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中的安全预警问题研究
37265700000008

第8章 金融安全预警的理论阐释

一、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的核心地位与金融安全的公共性

(一)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

1.金融已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日益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是指社会资产越来越表现为金融资产的趋势,通常用金融资产与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和度量这一进程,即称为金融相关率。这一比率既表示一国金融业的发达程度,也表示一国社会资产以金融资产来表示的程度。这一比率,在100年前,英国最高,为0.30~0.35,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皆较低,广大发展中国家还谈不到这一比率。而在1990年左右,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在3.26~3.62之间;发展中国家在0.30~1.50之间;韩国最高曾达4.36.可见,在近100多年来,各国的这一比率有了历史性的提高,但这一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资产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国的金融相关率也明显提高,呈现出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1978年我国的金融相关率为0.42,1991年超过1.0,2002年上升到2.33,2003年为2.11.参见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我国的金融相关率提高,既表明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质性发展与提高,同时也表明我国的经济金融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倾向。

第二,金融已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在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这种核心和枢纽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即金融市场的资本形成功能;二是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和流量,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金融的产业导向作用。当然,一些有长远战略考虑的商业银行,也会为获取长期利润而支持有发展战略的产业和地区,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向。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

第三,金融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中心。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和社会商品、服务总供给量的基本平衡,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另外,金融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数以万计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而且,利率、汇率、信贷、结算及其他金融工具对微观经济主体有直接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调节利率、汇率和信贷政策等手段,适时收缩或放松银根,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金融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核心。金融稳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经济中的危机首先表现在金融上,并迅速涉及到其他方面。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金融安全紧密联系着经济安全的其他领域

金融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其他主要领域,如战略资源安全、本土制造业安全、财政安全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雄厚的金融实力可以为一国获取战略资源提供支持,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与专利制度都有赖于经济金融实力作为后盾,而金融危机可能直接导致一国的财政危机。

在当前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关系问题,张幼文在1999年就曾作过比较精辟的论述:国家经济安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无疑是影响国家经济的最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命脉地位,使由金融系统产生的问题可能迅速成为整体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局部金融问题迅速转化为全球性金融问题,从而金融安全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各种经济问题首先在金融领域中积累,到金融体系无法容纳这些问题时,它们便剧烈地释放出来。也就是说,金融安全不等于经济安全,但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经济安全的国家一定会拥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不安全意味着经济也不安全,因而金融安全直接决定国家经济安全。

(二)金融安全的公共性表现在其负的外部性

金融外部性(Financial externality)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金融外部性指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向与金融行为无交易关系的第三方溢出的外部经济效应,广义金融外部性指由于金融行为引致的、在受影响者决策能力之外的经济影响。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时,产生金融正外部性,金融行为中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产生金融负外部性。处在健全经营状况中的金融企业通常为社会提供广义金融正外部性,造福于社会;反之,金融机构在经营中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则这时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具有负外部性。由于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率,所以如果金融机构破产,其私人成本相对于资产损失和社会成本是相当小的。

金融外部性的日益发展与深化,更加成为每次金融危机中都会典型地显现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和影响。金融负外部性主要发生于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造成金融资产价格剧烈变动、恶化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与恶化国际金融状况从而破坏金融安全,而且还会使经济衰退,导致通货混乱,增加失业,加重财政赤字从而损害经济安全。具体而言,主要有:一是金融危机致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经济萧条。金融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金融指标恶化,但这些金融指标恶化最终会影响到实际经济。二是金融危机导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互换位,造成通货混乱。一般来讲,金融危机开始时,由于货币贬值或预期更大的贬值,以及经济形势的不明朗,短期内会出现物品抢购,引发通货膨胀。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和蔓延范围的扩大,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出现经济衰退,失业增加,财富缩水,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市场有效需求极度萎缩,物价水平大幅度下跌,严重时甚至出现物价负增长,于是产生通货紧缩。三是使失业率上升,造成资源闲置。四是金融危机会削弱一国财力,恶化财政收支状况。金融危机会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影响一国的财政平衡。从收入方面看,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的收入下降,税收收入自然减少。从支出方面看,最主要的是由于资不抵债银行直接债务的增加和由于存款和贷款担保而引起的或有债务的增加。此外,严重的金融危机还可能直接削弱一国对外防御的经济实力,致使金融主权的丧失,也可能会引起社会和政局动荡,从而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二、基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相互关系的解释

