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禅
37444300000018

第18章 观念篇(2)

信心的力量

从前,有个叫铁眼的和尚,他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他也知道其中困难重重,但既然已经立下宏愿,就绝不退缩。

第一天,他便去了闹市,向路过的人乞讨施舍。过了不久,就有一个武士走过来了,铁眼急忙行礼,并且说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可是武士却迈着大步从他身边走过,像是没听见他所讲的话。铁眼立即追了上去,向其发出低声的乞求。

那武士不耐烦地拒绝道:“不!”

于是,铁眼又继续跟在武士后面,一直走了十多里路。最后,那个武士实在无可奈何,才扔了一文钱。铁眼马上从地上捡起钱,并立即向武士行致谢礼。

行完礼,他又按原行路回去继续化缘。如此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建起了一个佛的金身。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在拥有了目标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并且不遗余力地朝着目标迈进,那他一定会获得成功。往往是那些灰心丧气之人,容易半途而废,实在是遗憾。

哭婆忧天

云峰禅师总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经常借宿于人家。

有一次,他在一个老婆婆家借宿时,一连好几天都能听到老婆婆的哭声。禅师十分不解,便去问她为何如此伤心。

原来那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卖布鞋的和卖伞的。因为在天晴之时,雨伞定会难以卖出;而在下雨天,必然无人上门买布鞋。如此一想,无论天晴下雨,总忍不住要为其中一个女儿伤心落泪。

禅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便对老婆婆说道:“为女儿担心是没错的,其实你应该为女儿高兴呢!试想一下,天晴之时,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雨伞必然十分畅销。”

老婆婆听完,心中豁然开朗。从此,无论天晴下雨,她都会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开心。

改变一个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痛苦中体味快乐,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但我们往往不能转换视角,因而就难以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更谈不上巧妙地解决问题了。

隐峰悟道

隐峰和尚是马祖禅师的徒弟。一次,隐峰推着车子搬运物品,正好碰到马祖禅师躺在路中间休息,便请求禅师起身。可是马祖禅师却生硬的说:“只伸不缩。”

隐峰当下也不甘示弱地说道:“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最后,隐峰就推车向前,从马祖禅师的腿上碾过去了。

马祖禅师回到寺里,立刻登堂说法,还拿着一把斧头,厉声说道:“刚才是谁碾伤老僧的脚,快出来!”

隐峰快步走向马祖面前,毫不畏惧地伸出了脖子。马祖禅师却放下了斧头,温和地说道:“你对自己肯定的前途毫不犹豫,大千世间你可以任意行走了。”

隐峰便缩回了脖子,向马祖禅师行跪拜礼,然后弯腰退下。

认为正确的就应该放手去做。无论学禅还是行事,都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前进中也须注意变通方式,进退有道,往往能更助于达到目标。

正与邪

惭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那里作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时,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问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到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也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却摇了摇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不认为如此。”

于是,道吾禅师便追问道:“那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仲兴就把道吾禅师手中的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道:“是邪?是正?”

道吾禅师拍掌大笑,说道:“你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原由是邪人其心已邪,而正人本心是正。

我们的心本清明,但是已经久被概念所遮覆、所奴役了,变得不再纯真。因而必须扫清心中的尘埃,以一颗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将体会到原来世上的一切都如此美好!

禅师卖油

一日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

赵州禅师打量此人气度不凡,便上前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中安坐,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禅师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便说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今日一见,原来只是一个卖油翁。”

“我也久闻赵州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大同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赵州禅师问道:“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那投子是什么样的呢?”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禅是没有固定形成的,因为禅心是活的。大同禅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表现出禅的亲切,其中却在演绎着一种禅的意境,就看人们如何用心去体味了。这也许便是禅意。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年轻的时候,听说嵩山有个天竺来的和尚德行很高,就去拜谒他。神光来到嵩山,尽心尽力地服侍祖师。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从来没有听到祖师跟他讲过一句佛法。在一个大雪的日子里,神光决定肃立雪中,以此明志。如果祖师再不开示佛法,就冻死算了。

这样过了一天,雪已经下到神光的膝盖了,他冻得奄奄一息。祖师起来看到神光这样,便问神光为何?

神光赶忙回答:“请师父慈悲,教我无上心法吧!”

