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37433400000027

第27章 知已知彼篇(3)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任总统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惊人之举。他先是排除异己,将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降职,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外交上,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动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访以色列,打破埃、以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以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成为9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招致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官场尤其如此。萨达特深知此理,他隐其锋芒,韬光养晦,终于登上了总统宝座,表现了非凡的才能。

铁夫人拒不妥协

1981年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一年里,女首相的日子是颇不好过的。令人头痛的北爱尔兰问题,尤其是桑兹等人的狱中绝食,使她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外压力。

这年3月1日早晨,关在监狱里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博比?桑兹等4人宣布绝食。桑兹是北爱尔兰人,天主教徒,早年参加爱尔兰共和军,主张北爱尔兰脱离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合并。他因多次进行暴力活动而被捕入狱,并被判处14年徒刑。桑兹绝食的目的是要求政府给予被关押的700名共和军以“******待遇”。撒切尔夫人坚决拒绝了这些要求,认为桑兹等人杀人放火,是刑事犯罪分子,无权享受******待遇。

但是,桑兹的绝食得到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热情支持。4月10日。在北爱尔兰一个以罗马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补缺选举中,桑兹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议会未能及时阻止这一行动,当选的桑兹对外界发表了讲话,宣布要以绝食为武器斗争到底,不成功就成仁。这一事件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爱尔兰共和国的议员,美国的议员,罗马教皇的特使,欧洲人权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相继来到英国为桑兹说情。但撒切尔夫人一一给予回绝。

4月20日,即绝食的第50天,桑兹的健康情况急剧恶化。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劫持并焚毁汽车,袭击警察,扬言一旦桑兹去世,他们就要发动“全面进攻”。正在国外访问的撒切尔夫人对此反应十分冷漠,她说:“他们既然自愿求死,那就让他们死吧。当局尊重其个人意愿,但所提要求,一概不能接受!”

5月5日,27岁的桑兹在持续绝食66天之后死去。死讯传到各地,立刻爆发了烧房屋、毁汽车、袭击警察等暴力事件。监狱里的共和军成员有70人扬言要集体绝食,以示对桑兹的悼念,并给英政府施加更强大的压力。但撒切尔夫人心坚似铁,毫无妥协之意。她声称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是给他们“颁发屠杀无辜的许可证”。宣布今后不管有多少人绝食,“政府永远不会给共和军犯人以******待遇”。

桑兹的死讯和撒切尔夫人的强硬,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爱尔兰、美、法、希、葡、挪威和澳大利亚等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抗议活动。其中美国拥有1300万之众的爱尔兰裔人口,许多重要人物具有爱尔兰血统,因而美国政界和舆论界对撒切尔夫人的态度纷纷提出谴责和非难。撒切尔夫人顽强地忍受着这一切,在******问题上寸步不让。死去的绝食者不断增多,暴力活动在北爱尔兰此起彼伏。但是,不管情势多么严重,不论国内外的压力有多大,撒切尔夫人却依然故我,毫不退却。1981年10月3日,绝食者们经过7个月的斗争,死了10名同伴,终于宣布停止绝食。至此,撒切尔夫人不妥协的态度经住了考验,又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撒切尔夫人在这一事件上的强硬立场,正显示了她作为“铁女人”的个性。姑且不论其意义是否积极,其结果是否残酷,就撒切尔夫人的不屈不挠精神,认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的勇气,处事果断、泼辣、意志刚毅的作风,却是对人们有启发意义的。

科拉松反败为胜

1986年2月16日,菲律宾总统大选揭晓。由于政府选举机构舞弊,前任总统马科斯比反对派候选人科拉松?阿基诺多得150多万张选票而当选总统。马科斯似乎“大功告成”,又可以“合法地”蝉联下去了。反对派与教会掀起了一场来势凶猛的政治风暴。科拉松不顾国民议会宣布马科斯获胜,毫不气馁地继续领导非暴力运动。她没有发表任何煽动、激烈性言论,而是面带微笑向欢呼的群众公开声明,不承认马科斯当选,并宣布她自己赢得了压倒优势的胜利。16日,她宣布了反对党的“七点非暴力计划”。2月17日,她在空前盛大的集会上严正宣告:“马科斯的胜利是虚假的”,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掩饰其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失败。她将继续为民主,为赶马科斯下台而斗争。她拿群众所熟悉的《圣经》故事作比喻,说自己是“少年大卫”,但可以用一颗小石子把“巨人哥利亚”击毙。

人们被她鼓动起来。他们高呼“打倒马科斯”。美国参议院在里根的特使会见克拉松后,通过决议,谴责大选是一场“骗局”,并宣布中止对菲的军事援助。欧共体十二国驻菲使节也表示支持科拉松。马科斯政权的国防部长恩里莱和副参谋长拉莫斯倒戈,宣布脱离马科斯,支持科拉松。