1.金融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差异对我国金融监管构成挑战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创新也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已深刻地改变了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面貌。在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中,有一个时期金融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避监管当局的管制;此后,规避管制一直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就我国金融业而言,无论是创新的意识,还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皆不能与成熟市场经济中孕育的金融业的创新水平同日而语。我国正值扩大金融开放范围的时期,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而言,可能是形同虚设。这样,加强金融安全的预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监管乏力之不足。

2.金融创新放大了金融风险

金融业的高负债率决定了必须接受严厉监管,而规避管制本身只是微观主体转嫁了风险而不是消灭风险,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其风险则可能增大。再者,金融交易方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衍生程度的提高,都是与市场整体的金融风险的放大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经金融创新放大了的金融业的风险需要通过建立预警机制以避免金融业的运行积累过度的风险。

三、基于金融脆弱性的解释

我们可以给出金融脆弱性这样的定义:金融业固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使金融业易受到监管的疏漏、道德风险、经济周期波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导致发生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企业破产、物价飞涨或通货紧缩、失业等的一系列后果。

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更容易失败的本性。这是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financial fragility),有时称之为“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有时将其简称为“金融脆弱”,则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早期,人们主要从狭义上来理解金融脆弱性,现在更多的是从广义角度。

也有的学者从现代金融工具的脆弱性、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三个方面将金融脆弱性归纳为“由货币脆弱性和信用脆弱性两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现代信用关系(信用网络)的脆弱性”参见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并认为“隐显”于金融结构中的金融脆弱性的显性化就是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

可见,金融脆弱性决定了金融业的局部风险因素会引发更大范围风险的爆发,进而引起整个金融体系遭受崩溃的风险,所以说必须通过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来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

四、金融安全预警原理的简要概括

金融安全预警属于经济安全的范畴,而经济学不同于许多所谓精确的自然科学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现象使得现有最复杂的数学模型也无能为力;二是经济学不满足反演对称的性质,在时间上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在变化,经济模型和经济指标也在变化,即使是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也可能不具备可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倒有些像地质学。参见孙健主编:《金融危机与国家安全》,前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金融安全预警借鉴地质学等学科的预警原理和方法也就具有了某种本质上的共通之处。通过第1节对预警原理的归纳,结合前文对金融安全预警必要性三个方面的解释,可以对金融安全预警原理做出简要的概括。

1.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

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源于金融业外部因素通过金融业自身的脆弱性等因素而作用于金融体系,会给金融体系带来崩溃的危险,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人们金融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虽然从理论上说,金融业的风险因素的积累总要以某种方式释放从而达到对金融业以及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调节,但是来自金融业外部的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金融安全预警的突出影响因素。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反作用越来越大。二是伴随着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进入到工程化的阶段。以工程的思维来解决金融问题成为金融业成为一个成熟产业的重要标志。而金融业工程化以后其所采用的复杂金融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对特定市场领域进行有目的的控制。三是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规模巨大的游资,它们每天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逐利的归宿。而当这些游资的资金实力可以与发展中国家特定的金融市场的市场容量相提并论的时候,它们就事实上对后者形成了威胁。所以说,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显示出紧迫性。

2.金融安全预警的基本原理

金融安全预警的基本原理也来自对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潜在威胁的发生与人们对此的认识及信息传递过程的时间差。但是,金融安全预警与自然灾害预警有不同之处。以地震为例,其预警的物理学可解释的原理是基于地震波的传递比电磁波慢;而目前全球全天候的金融市场中资金的调拨速度事实上是以资金调拨指令的信息传递速度来衡量的,也可以说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传递信息的。

从上述的差别似乎可以得出金融安全预警无从预警的结论,其实不然。上述的差别仅仅是从特定的角度审视金融安全预警的信息传递速度问题的。事实上,金融业的风险因素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再则作为人为因素的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要受到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当市场规则的变化对特定的金融交易行为的预期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时,可能会促使此类特定的市场行为得以避免。这一点又与自然灾害预警有较大的区别。仍以地震为例,在目前人类的技术条件下,有效的地震预警是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的;而金融安全预警则有可能会使得金融攻击的危险得以弱化或化解。

3.金融安全预警过程也具有前兆性等特点

金融安全预警也具有普通预警的前兆性、可识性、时差性、级差性等特点。金融安全预警过程中的一些前兆性信息是有迹可循的。比如,银行挤兑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谣言促使不知情的存款者加入取款的行列。再如,金融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金融攻击,实施攻击一方往往会囤积大量相关合约作为发动攻击的筹码。至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倒闭风险,更是有微观监测指标的迅速恶化可作为事件的前兆信息。经济金融领域对各类信息的数量化和指标化使得金融安全预警具有可识性的基础。金融安全预警的时效性主要来自对前兆性信息的提前判断与潜在威胁的发生之间的时间差。当然,这种时效性的实现需要依靠金融体系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及有效运作。金融安全预警的级差性表现为金融业风险爆发的影响程度和时空范围,从而应对金融安全事件的措施也有轻重缓急之分。

