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典成功艺术
37454800000041

第41章 适应生存顺时而动(2)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时,千万别对自己说“不”,因为“不”也许导致你决心的动摇,放弃你的目标,从而返下楼梯,前功尽弃。所以在成功的路上,自制力是相当重要的。下面向你介绍几种提高自制能力的方法:

(1)旷野吐郁法。此法适用于性格内向者的积郁外泄,当你外于一种无名的烦恼之中心情压抑而又不愿找人诉说时,你再独自一人到空旷的野外,向着大自然发出内心的呼喊。呼喊时要像舞台表演那样,充分进入角色并尽可能地吐露出平日感到压抑的东西,这种吐露越真实、越彻底,驱除烦恼的效果越好。一位自述胸口发闷、心情压抑的妇女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做了数次旷野吐郁,精神状态大为改观。她体会到:旷野呼喊好像一种“吐故纳新”,长期积压的烦恼痛苦随着声声呼喊离人远去,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的清新愉快之情油然而生。

(2)空椅发泄法。此法适用人际扰乱时的怒气疏泄。当你与某人发生人际冲突,心中怒火难以遏制又不便当面发作时,你可寻找一个僻静之所,面前放置一把椅子,对着想象中的“椅中人”尽情发泄,发泄中,你应历数对方过错,充分表白自己的委屈,说到激愤之处旋即伴以表情动作,如挥拳顿足、声泪俱下等,这种空椅发泄越投入,越情绪化,驱除烦恼的作用越明显。有一位专家曾指导一些失恋者用空椅技术发泄胸中愤懑,收到较好疗效。

(3)自我质辩法。此法适用于自卑心态的自我调整。当你面对竞争情境自信心不足或明显下降时,你可用书写形式进行自我质辩。质辩时要充分揭露自己潜意识中的消极成分,切实阐明由此带来的危害,并表明今后应取的态度。

人的性格就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进行适应的。通过对各种反映性格的行为的机制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我们就能找到讨人喜欢或惹人生厌的原因,并找到端正自己性格的方法。

人一方面在性格上进行着适应;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促使人进行上述适应的直接原因,有冲动、本能、欲求或需要等多种。

①生理需要——要求具备有对身体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要求劳逸结合,在生理上要求过性生活等。

②社会需要——既要求被其他人所爱,也要求爱其他人;要求从属于某个集体,从事与其他人类似的工作。

③自然需要——要求获得事实、进行说明、形成组织、建立秩序、使目标和各种重要因素相互建立联系等。

需要受到阻碍或得不到满足,就称作“需要受阻”。

心理学家们仔细地描述了需要受阻的状态:“学习停顿,找不到其他适应方法的异乎寻常的状态,有时甚至出现没有目的行为,出现一成不变,不可通融;非建设性而带有破坏性的、抽搐拟的或丧失理智的行为。同时也是目标前面横着障碍使你无法接近,来自身后的压力使你无法逃离现场,可是又不能确立另一个目标取而代之的深刻状态。”

由于需要受阻,人的内心就会产生紧张,情绪就会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此自己能进行抑制,或者能根据判断加以合理解决的话,即能够做到不感情用事,而是理智地进行思考,并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然后采用有效的,为周围人所认可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话,就称之为忍耐度高或忍耐性好。这种忍耐度因人的性格而不同。

例如:忍耐度高的人,其生活史上有对付各种各样的需要受阻的方法。他们就像通常所说的“备尝艰辛,老于世故”的人一样,性格宽容而有耐心。另外,从幼儿期起就很少产生不满情绪,即使产生了不满情绪,也能受到父母的适当教育的人,长大成人后其性格的忍耐就比较高。这种忍耐度高的人,由于适应性强,所以大都能受到周围人的喜欢。不过,在父母亲的溺爱中长大,没有学会解决需要受阻的相应方法的人,或者屡屡经历需要受阻,在学会其处理方法之前又频频出现需要受阻,因而经常处于不安定状态的人,其性格的忍耐度一般较低。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即不能很好地与环境保持圆满、和谐的关系,他们的性格就不为周围人喜欢,有的甚至还要惹周围人生厌。

当需要受阻时,对于阻止需要的人、物、制度和环境等,人们就会采取攻击性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这种时候,往往伴有恐惧和愤怒的情绪,甚至会攻击那些与阻止需要毫不想干的东西,攻击有两种:一种是从正面积极地、公然地进行的,另一种从侧面消积地进行的。倔头倔脑、歇斯底里、神经质型的愤怒等,即属于攻击。攻击既不是合理的反应,也不是有目的的行为,因为并不能解决问题。

自制不仅仅是物质上克制欲望。在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事不少人都能成功,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做到。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若在纸面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放在现实中,以你身在其中,自已去考问自己,恐怕也不会回答得太利索了。因为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思想上的自制力。

因此,又有人说了,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话的含义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经常锻炼自己,面临的压力不管大小,我们都要有自控能力。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压力,让压力在你面前屈服。试想,如果没有压力,你就没有创造奇迹的机会,又怎么能成就事业呢?自我控制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更是一种美德与你的适应能力,息息相关。

