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智慧是每个人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训练,不管你有意识或无意识,不管你主动或被动,不管你喜欢或厌恶,你都将被挟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事之中。交往智慧帮助你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立足方寸,远思千里,见人所未见,有所突破和前进,在新时代的挑战中,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起来。交往本是件美好的事情,可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或是某种利益的驱使,人与人的交往越见功利性与尔虞我诈。于是对交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活交往的智慧。
交往讲究一个“度”。刚直本是好事,但过于刚直,棱角毕现,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却往往为世所不容;随和本是好事,但过于随和,丧失原则,缺乏主见,委曲求全又往往被视为软弱。要想做到外圆内方,刚柔相济,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进能攻,退能守,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成为一个举足轻重、魅力与实力并存的人物,并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就必须有一套交往的智术。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说了交往,就不能不说办事。交往要因人而异,办事同样也是,我们办事时的直接对象,也是事儿的主体,没有人的存在,就谈不到上办事儿,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品质也就是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我们办事所涉及的人也各有不同,如果你明白了对方是哪种类型的人,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因人制宜。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交往与办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有灵活的处世智术,也只有具备了这点,交往办事才能顺利,交际布局因此而得到完善,人际关系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在此得到体现。
27.做个有耐心的听众
有一个小幽默:
孩子问母亲:“为什么人长着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母亲说:“那是要我们多听别人说话,而不是自己多说话。”
实际生活中却是我们自己讲的太多,而很少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卡耐基曾谈到一位叫马可生的记者的事情,这位记者说:“许多人不能使人对他们产生好印象,因为他们不注意倾听。他们极关心他们自己下面要说什么,他们不打开耳朵。大人物们曾告诉我,他们喜欢善于静听者比善于谈话者多,但能静听的能力,好像比任何别的好性格都少见。”
当我们洋洋自得地谈论着自己,或很不耐烦地打断别人的话头,或自以为是地贸然插话……我们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吗?特别是当别人有了烦闷、伤心事时,想找我们来倾诉,我们却不能真诚地倾听,他对我们将多么失望。卡耐基说:“如果你想让别人讨厌你,对你敬而远之,那很简单,只要打断别人的话、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就行了。”
刘庸译著的《不要为琐事烦恼》一书中专门谈到要做个好听众的问题。书中说,对别人的谈话缺乏倾听的耐心与诚意,总是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要插进自己的意见,这种表现是我们浮躁性情的写照。书中说,做一个好听众无疑有助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例如,当一个顾客投诉公司的服务时,如果你忙着辩解,他会越讲越生气;但是如果你表现出同情心,让他知道你在听他说话,他生气是有道理的,他的口气就会逐渐放软。
如果你不赞成对方的某些观点,一是你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二是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口气要委婉:“我记得好像不是这样吧?”就此打住,这已足以让对方懂得你的态度了。如果他还不服气,你也不妨暂不和他争论,等以后他冷静一些后再说。
听别人谈话,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收,还应主动有所反馈,比如不时发出听懂了或赞同的声音,或者有意识地重复你认为有意思的话。如果一时没听明白,可以要求对方说得再详细一些。这样,对方会觉得你是在真正专心在听,就会和你更亲近。
听别人说话时,你的表情会告诉对方你是否真正在听。如果你一面听着对方说话,一面下意识地看手表,这会使对方认为你对他已经厌倦了,不想再听下去了。因此,除非你是真的不想再听了,否则,就不要有那些不必要的小动作。
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和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的问题要比对别的问题更关心,因此,你要掌握人们的这种心理,耐心地听别人说,而不要自己太多言。最聪明的心理医生都是好的倾听者,他静静地听完了,才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时病人自己说完了,病也就好了一大半。而病人会把治疗的成功归于医生。改善人际关系,化解人际矛盾,倾听比多言更有效。
28.交际也需因势利导
一个人能有好人缘是成功的交际所在,而人缘欠佳,自然也是交际的失利。之所以失利,就在于自己没有把交际当成艺术看待。古人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说。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得道”理解为“善交际”、“有人缘”、“得人心”,而“失道”则可理解为“不善变”、“人缘不好”和“失人心”等。细心的人只要稍作观察就知道,社会上至少有85%以上成功者都是靠“善交际”、“有人缘”和“得人心”发迹的,学会交际、学会缔结人缘是获取成功的必修课。
(1)距离能提高友情的浓度
交友时应该根据彼此投缘程度确定一个双方都觉得安全的距离,一般的朋友距离稍远一些,生死之交和道义上的朋友距离可近一些。
但关系再好,彼此也应保持一定距离,使双方感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过短。适当地保持一点距离,保留一点神秘感,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对方,这正是欲擒故纵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过分关心别人,包办别人本应自己干的事情,只能使对方感觉腻味、厌烦,别人表面上作盛情难却之状,内心里却掩藏着说不出的愤怒。
(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与某人的交际达到一个极限时,再追加投入,交际的产出维持不变或增幅甚小,如果把追加的投入投向其他人,则可能产生巨大的回报。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一知己与没有知己相比较,确实令人自豪。但如果有一知己则心满意足,不思另结新朋,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全投入到与一个或少数几个知己鬓发相磨,实属浪费。
人际交往也存在边际效应问题。与某人的交际达到一个极限时,再追加投入,交际的产出维持不变或增幅甚小,如果把追加的投入投向其他人,则可能产生巨大的回报。超过极限值的时间和精力与其继续投入到并无多大产出的同一个人身上,不如投入到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其他人身上,均匀使用力量,多结交几个朋友,多几分收获。当然,此间还有一个如何择友的问题,但那已属另一范畴。
(3)忠言不必逆耳
规劝别人实际上是向对方推销你的动机、方案和方法的过程。动机、方案、方法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难免会形成错觉,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忠言”。
这是个大大的误会!
劝说别人时,人们往往只强调动机的利他性和方案的选优性,忽略了别人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说服方法的使用,想粗暴地拿鞭子将对方赶入天堂,殊不知,方法的不当恰巧抵消了动机和方案的优势。既然别人不接受你的方式方法,他又怎能爱屋及乌,最终接受你的动机和方案呢?
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怎样干往往比干什么更重要。
忠言如果顺耳不是更好吗?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扬言要杀掉敢于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闻后十分着急。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不容易接受,反而会使事情弄得更糟。会说话的长孙皇后取顺耳之言规劝李世民。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交际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人生的必修课,仅靠古人的几条垂训和社会上人云亦云的箴言是填写不好交际答卷的。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交际,遇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实问题现实分析,才会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29.给人好处别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销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快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的,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但是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
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
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
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别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30.心平气和,难得糊涂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以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宁和、淡泊,他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他把自己的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