4.金融安全预警的信息发布

金融安全预警的信息发布与自然灾害预警的信息发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就不同点而言,普通金融安全预警信息的传递更应该具有保密性的特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金融恐慌心理。而在特定的金融安全事件如银行挤兑发生时,金融安全预警信息的发布则可以参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通过普通大众传播媒体进行辟谣。将来如能设计出针对普通民众的金融安全预警防御指南,也可以考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不同金融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

5.金融安全预警的组织体系和预警信息系统

如前所述,金融安全预警信息更多地选择保密的方式进行传递。而合理的预警信息使用范围的确定是与金融安全预警的职责相联系的。与国家金融安全预警职责相联系的是国家金融安全预警的组织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金融稳定的职责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但从金融安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来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的组织体系应该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预警职能的发挥还需要更多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参与。金融安全预警的信息系统可以从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和专门的金融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两方面来建立。

6.金融安全预警对各种技术手段的采用

正如气象学等学科的预警需要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和多学科的监测方法一样,金融安全预警也需要对金融安全预警信息做多用途的处理。为了达到金融安全预警的时效性相要求,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新技术设备对金融安全预警信息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处理就成为能够准确预警的基础性条件。

总之,金融安全预警需要通过建立预警组织体系对金融安全预警信息的前兆性因素进行监测和及时分析处理,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传递预警信息,从而实现对影响金融安全的警兆进行相应级别的预报,达到防范和避免金融风险爆发的目的。

本章小结

预警思想源于军事,旨在提前发现敌方的进攻信号并及时报告其威胁程度,以便己方能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军事预警在社会政治、宏观经济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领域有气象学对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地质学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预警,经济预警和社会安全公共事件预警也逐步开展起来。

气象学的预警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结合防御指南,以信号、图标和含义三部分结合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气象学预警受全球大气5天为限的混沌系统特征制约,对金融安全预警中金融市场的预测或许有可借鉴之处。

同样是人类出于对目前仍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可能致灾的防灾减灾目的,地震预警包含了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还包括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地震预警在原理上的可行性是建立在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递速度比人类借以通信的电磁波传递速度慢的基础上的。至于弹道导弹预警,在阶段上似乎与金融业对洗钱过程的鉴别有某些共通之处。

预警原理可以简要归纳为:第一,预警的必要性是源于气象学、地质学等自然灾害因素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和影响。第二,预警的基本原理来自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人们对此的认识及信息传递过程的时间差。第三,预警的过程具有前兆性、可识性、时效性、级差性等特点。第四,预警信息的发布通常是与相应的防御指南一起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第五,预警需要建立针对性的组织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传递系统。第六,预警过程中高科技手段的采用和多学科的联合已成为有效预警的必备要素。

经济安全思想是随着国家安全内涵的不断丰富而产生的。经济安全具有相对性,其实质可以理解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冷战后经济安全受到的多方面的威胁和影响凸显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经济预警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其警素的确定难以用单指标来刻画,因而,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的简捷逻辑目前还很难有现实的运用。

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既是随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地位的上升而显现,又是因为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已居于核心地位,并且与战略资源安全、本土制造业安全、财政安全等有着紧密联系,还因为金融安全的公共性体现在其负的外部性。金融创新时代放大了的金融风险以及我国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方面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为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提出了现实要求。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还来自于对金融业与生俱来的脆弱性的克服和防范。

对金融安全预警原理可简要概括如下:一是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源于金融业外部因素通过金融业自身的脆弱性等因素而作用于金融体系,会给金融体系带来崩溃的危险,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人们金融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金融安全预警的必要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显示出紧迫性。二是金融安全预警的基本原理也来自对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潜在威胁的发生与人们对此的认识及信息传递过程的时间差。三是金融安全预警也具有普通预警的前兆性、可识性、时效性、级差性等特点。四是金融安全预警的信息发布侧重于保密性的要求。五是金融安全预警的组织体系和预警信息系统是实现预警职能的基础。六是金融安全预警需要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新技术设备对金融安全预警信息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处理。

其他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国内外现有的金融安全预警研究因所讨论的对象的不同而差别较大。尽管如此,对此进行介绍和探讨还是寄希望能从中发掘一些可以借鉴的线索。发达国家的金融安全预警更多地侧重于传统的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监测预警和纠偏;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有较大的相似性,其经验与教训可谓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