进行大量史料甄别工作,大海捞针,编排出回族历史人口统计表——这是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难中之难,又是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做出相应的地图:一是历代回族人口分布态势图;二是重要历史时期回族人口迁徙图;三是回族人口分布密度变化图。有了以上一表三图的基础工程,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就有了精确的坐标,学科建设大厦亦有了坚实的基座。
2.分析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如前所述,回族人口地理领域由于特征突出,资料典型,不仅具有一般人口地理特点,而且往往诸多特征交织,远比通常研究复杂。因此,对于它的研究,特别需要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以得出较为符合事实的结论。另外,由于分布广,各有发展特点,所以回族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别较大,呈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要想对回族人口地理发展的各种特点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还必须采取比较的方法,对诸如典型社区、内地与沿海、沿海与沿边、发达与不发达等具有可比性的回族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回族人口地理发展的优劣势态以及规律性特点,为今后发展寻找捷径与理想方式。例如,唐宋时期集中了回族先民相当数量的广州等沿海贸易城市,而今却无回回后裔留下,人口发展上出现断层现象。[13]原来的蕃客后裔哪里去了呢?对此疑问,有人推测为三个可能,即迁徙、同化于汉族和保存自身特征在当地继续生存[14]。但迄今没有发现足够可资确定的史实资料。那么可否从人口地理学角度,结合当时当地历史背景,找出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予以解答呢?不应排除这种可能性。又如,回族发展中的三个典型区域类型—以广州、泉州、扬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以甘宁青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和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同样是中外文化交流驿道(香料之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入境点,同样在回族共同体形成中发挥过举足轻重作用,但却走向不同结局:东南沿海地区伊斯兰文化由盛而衰、西北地区苏非盛行、云南一地经汉并重且使伊斯兰文化绵延不绝。这是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呢?抑或受人文地理影响、或回族对伊儒两种文化的态度使然?凡此种种,都有待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通过分析与比较后,作出合理的解释。
3.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更注重具体的人的行为空间与行为方式的研究,所以哪怕是一星半点对回族群体与个体活动的记载,也为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所看重。可见,在茫茫汉文史籍中搜求蛛丝马迹是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追寻历史与现实间的结合点时对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要深入各地回族社区,剖析其社会结构,寻循其发展足迹,探讨其未来趋势。正如白寿彝先生谈及回族史研究方法与条件时所说“更须足迹遍全国,见到过各处的回教(族)社会,见到过各处的碑刻和私家记载”。[15]这也是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
人口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人口学科与地理学科的各个分支,包括了人口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统计学、人口生态学等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与地图学等等内容。具体到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目前至少要涉及到以下内容或范畴。
1.回族人口地图。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回族人口分布图、变迁图,各个时段、空间回族人口迁徙路线图,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回族人口数量曲线变化图,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回族人口比例柱状图,等等。通过地图,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出回族人口的发展变化及区间差异,是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2.回族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概观。主要研究回族聚居地区的自然地理现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土、植被、物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人文地理现状包括人口、风俗、文化、宗教、经济发展与社会状况等,是回族社会在当代的发展全貌。
3.回族历史人口的地域构成。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回族人口的区域分布、地区人口比例与差异、人口重心、城市与农村人口构成等内容。通过它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回族社会历史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
4.回族历史人口的行业状况与职业构成。包括各个时期回族人口的主、次要成分,各种人口来源、社会成员比重等。有助于把握回族成分以及经济诸方面的定位问题。
5.典型社区回族人口分布特点及其演变,重要历史时期人口发展规模以及新时期人口空问形式的构成特点。它有助于加深对回族社区发展的内在特征的深刻了解,制定相应发展对策。
6.回族人口的地域变迁规律及其与回族社会发展的关来。影响人口地域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回族历史发展的独持性与所处地域的分散性,使之对社会风云的关注尤为密切,封建社会的每一项政策、每条制度甚至处理涉回事件的一个条令都可能引起回族社会的震荡,从而引发出人口地域的迁徙。而每一次变迁,对回族、回族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对回族群体与个体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是一次严峻的洗礼与考验,也就必将对回族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回族人口地理学中所特别予以关注的地方。
7.回族地区人口地理态势分析。包括对回族人口地理要素的分析与评价,回族人口地理现状对回族社会发展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评估,如何发挥回族人口地理优势,振兴回族经济文化等。它有助于使回族社会借人口地理特点寻找合力,重塑民族精神,再现民族辉煌。
8.回族人口分布特点与其现代化道路抉择的关系、模式。回族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最终也是为回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世纪转折、迈向现代化道路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因此,从人口分布特点看回族社会的现代化模式是进行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始终如一的目标,也是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初衷所在,以上所有研究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总之,回族形成、发展与演变的特殊历程为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广阔的学术空间,而回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又为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开展回族人口地理学研究,不仅是回族历史、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创建中国回族学研究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回族社会现代化和回族学国际化的时代召唤。
[1]祝卓主编:《人口地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982年人口普查,回族分布在全国2375个市县的2310个市县中,以占全国0.72%的人口分布全国97.26%的市县;1990年比例略高。
[3]《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4]《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第34页。
[5]《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6]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56页。
[7]田方、陈一药:《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8]《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9]《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10]《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63页。
[11]《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12]《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13]《回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5页;1997年第1期,第3页;1997年第2期,第85页;1996年第1期,第4、2、6页。
[14]姜永兴:《广东海南回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页。
[15]杨怀中:《回族史论稿》“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