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所盼望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各派之争到了白热化程度,而且裂痕很深,很难弥合,这对英迪拉非常有利。由于她在一开始就采取了静观的策略,各派对她比较放心,她几乎没有受到攻击,在公众心中仍保留着完美的形像。看准时机,英迪拉决心马上出击。她像救世主一样来到辛迪加派面前,辛迪加派在她的争取之下,决定支持她参加竞选,因为她现在几乎成了惟一的完美的候选人,她是尼赫鲁的女儿,闻名全国,任何地区或党内任何派系都对她没有特殊恶感。凡是那些由于德赛专横刻毒或思想保守而担心他来当政的人,也都认为联合起来拥戴英迪拉最好。英迪拉得到的支持日益增多,势力日益强大。她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把大多数党员都团结在自己周围。德赛的政敌中,那些既不愿支持南达,又不甘心支持恰范(另一位候选人),也不甘心支持辛迪加派的人,似乎颇愿意投英迪拉的票。国大党执政的十个邦的首席部长,经过辛迪加派的疏通,也都公开支持提名英迪拉。他们的联合声明实际上是指示他们那几个邦选举出来的议员们都投英迪拉的票。南达看到十个邦的首席部长都支持英迪拉,知道自己败局已定,马上退出了竞选。只有德赛仍决心要与英迪拉见个高下。
德赛开始在竞争中对英迪拉进行谩骂和攻击,试图激起英迪拉应战,抓住她的破绽予以进攻。然而,英迪拉让他大失所望。她的态度仍如初始那样谦逊有礼,其风度让公众更加满意。大选终于进行了。果如所料,英迪拉在526名党员投票中,共获得355票,而德赛仅得169票(两张废票)。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聚集在议会大厦外面,庆贺她全面大胜。
英迪拉成功之处在于她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善于守拙,隔岸观火。同时,善于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周旋,利用其矛盾,寻求对自己的支持。最后终于以弱胜强,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
撒切尔化敌为友
1975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后,立即把目标对准了唐宁街十号的首相官邸。但是,刚刚过去的竞选斗争中,撒切尔夫人与希思两军对垒,裂痕颇深,保守党的内部团结受到了严重损害。
在英国这种国家,欲当首相必须是一个政党的党魁,因此,党内的夺魁斗争一向十分激烈。争夺各方常常是撕破脸皮,竭尽排斥、贬低和打击之能事。撒切尔夫人不赞成希思的政策主张,先是支持基思?约瑟同希思竞选,继而又亲自向希思挑战,使希思感到她有意与自己作对,心中大为不快。但竞选期间,希思的人马故意打出“我支持杂货商,但不支持他的女儿”的口号,把撒切尔夫人的家庭身世也翻出来,作为攻击目标。这种作法,当时使撒切尔夫人十分气恼。双方的对立情绪一度达到空前的程度。
撒切尔夫人当选后,认识到为了团结全部力量参加首相大选,必须弥合与失败者的裂痕,恢复保守党的团结,稳定自己的后院。由于希思在党内追随者不少,势力不能小视,他又在国际上声望较高,影响颇大。没有他的支持与合作,要战胜执政的工党,有较大困难。撒切尔夫人为了获得希思一派的支持,主动地摈弃前嫌,表现出一种虚怀若谷、不念旧恶的气量。
她获胜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去拜会希思,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她领导下的影子内阁。但被一口回绝。她不灰心,其第二个行动是请希思手下的总督导员怀特洛出任保守党副领袖,怀特洛接受了邀请。由于撒切尔夫人的做法符合许多保守党人的心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接着,撒切尔夫人于1976年10月的保守党年会上再次主动发出和解的信号。她在讲话中赞扬希思过去的政绩,在政策主张上作了一些调整和修补,又采纳了希思的一些观点,使两派在对内对外政策上明显接近。在此情况下,希思也就发表了对撤切尔夫人“完全相信”,支持影子内阁的内外政策声明。至此,撒切尔夫人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便最终确立了,为登上首相宝座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统治者胸怀宽广,才能招天下人归服。一个统御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虚怀若谷既是重要思想作风,又是谋略手段。“君子之德如风”,宽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属,赢得人心。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正是显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素质和风度。
