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戏剧艺术基本特征相统一的戏剧文学——剧本,其基本特点是突出的舞台性。舞台性,一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戏剧艺术是行动的艺术,是摹仿行动中的人的艺术。剧本中的人物必须具有强烈的直观的内心动作性和外部动作性;三指人物的台词必须简洁精炼,又通俗易懂。人物语言必须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其次,戏剧文学必须有强烈的戏剧性。戏剧性是剧作艺术的主要特点。戏剧性包含多方面要求,如偶然性、突变性、传奇性、震撼性等等,但主要指戏剧冲突而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的神圣法典。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构成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发展到极点,形成对抗性斗争,便形成冲突。小说或散文、诗歌,可以只写差异,写矛盾而不写冲突。但戏剧文学必须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社会冲突和内心冲突中来表现。冲突本身是生活矛盾和本质的集中反映,最具有艺术吸引力和震撼力。如果把诗歌比喻为冰上芭蕾,把散文比喻为自由体操,把小说比喻为十项全能,那么,戏剧文学或戏剧艺术就是扣人心弦的斗牛、拳击和足球赛。
再次,戏剧文学是代言体而不是旁叙体。旁叙体指作者可以直接叙述的文体。小说、散文等都是旁叙体。代言体指靠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人物、描绘环境、展开情节的文体。戏剧文学用的是代言体,代言体决定剧本语言特殊化和剧本创作的高难度,高尔基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剧本的登场人物的产生,特别依靠而且只有依靠他们的语言。”语言对戏剧就是一切。诸如人物、人物关系和事件原委的交代介绍,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故事情节的展开,以至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体现在戏曲文学中),都只能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
戏剧文学一般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分为话剧、诗剧、歌剧。可划归诗剧的中国戏曲文学,又称“剧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
《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1)对小说的影响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2)对戏剧的影响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3)对传记文学的影响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原名《石头记》,《********》等。作者曹雪芹。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曹雪芹故居
《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写实的特征。作者对于他笔下的人物,当然是有喜有憎,但他完全避免了浮浅的夸张和概念化的涂饰,而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在八十回的篇幅中,有上百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活动,而无不自具一种个性、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光彩。同样是追求个性表现的准确生动,《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朴素、简练、明快的笔法不同,它要更讲究精雕细刻。哪怕是出场很少的人物、如书僮茗烟,乳母李嬷嬷,丫环金钏儿、彩霞等等,竟也是写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足以显示作者的才华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红楼梦》犹如一位天才导演和一群天才演员合作的演出,不论角色的主次,哪怕是几个动作,几句台词,也必定演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不肯随便敷衍过去。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特色的还有许多,可以排列成一条很长的五光十色的人物画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红楼梦》的语言,也有很高的造诣。它的叙事文字,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它的对话部分,尤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活灵活现,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
另外,《红楼梦》行文中还杂有不少诗、词、曲、骈文,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在《红楼梦》中,这一形式的运用,与小说的情节以及贵族生活的气氛,结合得比较密切;诗词之类的质量也比较高,显示了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
如林黛玉的《葬花词》、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单独地看,也都堪称佳构。但尽管如此,这种古典气息对于小说的流畅性还是有妨害的。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它颠倒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把人的情感生活的满足放到了最高的地位上,用受社会污染较少、较富于人性之美的青年女性来否定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大夫阶层,从而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的渴望。从而,它也前所未有地描绘出美丽聪慧、活泼动人的女性群像。虽然《红楼梦》始终笼罩着一种宿命的伤感和悲凉,但也始终未曾放弃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在引导人性毁弃丑恶、趋向完美的意义上,它是有着不朽价值的。
《圣经》
《圣经》是对历史的描述,它包括66本书,历时1600年,至少由40位不同的作者写成。旧约(旧的盟约)包含39部书,大约写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新约(新的盟约)包含27本书,大约在公元40年至90年间写成。犹太圣经与基督教圣经相同,只是排列不一样。最初的旧约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有一些是亚拉姆语,最初的新约用希腊文写成。
《圣经》之所以有权威,在于它有不同于其他书籍的特性。英文中有一个称呼“圣经”的词——“Book of Books”,用以强调《圣经》的特殊性。这个词翻成中文就是“书中之书”。《圣经》与众不同,超越所有的书籍,在一切书籍之上。它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圣经》的神圣性
《圣经》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它的神圣来源,它不是一本由人写成的普通的书,而是上帝所默示的书,是《圣经》作者对上帝话语及行动的记录。全本《圣经》有3800多次提到“上帝说”、“耶和华如此说”、“耶和华晓谕×××说”、“耶和华的话临到×××”等字眼。
这些字眼道出了圣经的来源,证明了《圣经》的神圣性。《圣经》全部来自上帝,没有人的意思,也不许有人的意思。复活的主曾藉着约翰警戒过世人:“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上帝必将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上帝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除了《圣经》以外,再没有哪一本书具有这样的特性。
(2)《圣经》的一致性
《圣经》的一致性是指整本《圣经》在结构以及内容上的统一性。《圣经》作者不仅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写作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别。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彼得、约翰是渔夫,路加是医生,保罗是犹太律法家,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是税吏。《圣经》各卷,有的写于皇宫,有的则写在监牢,有的写于战争中,有的写于太平盛世。《圣经》各卷都是各自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
《圣经》耶稣
这些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1600多年、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不用说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时、空差异,就是同一时代的人独立写成的作品,也很难彼此和谐。即使是同一人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品的观点、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圣经》奇特的连贯性,只能解释为是神的灵贯穿始终,神是《圣经》的真正作者。
(3)《圣经》的无误性
《圣经》的无误性是指《圣经》记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是《圣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圣经》是我们信仰的唯一依据,倘若《圣经》里含有错误,我们的信仰自然也有了错误。所以《圣经》必须是没有错误的。其实《圣经》本身已经证明了它的无误性。
一般的书都需要时常修订,每隔几年就会有修订版或者增订版出现,这是因为这些书中都存在错误。但《圣经》却不是如此。
《圣经》中最早写成的一卷到现在已有3000余年,但从来没有修订过,这个事实是《圣经》的无误性的最好说明。《圣经》的无误性是指《圣经》里所有的记载。其中一切关于叙事的、说理的以及神迹、预言都是真实可靠的。没有一句是虚假。没有一句是错误的,因为这一切都是来自上帝的。耶稣曾为《圣经》的无误性作过见证:“天地废去,较比律法的一点一画落空还容易。”但这里要说明一点,无误性是指《圣经》原稿说的,不是指《圣经》的抄本或译本。《圣经》在流传过程中因抄写或翻译而有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4)《圣经》的永久性
《圣经》出版这么多年了,但依然久盛不衰。尽管有许多人在挖空心思地反对它、否定它,但它并没有被淘汰,至今依然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阅读者最多的书。这是《圣经》的又一个特性。