三、解脱情感的束缚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求对适应进行认真的研究。因为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人活着,基本上就是在进行适应。所以,我们应解脱情感的束缚来适应生存。这种适应,从运动的观点出发,是平衡不断破坏,紧张不断产生的整个身心的生命过程,也是重新恢复平衡,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活动。所以,适应与其说是单纯的生物化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毋宁说是更为积极地不断产生紧张的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当然,人和其生活环境相互保持协调——不是单纯地顺应环境或改变自身的条件,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来调整和改造环境,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所以,适应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既有习惯性地重复同种行为的适应,也有根据环境的现状在一定的范围内灵活地进行变化的适应。在变化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的情感,理智地处理各种事情,感情用事是不明智的。你不能让情感束缚你的手脚。

能成大事者是不会被情感左右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因感情用事而被杀的典型人物,他就是祢衡。

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游许昌。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马朗、荀某、赵稚等人都是当世名士。有人劝祢衡结交司马朗等人。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他参拜荀某、赵稚,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守厨房。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薄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他何等狂傲。

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的小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中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

曹操对其恨之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自己的名声。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将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文书,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口罗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当时祢衡仅26岁。

祢衡文才颇高,桀骜不驯,本有一技之长。但是祢衡没有因为这一技之长而受惠于世。他自持一点文墨才气而轻看天下。无端冲撞权势人物,最后因狂傲而被人宰杀。而战国时蔺相如是个善控情感的人,他化解了廉颇的怨恨,使赵越国强大,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淡。

智能双全的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完壁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由于如此巨大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

这事惹恼了急躁刚直的廉老将军,他想:我出生入死,攻城野战,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的高位。那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摇唇鼓舌,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原来地位那样低贱,现今却官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见到他,非羞辱一顿不可。

蔺相如听说这事,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车让到小巷子去。

蔺相如的门下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才投到您的门下。现在您和廉颇居于同等地位,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都躲起来,害怕得不得了。对那种难听的话,平民百姓都难忍受,何况象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

面对众门客激烈的言词,怎么辩解呢?蔺相如先不作下面解释,却采用“明知故问”的方式,岔开话题,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

“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众门客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秦王有那样大的威风,我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还敢于责骂他的文武高官,难道会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我越国,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在罢了。现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

从以上祢衡和蔺相如的两则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成大事者是不可以被情感左右的。

现实生活之中,愤怒、忧伤、烦躁……人们考虑自己往往超过考虑任何别的事情,情感的束缚便是悲剧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细究起来,这种不易解脱的心理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如果属于严厉型,则孩子易养成固执难解脱的脾气。一种抵触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它对人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从诸多小事上体现出来。

(2)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性格可塑性极大。如若生性稍稍敏感,再受到苦干不公正待遇,就会因逆反心理而“想不开”。社会环境,往往成了许多年难以解况的心理的诱发因素。

(3)部分青年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学识文凭,便产生自持清高的骄傲。这种自心为是的心理往往经不起任何打击和挫折,稍遇麻烦即同死结一般无法打开,更谈不上解脱。

(4)一个人的神经活动特征,如果其兴奋性大大超过抑制性,那么易于冲动,逞强好斗,且又难于转移。具有这种神经活动特征的年轻人,很容易养成犟脾气,明知这种愤怒、忧伤、烦躁于已于人的确无益,却偏偏要往这个陷阱误区里钻。

著名心理学家戈特将第二、第四两个因素归结为“疾风怒涛期”。他认为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青年的心理学带有强烈的瞬间多变的情绪特色。处于“疾风怒涛期”的青年,由于自身知识和结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都很有限,对种种社会问题仍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因而很容易产生无法从困境中解脱的性格弱点。

无论从哪方面说,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而不能解脱,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损害是极大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人都有七情六欲。实际上,愤怒忧伤、烦躁等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避免的是它们所造成的身心上的伤害。

我们应尽量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它不只会给我们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而且在我们通往成功路途上,不良情绪有时会成为绊脚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其70岁以前可谓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他1930年便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二次大战期间,他以极小的代价一举拿下了多罗岛。在攻吕宁岛后,他没有得到上级授权,又攻取了其他的岛屿。战后,他以“盟军最高司令官”名义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他又超越军事长官的权限,插手日本的社会和经济改革。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杜鲁门对他的自行其是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1950年克阿瑟又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侵朝战争,仁川登陆战,他暂时扭转了美军初期的败局,将朝鲜人民军一截为二,然后他长驱直入抵达鸭绿江边,一连串进攻和冒险的胜利,使这位将军头脑发昏,“自我”膨胀起来,他自认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竟派兵轰炸我东北城市,在海上炮击我商船,直接威胁我国的安全。中国政府一再提出警告,然而麦克阿瑟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认为中国人民是不敢也无力参战的。狂妄自大使他完全无视中国人民不屈的尊严和反侵略的巨大潜力。

10月15日,麦克阿瑟踌躇满志地在威克岛向杜鲁门保证“朝鲜战争是赢定了”。并说:“中国共产党不会进攻。”“在南北朝鲜,抵抗都会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这样,就能够在圣诞节前把第8集团军撤回日本。

而事实给了麦克阿瑟极大的嘲讽。中国人民解放军10月20日就到了朝鲜。从1950年10月25日起到1951年4月,经过四次战役的较量,麦克阿瑟损兵折将,从鸭绿江一路退到三八线一带,其人员伤亡惨重,引起国内震动。美国9个师陷在朝鲜,天天被消耗,而美国的战略中心欧洲只剩下36个师。美国的西欧盟友提醒西欧常规防御力量不足,会给苏联的进攻造成可乘之机。他们对美国施加压力,说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