卡洛斯平息哗变
1981年2月23日下午6时当西班牙众议院正在议会大厦举行会议时,200名荷枪实弹的民防军官兵突然包围了大厦,中校特赫罗?莫利纳率领20名士兵冲入会场,将全体阁员及各党派主要领导人300人扣为人质。与此同时,军内极右分子遥相呼应,巴伦西亚地区的第三军区司令米兰斯?德尔博什中将宣布戒严,并且派军队占领了电台等部门。全国处于混乱之中。
在这严峻的局势下,作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像征的卡洛斯国王以其过人的胆识沉着应变。24日凌晨,国王亲自出面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以稳定人心,并以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身份命令参谋长联席会议采取紧急措施平息哗变。此后,军队迅速进驻首都,把电台、电视台及军事要地保护起来。同时,宪兵及武装警察部队对政变分子实行反包围。国王还命令各部副大臣成立临时机构,会同军警领导人共同制止议会大厦内事态的发展。一切反政变措施进行得有条不紊、富有成效。
这些措施果然很快奏效,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军方宣布效忠国王,各大军区也纷纷致电国王,表示尊重宪法,维护民主。首都各界人士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政变,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斯?德尔博什中将不得不撤消了戒严令。叛军大势已去,只得在重兵围困下宣布投降。策划的政变仅持续18小时就破产了。两天之内,参与策划、指挥的20多名军人全部被捕并送交军事法庭。国王亲自主持了国防委员会特别会议,以处理善后事宜。在此之后,国王声望大增,民主势力得以加强。
大凡发动政变者,其主要策略就是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造成局势的动荡,以混水摸鱼、乱中夺权。因而当权者首先应该做到临变不惊,遇险不慌,沉着应变,稳定局势,断绝对手乱中取胜的计划,然后采取迅速而周密的措施扭转不利局势,不给对手留有喘息和反扑的机会,并安排好善后事宜,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竞选总统里根胜蒙代尔
1984年里根竞选总统时,已经73岁。他的对手是民主党的蒙代尔。蒙代尔是卡特当政时的副手,上过大学,当过兵,担任过律师和参议员,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只有56岁。
美国在总统竞选期间都要进行电视辩论。蒙代尔要求同里根进行六次较量。里根知道自己的体力条件不如对方,所以没有答应。两人经过多次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进行两次电视辩论。第一次电视辩论中,里根处于劣势,蒙代尔稍占上风。这次辩论,蒙代尔的主要策略,是指明里根的年龄太大,难以应付繁重的内政外交活动。10月21日晚,双方举行第二次电视辩论。里根一开始就发动进攻。他说:“上次辩论中蒙代尔说我年龄过大。但我不会把对手的年龄、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里根的话使众人哈哈大笑。
在这次辩论中,新闻界认为里根占了上风。民意测验表明里根和蒙代尔的得分是6比4。
里根在这里应用了正活反说法。话的表面是“我不会”,然而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实际上是在骂蒙代尔太年轻、不成熟。在这次辩论中,里根不仅报了一箭之仇,而且给选民留下了思维敏捷的印像。
艾伦迫使黑格辞职
理查得?艾伦是美国的一位老政客。他曾在尼克松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过职,后因和基辛格争吵而辞职。里根上台后,他又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黑格是里根政府的国务卿,一向自视甚高,在政府里树敌不少。由于政见不一致,加上黑格又是艾伦老对头基辛格的密友,因此,艾伦一直想除掉黑格。
艾伦采取了暗箭伤人的办法。他利用工作之便,常向报界散布一些有关黑格的谣言。他决不让记者说出自己的姓名,又要让记者强调这是引自“白宫权威人士”的消息。所以,有一阵“黑格地位不稳”、“可能辞职”的流言传得十分广。尤其令黑格气愤的是,1981年11月3日,《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引用白宫人士的话说,里根总统有一个对下属官员不满的名单,其中头一名就是黑格。文章还称“国务卿一只脚踏在香蕉皮上,随时可能从内阁里滑出去。”
艾伦借新闻界暗地里散布了如此众多的流言蜚语,再加上其它打击接踵而至,黑格不久便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