科拉松得道多助,节节胜利。2月23日,她宣布,人民已授权她为总统,并在2月25日上午举行宣誓就职典礼。1000多名各政党人士、同情者和领导人参加了典礼。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之欢呼。而所谓的“胜利者”马科斯面对这一形势,仍不肯认输,硬着头皮照原计划进行。同科拉松相比,他的就职典礼简直黯淡无光,凄凄惨惨,“副总统”竟然没来,没有任何一个外交使节,没有一个天主教神父,而且因反马科斯部队占领了电视台,大典不得不草草收场,最后,马科斯被迫逃亡夏威夷,科拉松取得最后胜利。

列宁机智脱险记

1897年,列宁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被俄国沙皇当局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地,列宁仍然从事着大量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工作,他同散处在北方和西伯利亚各个角落的被流放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有着广泛的通讯联系。沙皇当局对流放中列宁的活动密切监视着,列宁则机智巧妙地与警察、宪兵们周旋,屡次摆脱险境,显示出极大的智慧与勇气。

1899年5月2日晚,一队沙皇宪兵突然闯入列宁的住处,准备搜查。此时,列宁房中正好存放着大量秘密文件和书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列宁没有丝毫惊慌之状。他静静站起来,向进来的宪兵点了一下头,从容镇定地递给宪兵们一张椅子,请他们站上去,从柜子的上格搜起。宪兵们登上椅子开始搜查。一开始他们非常仔细,但是看着看着,就被格子里放着的大批统计资料汇编弄得昏头涨脑。不久,宪兵们的耐心失去了,柜子下面几格的东西也不再搜索了,扔下满屋纸张匆匆离去。而列宁最重要的那些秘密文件和书信,却正是放在柜子下面的几个格子里。

人们做事大都在一开始最认真、注意力最集中、最有耐心,到后来则逐渐失去耐心、涣散注意力。因此利用这个特点,一开始就把人的注意力引到细枝末节上去!就可以转移他对关键问题的关注,从而巧妙地掩饰最重要的东西。

恺撒打消称帝梦

恺撒是古罗马帝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他一生东征西讨,功勋赫赫,被后人称为大帝,其实他并非皇帝,而且还拒称皇帝。公元前44年2月15日的“丰年祭”仪式上,执政官安东尼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一顶事先预备好的月桂皇冠戴在恺撒的头上。安东尼原来以为,只要恺撒“皇袍加身”,阶下人群便会齐声高呼“万岁”。谁料喊出“恺撒大帝万岁”的只有安东尼一人。恺撒正在得意洋洋之时,一看形势不妙,当即摘下皇冠,斥退安东尼。此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另一次,恺撒从阿尔巴城前线返回罗马时,在欢迎的人群中又有一个支持者使劲地高呼:“恺撤大帝万岁!”恺撒再也没有得意,而是立即高声斥责:“我非大帝,我是恺撒”。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妄称恺撒大帝了。

在古罗马,有许多公民支持恺撒,也有不少贵族反对恺撒。恺撒的头脑比较清醒,他一方面为得到广大公民的支持而高兴,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反对者的攻击。当他皇冠加顶,得意之时,一看拥护他做皇帝的人寥寥无几,于是当机立断摘掉了皇冠,毅然决定不做皇帝,以免触犯众怒,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恺撒已存称帝之心,但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了以退为进之策,作了明智的选择既避免了授人以柄,又做到了收买人心,这实在是高明之举。

王子妙法解冤仇

很久以前,有个国王非常重视培养儿女的治国本领。有一次,他让王子随便去办一件事,检验儿子的才干和智慧。

王子来到一个国家。他先打听这个国家的人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谷米价钱如何,民情风俗如何。他所说国内两大族都有钱有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个家族成了冤家对头,没有人能给他们调解。王子打听清楚后,想了一个办法。

他买了许多礼物,来到其中一家要求接见。这家主人便接见了他。王子以另一个家族名义把带来的各种礼物全部奉献上来。然后再三致意,说:“我家主人让我向您问好。主人说,从前与您失和,实在是太对不起了。追究起来,都是由于下面人干的坏事。才使我们两家结下冤仇。由于我们两人多年没有见面,没法解释误会。这次给您送上一些礼物,不值什么钱,只是表示一点心意,希望您能收下,不要讥笑。我们两家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希望今后和好相处。”这家主人听了王子一番话,非常高兴,说:“我早想与您家主人和解,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表达我的心意。这次承蒙您家主人好意,特意派您到我家来,真叫我喜出望外。我一定按照您家主人的旨意,今后和好相处。”

王子探明了这家主人的心意,也非常高兴,告辞出来。他又买了许多礼物,来到第二家。见了第二家的主人,又像在前一家那样假借名义代为问好。这家主人也十分高兴,答应今后一定和睦相处。

于是王子替两家定下了约会的日期。到了那一天,两家的主人带着全家人来了。大家握手言欢,唱歌跳舞,喝酒欢庆,都为两家终于和好而高兴。大家追问起和好的原因,才明白是王子使了巧计。两家主人都说:“我们两家多年失和,全国这么多人,没有一人能使我们和解。这个外乡人却凭着他的聪明才干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我们的恩德之大,真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他们每人拿出几千两黄金酬谢王子。王子高兴地回去了。到家后,他向父王汇报了所做的一切。国王听后对他的才智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