达摩祖师说道:“要学无上心法,必须德行好,智慧高。”神光听后,拿来一把刀,一下把左手砍掉。祖师一看,说:“为法捐躯,勇气可嘉。”

于是,祖师终于肯收神光为徒,法名为慧可。

慧可又说道:“我的心无法安宁,请师父帮我安心。”

祖师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一愣,自己刚才烦躁不宁的心哪儿去了?只好回答:“我的心找不到了。”

祖师笑了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置好了。”

安心之道,其实就在一个转身。如果你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必定原来的烦恼不再属于你。佛性之道,就在于一个“变”字。如果能够不断转换自己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定会从中体会出许多新义来。新鲜的地方自然是有风景的!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晚上投宿一家客栈。到了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以为是客栈的主人,就问:“天亮了吗?”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还是深夜呢。”石屋禅师心想,此人能在深夜一片漆黑中起床摸索,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不想对方如此回答。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小偷。你先后偷过几回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屋禅师就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如何!”

“最快乐的时候能维持多久?”石屋禅师问。

小偷郁郁地说:“不过几天,过后仍然不快乐。”

石屋嘲笑说:“原来小贼呀,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小偷一听,颇感兴趣,便反问道:“你也是同道吗?你偷过几次?”

石屋禅师说:“只一次。”

小偷好奇地问道:“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禅师不容置疑地说:“虽只一次,可终生都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地走近禅师,问道:“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突然一把揪住小偷的胸部,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一生奉献在这里,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觉让人很舒服。”

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而缘法就在于触及了那贼的内心,并且他拥有直面内心的勇气,使自己达到了开悟,从此去追求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了。

一物都不违

一日,哀州南源道明禅师还在禅堂里坐禅。

恰好在此时,洞山禅师前来参见,当他刚步入禅堂时,道明禅师便对他说:“已经见过了。”

洞山禅师听完,立即返身走出了禅堂。

但是,洞山对于二人已见十分不解,于是,他在第二日再见道明禅师时,便请示禅师到底何时曾相见过。

“心和心之间没有间隔,都归入佛性大海。”道明禅师回答道。

洞山慨叹道:“差点儿放了过去。”

后来,洞山向道明禅师辞别的时候,禅师给了他八字赠言:多学佛法,广作利益。

洞山对何为广作利益很不明白,便请教禅师。

道明禅师开示道:“一物都不违。”

万事都随缘。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才能达到的境界,也许对于常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一旦我们心中常存这种“一物都不违”的信念,定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业和为人处世大有裨益。

自己有主见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如何是佛?”

马祖答:“即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梅马上开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三年之后,马祖要试试大梅是否真的明白了,派一个侍者去跟大梅禅师说:“师兄啊,师父近日佛法又有不同。”

大梅禅师吃惊地问道:“有何不同?”

侍者说:“大师又道: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真是没完没了。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侍者回来禀告马祖,马祖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熟也!”

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正确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样终将会被惊涛骇浪冲走。在现实生活中,迷信权威的大有人在,但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只有相信自我、勇于探索、勤于求知,才能有所建树。

头尾之争

有一条蛇,蛇尾对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头。”

蛇头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一向走在前头,为何突然你要提出走在前头啊!”

蛇尾十分不悦。接下来,蛇头仍然走在前头,但蛇尾却缠住树干,蛇头也走不动了。

无奈之下,蛇头就让蛇尾走在前头,结果蛇掉进了火坑,这条蛇就被烧死了。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徒弟们总是埋怨年纪很老但经验丰富的老师。殊不知,自己过于年轻,不熟悉戒律,经常会惹出一些祸端,最终还会使师父受到牵连,彼此遭受惩罚。

头尾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位置功用不同罢了,假如彼此之间不团结,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在人类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共同演好人类社会这台大戏。

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即将圆寂,便召集弟子问道:“假如日后有人问起我的禅法是什么,你们如何答他?”

大弟子三圣惠然禅师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眼光一暗,非常不以为然地摇头说道:“谁能想象以后我的正法眼藏却会在这些大喝的人那里丢失!真是叫人伤心呀!”

说完,临济禅师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

看到临济禅师已经离世,惠然禅师伤心不已,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这样呢?”

临济禅师忽然活了过来,开口搭话:“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弟子们急忙跪叩在地,惠然禅师请求道:“老师!请原谅,请给我们多一些指导吧!”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让你们模仿!”

说完,临济禅师就真的圆寂了。

度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而不可一味模仿别人。回归到现实生活,人们应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如此才能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